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平
摘要:保護性耕作技術,是通過少耕、免耕、化學除草等技術措施的應用,減少土壤水蝕、風蝕,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先進農業耕作技術。
關鍵詞:保護性耕作技術;農業耕作技術
中圖分類號: S3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31-1
1 公主嶺市農業概況
公主嶺市位于松遼平原腹地,是典型的一年一熟雨養農業黑土區,土壤風蝕、水蝕嚴重,水土資源極其匱乏。春季風大、干旱;夏季溫熱、降雨集中;秋季短暫、霜來早;冬季漫長寒冷、降雪少。
2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主要內容
改過去翻耕土壤作業方式為免耕或少耕法。免耕是指除播種外,不再進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與表土耕作。將30%以上的作物秸稈、殘茬覆蓋于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時,用秸稈蓋土。實行免耕播種,實現開溝、播種、施肥、施藥、覆土、鎮壓復式作業,噴灑除草劑或采用機械表土作業控制雜草。
3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范圍
保護性耕作技術適合年降雨量在250~800毫米,平均溫度高于7℃的地區,粘重、排水性能差的土壤應當慎重,其他土壤基本都可進行。
4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模式措施
根據公主嶺市的氣候特點,目前主要推廣以下三種種植模式:寬窄行交替休閑種植模式;溝壟交替休閑種植模式;壟肩交替休閑種植模式。
5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三種效益
公主嶺市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已經5年了,現已初見成效。該技術與一般傳統耕作方式相對比,效益顯著。
5.1 社會效益
采用該技術可減少水蝕、風蝕。抑制沙塵暴,減少大氣污染。實施該技術,使耕地種養結合,土壤保持長期穩定,為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
5.2 生態效益
節約水資源,增加了休閑期蓄水量的14%~15%,提高15%~17%的水分利用率。增加了土壤肥力,秸稈還田,即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又可提高速效氮、速效鉀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結構,使土壤顆粒結構和毛管空孔隙有所增加。
5.3 經濟效益
簡化工序,降低作業成本,改善作物生長環境,增加了糧食產量;節省勞動力,剩余勞動力可以從事其他創收事業。
上述幾方面,都直接或間接給農民帶來經濟效益。2013年公主嶺市農機推廣總站在全市推廣面積已達到12萬畝,節省機械作業費360萬元,增產玉米640萬公斤。
6 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必要性
6.1 適應氣候異常變化的需要
隨著全球變暖等氣候條件的異常變化,災害性氣候連年發生,農業損失加大,各種自然災害已成為制約公主嶺市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降水減少造成連年的干旱,使河流干枯,地下水位急劇下降,水資源短缺,嚴重春旱一直困擾著我們。伏雨的集中使水土流失極其嚴重,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失,生態環境逐年惡化。因此,改革傳統種植模式和方法,采取切實可行的機械化措施,提高抵御各種自然災害能力是當務之急。
6.2 改善土壤功能退化的需要
多年來,農民過度依賴和使用合肥,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微生物減少,既造成了土壤貧瘠,又影響了糧食的品質及產量;機械化滅茬起壟作業耕層淺,使犁底層堅硬,作物根系難以下扎,根系不發達,降低了作物的抗風、抗旱、抗倒伏的能力;水、肥、氣、熱、良種的優勢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糧食產量難以提高。因此,改變現行的耕作方法和種植模式,大力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是解決這一根本問題的有效途徑。
6.3 公主嶺市農民的迫切需要
隨著公主嶺市農機推廣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強,農民文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農村實用技術的普及,使公主嶺市廣大農民已經對農業生產有了深層的了解,對農機技術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迫切需要改變現有的耕作方式和模式,改善土壤環境、提高糧食產量。
耕地有限,而人口不斷增加,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充分利用現有的耕地,改變種植模式和方式,達到增產的目的。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適時推廣,大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7 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注意事項
由于地表不平整,覆蓋物不均勻等現象,會造成缺苗斷壟等問題。所以,必須注意改進播種機性能,改善地表狀態。翻耕作業具有掩埋雜草的作業,而保護性耕作技術相對來說失去了一項控制雜草的措施,且地表覆蓋的秸稈,對滅草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應根據當地的氣候及土壤狀況,以及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主要解決的問題來確定作業工藝,逐步擴大推廣面積。
參考文獻
[1] 農機化實用技術手冊.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編.
[2] 農業機械化12項增產技術.吉林省農業廳編.
作者簡介:馬小平,公主嶺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機化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