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光?鐘興明?曾仕謙
2013年8月,梅江區被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原中央蘇區范圍”,梅江區又迎來了一次良好的發展契機。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老區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一園兩特帶動一精”發展戰略,采取積極措施優化環境,爭項目、調結構、穩增長、惠民生、促和諧,加快了全區經濟發展步伐。如今,這塊紅色的土地,正蓬勃發展、煥發新貌,全區發展走上了快車道。
2013年以來,區委、區政府科學謀劃、多措并舉,在各職能部門的積極配合下,共同做好老區各項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梅江區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點,大力改善老區生產生活環境,提高老區人民生產生活水平,有力促進了老區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據統計,近五年來,全區相關職能部門支持老區建設項目有30多項,投入資金6856萬元,其中省投入資金2182萬元,市投入資金372萬元,其他涉老資金4302萬元。老區在基本完成鎮通行政村道水泥硬底化的基礎上,積極抓好行政村至自然村村道硬底化建設。近五年來完成老區村道硬底化104公里,投資2663萬元,其中省、市支持補助1355萬元,有效解決了老區自然村行路難問題。
梅江區認真抓好鎮衛生院改造工作,解決人民飲水安全問題,積極完善老區農民社會保障體系,著力抓好老區農民脫貧致富工作。為有效解決老區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該區結合扶貧開發實施“規劃到戶,責任到人” 工作,積極建立“三項工作機制”,全面落實幫扶責任。一是建立“區級+區直對口幫扶單位+鎮村”強力領導工作機制;二是建立“幫扶單位+區直對口單位+鎮村”對接協調機制;三是建立“幫扶單位+區直對口單位+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幫扶機制。主抓“六大幫扶模式”全面實現穩定脫貧。一是因地制宜,創新思路,主抓好產業和龍頭企業幫扶 ;二是免費培訓,提升技能,主抓農民轉移就業幫扶 ;三是長短結合,標本兼治,主抓社會保障幫扶;四是以點帶面,整村推進,主抓基礎設施幫扶;五是多上項目,上好項目,主抓村集體經濟幫扶;六是樹立典型,傳承創新,主抓扶貧工作與客家文化和農村社會管理有機結合 。
據統計,該區共投入幫扶資金7600多萬元,使全區原有的18個貧困村實現脫貧,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100%實現穩定脫貧,2012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達11749元。
此外,梅江區十分重視和保護革命紅址,圍繞市、區“中央蘇區縣”申報工作的部署要求,該區緊鑼密鼓、排除萬難,取經于中央、省、市以及兄弟縣(市、區)黨史領導、專家,歷經長時間查訪取證、資料編審、溝通聯系,梅江區于2013年7月23日被確認為原中央蘇區范圍,為實現梅州“一片紅”添上亮麗一筆。
在梅江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投入之下,梅江老區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尤其是老區的發展面貌日新月異。
“只有老區得到全面發展,梅江才得以全面發展,區委、區政府歷來十分明確和重視這一點,因此,歷年來都下大功夫幫扶老區,發展老區。”梅江區政府黨組成員沈敦輝說,“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指導下,區委書記潘小韜和區長肖衛華也一再強調要加大老區鎮、村發展力度,因此,梅江老區的明天是一片光明的,我們期待老區取得更大的發展成就。”
沈敦輝同時表示,梅江經濟發展底子薄,總量小,發展總體水平較低,工業布局上重點大項目少,因此對老區的資金投入仍然不足,此外老區基礎條件差,需要長期的幫扶和投入,尤其是需要進行產業幫扶,因此希望上級部門在政策、資金方面能夠加大扶持力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