葉興稷
(豐寧滿族自治縣水務局,河北豐寧068350)
圍繞農村主導產業實施水利富民工程的做法及建議
葉興稷
(豐寧滿族自治縣水務局,河北豐寧068350)
豐寧滿族自治縣把“大水利興縣、小水利富民”作為實施“生態立縣、開放強縣、旅游興縣、文化活縣”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緊密圍繞“奶菜果”農村主導產業,創新“山上抓綠化、坡地梯田化、溝道攔淤壩、川地節水化、河流生態化、水源優質化”的豐寧特色農建模式,突出四大重點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縣域經濟增長助力。
水利;農村;生態改善
豐寧滿族自治縣位于河北省北部、承德市西部,南鄰北京市,北靠內蒙古自治區,總面積8 765km2,有耕地面積9.31萬hm2、林地面積51.81萬hm2、牧草地面積10.85萬hm2,轄9鎮17鄉、310個行政村,總人口4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9萬人,屬農牧交錯縣、國家級貧困縣、京津重要水源地和生態屏障。
立足基本縣情,豐寧把“大水利興縣、小水利富民”作為實施“生態立縣、開放強縣、旅游興縣、文化活縣”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緊密圍繞“奶菜果”農村主導產業,創新“山上抓綠化、坡地梯田化、溝道攔淤壩、川地節水化、河流生態化、水源優質化”的豐寧特色農建模式,全年共投入資金1.9億元,突出四大重點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促進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 020元,較上年增長15.9%。
1.1 突出節水建設重點,力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依托壩上生態農業開發、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牧草料地建設、扶貧開發等國家扶持和民營水利項目,打水源井313眼,鋪設地下輸水管道15.5萬m,配噴灌設備150臺套,建水源和節水工程238處,新增和改善農田節水灌溉面積0.25萬hm2,以節水為主的農田灌溉面積累計達到2.73萬hm2。以水保駕,奶業以“中國有機奶都”為戰略定位,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路子,新建十七道溝、云霧山、頭道營3個現代牧場,10個養殖小區成功實現牧場化轉型,全縣新增奶牛8 000頭,存欄達到4.4萬頭,覆蓋80個行政村、1 022個農戶,實現人均增收726元。蔬菜產業以建設首都綠色有機蔬菜基地為目標,重點建設2個萬畝蔬菜示范園和10個蔬菜示范村,通過標準園區打造、大戶帶動、政策扶持等措施,規模流轉土地0.27萬hm2,新增蔬菜面積0.39萬hm2,總量達到1.11萬hm2,覆蓋153個行政村、2.2萬農戶,實現人均增收667元。林果業按照“土地集中流轉、基地規模發展、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的思路,累計流轉土地477.33 hm2,成立合作社20個,入社會員達1 766戶;重點啟動萬畝杏扁基地10個、千畝蘋果梨基地10個,共栽植苗木0.27萬hm2,其中栽植山杏0.11萬hm2、大扁0.06萬hm2、蘋果梨0.06萬hm2、沙棘0.03萬hm2。
1.2 突出水土保持治理重點,努力建設生態豐寧
在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京冀水源林、千松壩造林、國家拉動內需重點水土保持治理項目中,推廣“環山水平溝水土保持蓄排工程體系”治理模式,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0多km2,其中小流域綜合治理30 km2,造林種草2.08萬hm2,修鄉村道路113 km,水土保持面積累計達到3 802 km2,其中重點小流域治理面積1 696 km2,全縣基本建成了比較完善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通過大規模的重點治理、連續治理和生態修復,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27.4%提高到現在的46.2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79.1%,坡耕地改造達到80%以上;喬、灌林面積達到17.2萬hm2,年均木材蓄積量達到260萬m3;山杏、大扁、梨為主的經果林面積達5.4萬hm2,不僅使全縣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更為開發水土保持林果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1.3突出河道治理重點,城鄉防洪能力明顯提高
以實施中小河流治理項目為主,采取整鄉推進措施,沿潮河、牤牛河干支流和縣城周邊修護村護地堤防51km,全縣堤防總長度達到563.4 km,除險加固孤石、木匠溝門、紅旗營小型水庫3座,累計達到5座,占全縣中小型水庫的62.5%。涌現出鳳山產業園區、縣城周邊、北頭營、黃旗、窟窿山等千米以上生態堤防工程12處,縣城防洪能力達到20年一遇洪水標準,重點農村和農田產業園區達到10年一遇以上防洪標準,保障人民的安居樂業。
1.4 突出飲水安全建設重點,加快基層建設年扶貧攻堅步伐
集中力量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項目,建農村人口飲水工程72處,解決了5.08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飲水基本安全人口達到20.4萬人。以基層建設年為主攻方向,在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中,加大對基層建設年貧困村的傾斜力度,實現了基層建設年56個幫扶村飲水安全工程全覆蓋,有效地保證了貧困地區的人口飲水安全。同時,對全縣農村中小學校飲用水情況進行普查,逐一設計、集中施工,解決了65所學校、1.1萬名師生的飲用水設施不完善、功能不齊全、水質不高的飲水安全問題。
2.1 領導重視,強化農建組織管理
豐寧縣的農田水利建設和經濟發展,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僅2013年以來,就有水利部、海委、河北省水利廳、承德市水務局多位領導親臨豐寧縣檢查調研指導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發展工作,做出很多重要指示。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加快小康建設進程的長期性、戰略性任務予以高度重視,調整充實縣農建領導小組,從4個方面強化組織管理。
(1)強化目標管理。把農建任務分解到相關部門和鄉鎮,制定農業農村工作目標考核細則,實行全方位目標管理。
(2)嚴格項目管理。對京津風沙源治理、壩上生態農業開發、退耕還林、人口飲水安全等國家投資的重點建設項目,分別組建項目辦公室和工程建設處,按著國家項目基建程序要求進行管理。
