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嚴格的著作權保護、日本特有的出版體制以及對紙文化的習慣和眷念等的影響,很長一段時間,日本數字出版物的發展落后于美歐等發達國家。然而,近幾年,日本加大了數字出版的開發力度,努力構建適合于日本國情的數字出版發展模式。日本在數字出版物開發中遇到的問題及最近的舉措,對我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數字出版物;日本;滯后
[作者簡介]李常慶,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博導。
現階段,數字出版物與紙質出版物在內容上并沒有根本的區別,但由于刊載內容的載體及傳輸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產生了出版物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銷售模式以及閱讀方式等的變化,而這一系列巨變,又引起了出版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需求和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的問題。因此,我們應該看到,數字出版物的出版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也不是一個單純的媒介轉換問題,它涉及從作者、出版社、流通渠道再到讀者每一個環節的需求和利益是否得到保障的問題。這也是一個經濟問題,是一個商業模式重新構建的問題。在各個環節公平的利益分配保障機制還沒有建立之前,數字出版物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還有,數字出版物的出版不僅是技術和經濟的問題,還與文化傳統、出版體制以及各自社會的媒介環境等有很大的關系。不同國家的書寫文化傳統、出版體制以及媒介環境的差異會造成對數字出版物的出版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因而在數字出版物出版的商業模式構建以及具體做法上,也會產生出各自的做法和特色。西方書寫文化的傳統與中國、日本等東方國家的書寫以及紙文化的傳統在時間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出版傳統與出版體制也很不一樣。東方國家對紙文化的理解和眷念有時可能超過西方人的想象。
日本就是出于經濟、文化傳統以及社會體制等原因,在紙質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過程中表現出一定的“滯后”現象,很長一段時間,日本數字出版物的出版及利用與美歐等發達國家相比產生很大的差距。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它的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都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同時還是一個IT大國,不僅網絡使用普及率達到了近80%,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也極為廣泛。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日本數字出版物的出版及利用的“滯后”現象呢?我們又從中獲得怎樣的啟示呢?以下,對此予以探討和分析。
一、日本數字出版物的發展及利用
1. 電子書的開發
日本早在20世紀90年代,松下、索尼、夏普等家電巨頭就開發出電子書閱讀器,并提供電子書書店服務。但由于是以家電廠家為主開發的電子書閱讀器,沒有出版社的參與,所能提供的電子書因此很少,加上閱讀器不能從網絡上下載圖書,使用也不是很方便。為此,購買電子書閱讀器的人很少,只有一小部分對使用閱讀器閱讀圖書感到新奇以及從事閱讀器開發和營銷的人。不久,電子書閱讀器就基本銷售不出去,結果這次以家電廠家為主開發的閱讀器均以失敗告終。
進入21世紀,隨著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松下和索尼等家電巨頭在總結上次電子書開發失敗教訓的基礎上,又推出個人電腦可以直接從網絡上下載電子書的閱讀器,使用也方便多了,然而還是由于出版社沒有跟進,所能提供的電子書極為有限,加上閱讀器價格又比較昂貴等原因,銷售幾年后,就又不得不終止此類電子書閱讀器的銷售。松下、索尼等家電廠家長期以來之所以堅持開發電子書閱讀器,除了這些企業具有開發家電的技術和營銷優勢,還主要有其他兩個原因:一是看到卡西歐、夏普和佳能等廠家開發的學生電子辭書銷售很好,在商業上獲得了成功,并因此認為電子書市場今后一定大有發展前景;另一個原因是這些廠家非??春弥袊行W生教材教輔電子書的市場前景。
