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世軍
改革開放::::::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法寶
——學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體會
□ 劉世軍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作出的一個重大理論判斷和政治抉擇。這個判斷的戰略意義就在于它明確昭告世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把推進了35年的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進行下去。也正是由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以“把改革開放與中國夢相連接而載入史冊”。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三個支撐點,都離不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習近平同志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道路。毫無疑問,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夢是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個極具感染力的意識形態新概念,盡管其歷史淵源可謂長遠,其實踐基礎可謂深厚,其實現道路可謂曲折,是幾代中國人不懈追求的夢想,但真正找到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道路還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這條路就是改革開放之路。正如黨的十八大所概括的,改革開放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色,這一點必須給予充分認識。有一些糊涂的人甚至認為,“改革”、“開放”也不是什么新的東西,不是1978年以后才搞的,過去,我們也不斷在改,也對許多國家開放,做生意,搞交流,有的人甚至把“五口通商”也與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混為一談。殊不知,它們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現在講的改革開放,是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確立的路線方針相聯系的,是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所作出的偉大歷史抉擇,由改革開放所開辟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有別于蘇聯式的計劃經濟老路,也不是走西方資本主義邪路。35年來的實踐表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根本之路。實踐已經證明,我們之所以能夠保持連續35年的快速增長,創造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中國奇跡,用較短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乃至幾百年才走完的路,使經濟社會發展在與西方發達國家競爭中取得比較優勢,根本一條就是靠改革開放。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正在改革開放的中國道路上凱歌行進,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目標。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面對發展不平衡、利益固化、訴求多樣、思想多元、貧富分化等各種矛盾凸顯的國內狀況,我們必須清醒看到,我們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多了,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國夢,必然要求我們在堅持中國道路的征途上不斷拓展這條道路,使其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順暢,實現這樣的目標,除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別無它途,這就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給出的明確的、科學的答案。我們必須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實現中國夢拓展寬廣的中國道路。
習近平同志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的內涵是豐富的,表現是多樣的,其最為本質的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特征的時代精神。顯然,實現中國夢、弘揚中國精神,一刻也離不開弘揚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在本質上就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理論創新對實踐發展具有巨大的先導作用,而解放思想是理論創新的前提。回顧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推進改革開放,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解放思想,不斷與時俱進,是當代中國最偉大的時代精神。35年前,一場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討論——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吹響了解放思想的號角。從此,改革開放的大幕在解放思想中被拉開,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十幾億人口的文明古國,開始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35年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始終在解放思想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推進。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充分肯定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重大意義,積極支持推動這場大討論,使全黨全國人民擺脫“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陷入低潮,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果斷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發展才是硬道理。判斷是非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些驚世駭俗的論斷,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沒有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巨大勇氣,是斷然不可能做到的。實踐無止境,解放思想無止境。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受命于危難之際,在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峻考驗面前,依靠黨和人民,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引領我國改革開放的航船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江澤民同志指出,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規律。我們一定要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譜寫新的理論篇章。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毫不動搖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繼續推向前進。胡錦濤同志指出,《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同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面對種種質疑責難,果斷提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著名論斷。習近平同志強調,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光有立場和態度還不行,必須有實實在在的舉措。要有新突破,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我們必須高揚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中國夢注入強大的中國精神。

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凝聚中國力量,就是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確立起中國夢是人民夢的觀念。我們只有通過改革開放,才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揮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私營企業主、海內外中華兒女等各個階層的創造活力,使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這一點,已經被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以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改革為標志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充分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使長期被壓抑的農村活力被前所未有地激發出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被魔術般地呼喚了出來,隨后的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調動了各個領域的積極性,使中國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基本滿足了13億人民過上殷實小康生活的美好愿望,而且為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如今中國,可謂政通人和,百業并舉,一個充滿活力中華民族毅然昂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仍然面臨著巨大的矛盾和挑戰。這些矛盾和挑戰集中表現為: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積極性,一些體制機制的弊端大大束縛社會活力的釋放和中國力量的凝聚,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只有全面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這樣的目標,離不開全面改革開放。《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加大對公益性企業的投入;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規范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職務待遇、職務消費、業務消費;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等。這些重大改革舉措,必將把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進一步調動起來,為實現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中國力量。
總之,歷史必將證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盛會,它清晰地昭告世人,中國夢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實現。
(作者系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專職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