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華
重溫毛主席《論持久戰》
□施光華

1938年毛澤東在抗大作《論持久戰》的報告

手稿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35周年,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精神,我又引起了聯想,重溫了一遍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
剛參加革命時,有兩本書在我腦子里印象最深刻:一本是美國記者斯諾的《西行漫記》,一本是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里用21個題目、120條理由,深入淺出地分析了為什么抗日戰爭必然是持久戰,持久戰要分為三個階段,持久戰的目的和戰略戰術等。大家學了心里很明亮,在抗日戰爭面臨最艱難困苦險惡的時刻,始終沒有懷疑過勝利的將來。前幾年,我在報紙上看到了一篇《毛澤東一生的經典預言》,其中說到:“毛澤東1938年5月在寫《論持久戰》的時候,曾經預言,中國抗日戰爭要打七八年。抗戰經過八年,果然取得了勝利。這篇文章還說到愛國民主人士程思遠回憶:周恩來同志曾向白崇禧介紹了《論持久戰》的基本內容,白崇禧非常贊賞,并向蔣介石作了匯報。他在蔣介石的支持下,把《論持久戰》的基本精神歸納為“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的戰略指導思想。由此可見,抗日戰爭實際上是在《論持久戰》思想指導下進行的。
《論持久戰》對敵我雙方作了全面深刻的比較分析,狠批了亡國論、速勝論者所犯的片面性、主觀性的根本錯誤。1938年10月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后,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我們所在的新四軍、“江抗”部隊,起先在蘇南從江陰、無錫至上海近郊,后在蘇中東海邊至揚州地區堅持戰斗,和敵偽軍經歷過多次激烈殘酷的“掃蕩”反“掃蕩”、“清鄉”反“清鄉”、“清剿”反“清剿”斗爭,雖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在戰斗中不斷發展壯大,最終迎來了抗日反攻的勝利。
《論持久戰》的許多觀點,都蘊涵著深邃而淺顯的哲學思想,觀察事物應該一分為二,矛盾雙方和新舊事物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抗日戰爭的局勢是犬牙交錯發展的;戰略上的被動可以爭取戰役上的主動;武器是重要的,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力量深厚的根源在于民眾之中;防衛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自覺的能動性等。
抗日戰爭中,黨中央、毛澤東運籌于窯洞陋室之中,決勝于幾千里之外。在持久戰戰略思想指導下,各地軍民充分發揮了自覺的能動性,堅持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充分調動了積極性、創造性,涌現了如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沙家浜等許許多多傳奇故事。正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里所說:抗日戰爭是一場“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公布以來,國際上的反響也十分熱烈。有的說:“本次全會已經傳遞出正面、積極、持久和新穎的改革之風”;有的說:“中國的許多變化可能都是內部的,但中國塊頭巨大,這意味著即使內部改革,都能影響全世界”;有的說:“當前中國面臨諸多的挑戰,經濟增速放慢,人口快速高齡化,地方債務規模高企,民眾對污染、腐敗等問題不滿加劇。中國改革面對的阻力和挑戰存在于不同層面,經濟和社會征程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有的說:“中國總是會毫無懸念地給全世界帶來驚喜,這是數千年來哲學的一部分,是其古老文化中的辯證因素……”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新的持久戰。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改革提出了時間表:“到2020年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從2013年至2020年,這七八年間,我覺得又像是新的“八年抗戰”,對于實現兩個100年的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在學習中有以下幾點感想:
抗日戰爭是犬牙交錯的戰爭,深化改革面對的矛盾則是盤根錯節的矛盾。思想觀念多樣化,社會階層復雜化,克服對老路的懷戀和邪路的誘惑,任務艱巨。“沖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樊籬”,實行起來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新的改革,新的挑戰,也迎來了新的希望。路子越走越寬廣(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鞋子”穿得更合腳(適合國情的體制機制),“籠子”關得更嚴實(反腐倡廉步步落實),我們增強了信心。“嚴是愛,松是害”。有的落馬官員,從政之初表現并不差,也有一定能力和政績。松了,前腐后繼的越來越多;嚴了,懲前毖后,可以挽救許多人,有利于黨風建設和人才成長。
發揚自覺的能動性。“人們不能超越客觀條件許可的限度期求戰爭的勝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須在客觀條件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勝利”,“必須動員全中國人民,統統發揚抗日的自覺的能動性”。毛澤東同志這些觀點,也適用于新的改革開放時期。改革開放初期的激情和勇氣仍應保持,全面改革進入深水區更需要理性和智慧。我們老年人也要時時關心改革開放大業的成就、經驗和教訓。
用歷史、實踐、辯證的觀點堅持兩個肯定。習近平同志“關于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即兩個不能否定)的講話,非常重要。對改革開放前革命、建設打下的基礎和經驗教訓,改革開放中積累的經驗和教訓,都需要用實踐的觀點,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我們要深入學習理解,化解我們自己和周圍群眾心中的疑慮。“越雷區”、“涉險灘”、“啃硬骨頭”,將會遇到可預料或難以預料的問題。我們要在體力精力允許條件下始終堅持學習,不斷增強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