2007年,美國蘋果公司推出智能手機iPhone,風靡全世界,iPhone等智能手機在日本也迅速普及,帶動了電子書的銷售。日本擁有眾多的動漫愛好者,首先使用智能手機的用戶也多為年輕人,因此,使用手機看漫畫圖書成為一種流行。2009年手機用戶電子書的銷售占據了日本所有電子書銷售90%的份額,其中3/4為漫畫圖書。盡管如此,當年日本電子書的銷售額也僅僅只有57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0億),而同一年日本紙質出版物的總銷售額為19336億日元,電子書占紙質出版物銷售額還不到3%,影響極為有限。
2010年,日本迎來了“電子書元年”。這一年,蘋果的iPad平板電腦開始銷售,索尼、夏普也陸續推出與亞馬遜電子書閱讀器類似的產品,由此日本電子書的銷售開始出現一定轉機,2011年電子書銷售市場提升到629億日元,到2012年市場規模達到729日元,預計到2017年,電子書市場規??赡苓_到2390億日元,是2012年的3.3倍。
2. 圖書館數字出版物的開發與利用
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很早就著手于學術論文數據庫的開發,并提供學術論文的檢索以及論文全文的閱覽和下載服務。然而,在日本的大學或圖書館想要閱覽相關的數字化論文全文,大部分學術期刊數字化論文全文的使用是需要支付費用的,只有大學的學報和很少一小部分的學術期刊可以免費閱覽和下載論文全文。中國的知網、萬方網、維普網提供了國內幾乎所有學術期刊的論文全文數據庫,用戶可以從這些期刊全文數據庫一次下載幾十篇,甚至幾百篇的論文全文,不會有任何問題,這在日本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日本的學術期刊一般都是面向會員發行,發行方式還是以紙本期刊為主,個別數字化的電子期刊論文全文,也多僅限會員閱覽和下載。圖書館用戶想閱覽本館沒有收藏的期刊論文全文時,主要通過大學圖書館的館際互借服務,告訴館員期刊名稱、刊號以及論文名稱和作者,館員就會根據這些信息查找收藏有該期刊的圖書館,并發郵件給對方的館際互借部門要求復?。ㄐ枰召M),大約幾天后論文就會送到用戶手中。
至于日本圖書館電子書的使用,同樣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據日本書籍出版協會估計,從市場上可采購到的紙本書總數約為92萬種,但為公共圖書館提供電子書種數最多的Book Live書商,也就只能提供約11萬種電子書。進入21世紀后,日本的一部分公共圖書館開始嘗試性采購電子書,向讀者提供在線閱讀服務。圖書館每年與提供電子書的書商簽訂電子書使用協議,但只提供在線閱讀服務,不可以下載電子圖書,并僅限于本館讀者使用。還有,公共圖書館所能提供的電子書種類非常有限,最多的也不過5000余種,然而這些電子書還都不是新書,讀者使用最多的是實用類圖書和漫畫圖書。
在提供電子書問題上,日本與美國有很大的差距。美國曾在2012年對339所大學圖書館提供電子書服務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約1/5的圖書館從2004年開始提供電子書服務,平均每一館收藏電子書多達91900種。日本國立大學多采用買斷的形式購買國外Springer公司開發的eBook Collection等,向讀者提供外文電子書閱覽服務。但日本大學圖書館能提供日本國內出版社出版的電子書卻極為有限,迄今為止,大學圖書館也沒有計劃要進行大規模的圖書數字化項目,只有一小部分圖書數字化項目還只停留在試驗的階段。
3. 青空文庫
青空文庫是日本國內以非營利為目的建立起來的民間最大網絡電子圖書館。1997年,在富田倫生、野田英司等幾位民間人士的呼吁下開始籌建。該電子圖書館只收集日本國內著作權已經消滅的圖書作品,或者著作權雖未消滅但其所有人允許網站上傳的圖書作品,并提供網絡免費閱覽。經過16年的發展,到2013年初,該電子圖書館收藏的日文電子圖書多達11700部,并還在繼續增多。
該文庫的收藏從明治時期到昭和初期的作品占了藏書的大部分,也有部分翻譯作品,或者作者自身允許公眾無償閱覽的現代作品。從政治哲學到興趣愛好,收錄作品類型范圍廣泛,其中文學作品(包括時代小說、偵探小說等娛樂作品)較多。雖不能說過去有名的作品都有收集,但日語作品已經相當豐富(翻譯作品因譯者的著作權問題,數量還比較少),并保存和介紹了一批不知名的作品。由于青空文庫收藏有像森歐外、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永井荷風等許多日本著名作家的小說,具有很高的閱讀和研究價值,對推動文化的交流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青空文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有著作權的圖書和沒有得到作者許可的圖書在這里得不到收藏和閱覽,由民間和熱心人士經營的免費閱讀網站,僅靠很少的一點廣告收入和社會的捐助能否一直堅持下去也是一個未知數。
二、日本數字出版物發展“滯后”的原因分析