(3)突出督導落實。縣主要領導經常深入農建重點項目工地調研督導,四大班子組織聯查,業務部門對主管項目實行動態檢查,在工程質量、施工進度上督導把關,確保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有序進行。
(4)注重宣傳發動。年內在及時上報農建動態信息的同時,利用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及展牌、標語廣告牌等多種形式,宣傳農田水利建設,在社會上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調動群眾主動參與農建的積極性。
2.2 科學規劃,明確農建長遠目標
立足于農業大縣實際,縣委、縣政府長期堅持“沿邊防護林、壩上農田牧場防風固沙、沿壩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潮灤河流域農田節水、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和中小河流治理”六大工程體系總體規劃布局,年內又出臺了《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水利發展“十二五”及2020年遠景目標規劃綱要》《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農業農村發展規劃》《奶業發展實施方案》《蔬菜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制定“十二五”水利七大體系發展戰略,強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打造富民強縣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2.3 依托項目,開辟多元投入渠道
在解決縣財力不足與農建資金需求的矛盾中,從4個方面廣辟資金投入渠道,推動農建規模開展。
(1)加大縣財政投入。在縣財力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從土地出讓金收入中提取10%用于農建,僅2013年就投資770多萬元,投入到喇嘛山水庫、鳳山產業園區、引水入城、林果經濟等水利工程建設。
(2)尋求域外資金支持。積極爭取京津風沙源治理、國家拉動內需水土保持、壩上生態農業開發、京冀水源林、國家公益林、飲水安全、水庫除險加固、小型農田水利、鄉村道路、稻改旱、扶貧開發等國家和域外扶助項目,年內投入資金1.47億元,形成了豐寧縣穩定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主渠道。
(3)廣泛吸引社會投入。制定減免稅費優惠政策,落實農資直補政策,實行土地流轉、反租倒包機制,吸引緣天然、平安高科、萬佳豐、豐鑫實業、榮達農業等企業投入資金2 400萬元,實施全國首家航天蔬菜育種基地項目,新建和擴大奶業、蔬菜產業、林果產業基地,形成新農村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4)鼓勵農民投入。實施小水富民政策,引導農民投資投勞1 217萬元,修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設施農業。
2.4 發揮長效,活化工程管護機制
為了確保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成果長效發揮,先后制定施行了《豐寧滿族自治縣水土保持條例》《小型水利工程轉換經營管護機制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節水化進程的意見》《禁牧封育工作管理辦法》等地方政策法規,組建了縣生態環境保護禁牧執法大隊,加大了政策法規的執行力度。實施《基層水利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改革方案》,以原有5個水利基層站為基礎,出臺了全縣共設10個區域片站和26個鄉鎮站的基層服務體系實施方案,新增全額編制61名,落實了水管體制改革和基層服務體系經費。在水利工程管理機制建設取得成果的基礎上,還在兩個方面明確了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在用水方面,注重設施的產權落實,成立了六間房等村用水者協會,民主管水、節約用水,本著“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維護保養井、渠、噴灌等水利設施,使之延長使用壽命;全縣參與水利產權制度改革的農戶達2.6萬戶,投入管理人員3.9萬人,成為農田水利建設管理的有生力量。在水保工程管護方面,繼續實施“特殊林權證”制度,水土保持治理項目不治無主山、不造無主林,國家補助工程款直接落實到購買荒山戶,使大批農民在生態建設中就業。
在今后的工作中,豐寧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落實2011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按照承德市委提出的“全力打造星羅棋布、互聯貫通的網絡式水資源利用體系”的建設要求,以“攔住天上水、截住地表水、增加地下水、改善水環境”為目標,從5個方面開創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局面。
(1)建設水土保持水源涵養體系。大力實施“生態立縣”發展戰略,持續推進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到2020年全縣水土流失面積基本得到遏制,水源涵養能力顯著提升,全縣森林覆蓋率明顯提高。
(2)建設農業節水工程體系。因地制宜興建五小水利富民工程,2020年實現全縣農業人口人均一畝旱澇保收農田。顧全為京津供水大局,以噴、滴灌為主,完善壩上和潮河、牤牛河“一區兩帶”農業節水灌溉網絡,助推“奶菜果”農村主導產業健康發展。
(3)建設防洪減災工程體系。大力開展中小河流治理,到2020年,縣城防洪標準達到20~50年一遇、重點村鎮達到10年以上一遇。健全防汛應急響應機制和水文氣象監測網絡,加大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力度,提高應對特大干旱、連旱和突發性水安全事件的能力。
(4)建設城鄉供水保障體系。“十二五”期間全部完成7座水庫除險加固,增加蓄水能力,謀劃實施喇嘛山、湯河水庫等蓄水工程,構建布局合理、生態良好、引排得當、循環通暢的流域水網體系,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戰略水源。
(5)建設水生態環境工程體系。實施縣城潮河橡膠壩群和引水入城擴建工程,形成完整的縣城水景觀體系。建設黃土梁水庫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在重點鄉鎮修建連拱閘、塘壩等蓄水工程,到2020年全縣水工程蓄水量達到1.5億m3,為建設山水園林中等城市、打造文化旅游與綠色產業高度融合的國際旅游名縣提供有力水保障。

TV213.9
C
1004-7328(2014)01-0022-03
10.3969/j.issn.1004-7328.2014.01.007
2013-10-30
葉興稷(1979-),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