通過以上對日本數字出版物的出版及利用的考察,我們注意到日本數字出版物的發展規模及利用與美國,甚至和中國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作為一個發達國家的日本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日本有嚴格的著作權保護制度,對作者和作品出版者的保護力度很大,以便于保護創作者的利益和新作品的創作。幾年前,一家24小時便利店集團在便利店里設置放滿圖書的書架,讓顧客免費借閱圖書,這一服務的推出,受到便利店顧客的好評,但由于這一做法沒有征得作者和出版者的同意,受到出版界的反對,這一計劃也就再也沒有推廣起來。還有,日本動漫產業之所以得到迅速發展,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日本對國內的盜版行為實行嚴厲地打擊,在市場能買到的只有正版作品,日本的版權保護對日本文化產業健康的發展發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有鑒于此,數字出版物的出版,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數字內容的傳播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時也很容易造成數字內容的版權和作者的權利受到損害。在法律法規還沒有到位之前,在保障作者和出版者權益的同時,又為數字內容消費者的使用提供便利的商業模式還沒有建立起來之前,日本對數字內容的生產和傳播持極為謹慎的態度。加之,日本的出版產業完全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政府不能干預出版社的經營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圖書館在沒有得到作者和出版者許可的情況下,完全不可以隨便把館藏的出版物數字化放在網上讓大家免費使用,這在以前是一種嚴重的侵權行為。日本各個學會的學術期刊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在期刊和論文作者的權益得不到任何保障的情況下,很難通過一個類似于商業性的機構向讀者提供論文的免費閱覽和下載。為此,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盡管開發出了全國學術期刊數據庫,但由于它是國家的科研機構,不能從事企業經營行為,也就不可能,也沒有權利與各個圖書館簽訂收費協議,再通過圖書館完全免費為用戶提供全部期刊論文全文的閱覽和下載。同樣,公共圖書館要為本館讀者提供電子書,就必須與提供電子書的書商簽訂收費使用協議,并受到諸多的限制,如出版商一般不提供新書,只能在線閱讀,并限于本館讀者,收費又比較昂貴,圖書館還要配套閱讀設備等等。還有,日本幾家提供電子書的書商和廠家由于采用不同規格和制式的閱讀設備,這也無形中增加了圖書館推廣電子書的難度。近幾年,日本的圖書館經費不斷減少,即使有心希望為讀者提供數字出版物的閱覽,但現實的情況卻存在很多問題。
其次,日本是一個完全出版自由的國家。日本出版社的創辦非常容易和簡單,只要有“一部電話和一張桌子”,誰都可以辦出版社。為此,日本的出版社數量龐大,近30年來,日本一直保持有近4000家左右的出版社,其中中小出版社居多,在出版行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些中小出版社盡管都有各自的出版特色,但畢竟處于弱勢的地位。數字時代,在它們的權益和利益沒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成熟的數字出版商業模式還沒有建立起來之前,這些出版社很難在數字出版上有所作為。
日本的眾多出版社,包括中小出版社之所以生存下來,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日本采用出版物定價銷售制度。在書店銷售的出版物不降價、不打折,這得到了日本法律的認可。這一個制度的推行對圖書銷售和圖書批發商以及書店的穩定經營產生了很大的作用,為此,各種銷售出版物的店鋪非常多,出版物渠道非常暢通,消費者購買出版物也非常方便。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讀者對數字閱讀的依賴,在維系紙本閱讀上發揮作用。正由于新書不能打折銷售,網絡書店銷售的新書與書店銷售的新書價格一樣,電子書的書價也與紙本書書價相差無幾。這樣的出版體制,很難產生像亞馬遜那樣依靠出版物銷售大幅度降價來獲得商業成功的現象。正因為擁有較為穩定的出版市場環境,日本傳統出版社積極開發數字出版的動力不足。而積極參與開發電子書閱讀器的家電廠家盡管擁有與亞馬遜等不相上下的技術開發力,但由于沒有數字內容的支撐,往往以失敗告終。美國的亞馬遜、蘋果和谷歌等開發數字出版的共同特征是硬件、數字內容與服務成為一個整體,并通過擁有龐大的數字內容平臺進行銷售的模式。這一點上,日本與美國存在巨大的差距。
最后,日本國民是一個愛學習、愛看書的民族。紙質文化在日本盛行了1000多年,日本國民對紙質出版物的閱讀已經遠遠超過了一種簡單的閱讀行為,紙質文化已經滲透進日本傳統文化之中,對紙質出版物的熱愛和眷念,不在于中國人之下。長時期養成的紙本閱讀習慣,紙質出版物閱讀的健康性和便利性,每年大量的出版物,暢通的銷售渠道,對作者和著作權的嚴格保護,以及日本獨有的出版體制和社會環境,都多多少少影響著數字出版在日本的發展。
三、近幾年的舉措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迎來了長達20余年的經濟不景氣,出版業也難免受到很大的影響。進入21世紀后,谷歌數字圖書館計劃的發表和相關版權的訴訟及和解,隨后亞馬遜電子書和蘋果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風靡全球,以及亞馬遜積極進軍日本出版市場的舉動,就像19世紀中期,黑船來航脅迫日本開國一樣,讓日本各界受到巨大的震動。一直以紙質出版為主,對數字出版比較消極的日本出版界也開始認識到將來數字出版發展的重要性,日本政府也開始積極采取措施支持和推動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
2010年被稱之為日本“電子書元年”的主要原因是從這一年起日本各界開始以實際行動來推動數字出版的發展。同年1月,日本雜志協會得到日本政府總務省的資助,開始進行雜志數字化的配送試驗。2月,由日本主要35家出版社參與的,以數字出版市場為發展目標的“日本電子書籍出版社協會”宣告成立,誕生了日本第一個數字出版行業的團體。5月,由索尼、凸版印刷、KDDI和朝日新聞四種不同行業組建的電子書銷售網問世。6月,以出版專業書和實用書為主的14家出版社宣布成立“思考電子書出版社會”,由印刷、通信、信息系統和圖書批發等行業共同發起成立“電子出版制作流通協議會”。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各部委也開始積極行動起來,組織各種委員會研討如何發展日本數字出版產業。
2012年4月,日本“出版數據機構”正式成立,計劃出巨資對100萬種出版物進行數字化處理。該機構由講談社、集英社、小學館等15家日本著名的出版社出資20億日元,但最大的股東是“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政府占90%份額),預計出資150億日元,還有340家出版社已經表示要參加該項數字計劃。這是日本政府大力推動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一個明確信號。該項目不僅要做出版物數字化的工作,還要為網絡書店提供電子書的代理服務,為著作權人提供收益分配的管理服務等。盡管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但日本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2012年6月,日本著手修改著作權法,從2013年1月1日起,從法律上公共圖書館館內使用數字出版物成為可能。這為公共圖書館推進館內出版物數字化,為館內讀者提供免費閱覽數字出版物創造了條件。另外,從2014年1月起,日本國會圖書館的數字化資料有可能為大學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用戶提供免費閱覽。然而,作者和出版者權益保障的問題、圖書館增添閱讀終端設備的問題、讀者下載和打印以及收費等問題,都還沒有一個成熟的解決方案,還有賴于今后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2012年,日本數字出版物市場進入了“戰國時代”。 富士通的“BooksV”(40萬冊)、大日本印刷和NTT共同出資的“honto”(20萬冊)、凸版印刷集團經營的“BookLive”(9萬冊)、索尼的“Reader Store”(6萬冊)以及樂天(電商)的“KoBo Touch”(6萬冊日文書、收購加拿大網絡書店kobo,260萬冊外文圖書)等數字網絡書店紛紛出現,加劇了市場的競爭。
2013年9月,日本文化廳計劃2014年向國會提交著作權法修改案,建議創設“電子出版權”,在保護作者利益的前提下,加強出版社擁有電子書的權限,打擊盜版,使電子書的制作和使用更為方便。
四、結語
通過以上的考察,我們注意到與美歐等國相比,日本數字出版物的發展比較“滯后”,這與日本制定的著作權保護制度、日本特有的出版體制與媒介環境,以及日本國民對紙文化的熱愛和眷念等有很大的關系。近年來,日本正努力構建適合于日本國情的數字出版發展模式。與日本相比,中國在出版物數字化及使用上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我們卻對作者、出版者以及讀者的權益和需求等缺少一套完善和有效的保護機制。這種近乎于殺雞取卵的發展模式對中國今后數字出版的健全發展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必須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電子書籍のこれまでのあゆみ[J].WEBマガジン,2013(1).
[2]全國出版協會出版科學研究所,出版物の推定販売金額の推移[J].出版月報,2010(1).
[3]インターネットメディア総合研究所,電子書籍ビジネス調査報告書2013[Z].2013.
[4]小平市図書館協議會,公共図書館における電子書籍利用をめぐって[Z].2013.
[5]國立大學図書館協會學術情報委員會學術情報流通検討小委員會,大學図書館における電子書籍のサービスに向けて―現狀と課題―(平成24年度調査報告その1)[Z].2013.
[6]青空文庫,ウィキペディア百科事典,http://ja.wikipedia.org/wiki/青空文庫(2013-11-12).
[7]三淵啓自,熱帯びる國內電子書籍「亂読時代」、基盤構築を[N].日本經濟新聞,201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