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土地面積一定的情況下,發展農業生產主要靠提高單產增加總產。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措施是綜合的,如使用良種,防治病蟲害和改進作物的栽培技術等。在各項措施中,最根本的還是搞好地力建設和科學施肥。因為優良品種和先進栽培技術只有在肥沃的土壤上和科學施肥的條件下,才能發揮更好的效益。
關鍵詞:科學施肥;存在的問題;理論措施
中圖分類號: S6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40-1
1 作物對肥料吸收的規律
1.1 最小養分律
在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若出現某種或幾種營養元素不足時,按作物需要量來說。最缺乏的那種養分就是最小養分。作物的產量往往受最小養分的限制,作物產量的大幅度提高通常取決于最小養分的增加。
1.2 限制因子律
作物的生長發育,受自然界許多條件的影響,不只局限于養分。因此,可以把養分條件進一步引伸擴大到作物生長所必需的其他環境條件,如水分、光照等,有一個因子不能滿足需要,就會引起減產,把這個因子就稱為限制因子。
1.3 報酬遞減律
人們為了獲得高產,往往用施肥來突破限制因子。化肥的施用促進了產量的明顯增加,獲得了預期的經濟效益。但是隨著一種化肥的施用超過一定數量,產量不僅不增加,反而有下降的趨勢,伴隨而來的經濟效益有逐漸減少。這種現象被稱為“報酬遞減律”。盲目的增加施肥量而不在改善其他限制因子上下功夫,必然會出現“增產不增收”現象。
1.4 作物營養臨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作物營養臨界期簡單的說在作物發育的某個時期,對養分的需求迫切,如供應不足,就會影響產量,后補難以彌補。作物營養最大效率期是指作物的某個時期對作物的某個影響元素利用律最高。例如甘薯氮的最大效率期在幼苗期,而磷、鉀的最大效率期則在塊根膨大時期。玉米氮的最大效率期一般在大喇叭口到抽雄初期。
2 作物對元素的吸收
一棵有生命力的種子在適宜溫度、水分、空氣的情況下,靠自身營養長出幼苗,出土后的幼苗靠本身內部細胞的分裂逐漸長大。在此過程中就得依靠從土壤中吸收各種養料,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長發育。在植物生長因素的水分養料、空氣、溫度、光照條件中,有的人類無法控制,而有的條件(如養料)卻可以人為的給予滿足。通過對植物體內化學成分的化驗分析表明:植物體內含有的化學元素高達八九十種。高等植物所必須的營養元素有16種,分為大量營養元素和微量元素兩組。大量營養元素即植物需要量較多的元素有: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等,它們各自在植物干物質中一般占百分之幾十到千分之幾,因而稱之為大量元素;微量營養元素即植物需要量較少的元素有:硼、錳、銅、鋅、鉬、氯和鐵,它們在植物干物質中僅占千分之幾到十萬分之幾,故稱為微量元素。上述各種元素在植物體內無論含量多少都是缺一不可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碳、氫、氧等元素,作物從空氣和水中易于得到,鈣、鎂、硫、鐵等一般情況下土壤中的含量能夠滿足作物需要。只是在特殊情況下需要補施。只有氮、磷、鉀作物需要的多,土壤中所含的量往往不足,要靠施肥來補充,人們通常把氮、磷、鉀稱為植物營養的“三要素”。
各種農作物從土壤中吸取N、P2O5、K2O的數量隨著作物種類、品種、目標產量、栽培條件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異。生產中強調N、P、K“三要素”的重要,但也不可忽視其他元素,植物所必需的營養元素共有16種,它們在植物體內的含量差異懸殊,但是它們對植物所起的營養作用決不是因為植物對其需要量的多少而有差別,卻是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缺乏任何一種,作物都不能正常生長發育,要使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獲得高產,首先施肥必須合理,要合理施肥,得按規律辦事。
3 化肥使用存在的問題
科學施用肥料(尤其是化肥),充分發揮化肥的增產效益,這不僅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的發展,也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多年生產實踐證明:合理施用化肥,充分發揮化肥肥效,就能增產增收。總結通榆縣歷年來施用化肥中的經驗教訓,感到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有的農民對化肥的性質了解不夠,施用方法不當,未能充分發揮肥效,造成損失浪費;施用的化肥品種單一,加上不與有機肥料配合施肥,滿足不了作物對多種養分的需要,增產效果不明顯;對作物的需肥規律認識不清,施肥時期掌握不準,施不到火候上。有的追施化肥的時間較晚,引起貪青晚熟,遭受霜害,造成減產;沒有根據作物生長好壞和土壤肥力高低施用化肥,而是平均分配,浪費很大,影響增產效果。
4 科學合理施肥的建議
合理施肥的關鍵是確定施肥量、施肥時期、施肥方法以及肥料的科學配比,所以確定獲得最高經濟效益的最佳施肥量是合理施肥的核心問題,合理施肥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所施肥料的作用,實現增產增收。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研究土壤,作物和肥料之間的關系,研究施肥技術,調節土壤養分,解決好作物的營養需要和土壤養分供應之間的矛盾,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這里應該注意的是:合理配施肥料;講究施肥技術,減少肥料損失;協調各種養分均衡供應;減少雜草等生物對肥料養分的消耗。
作者簡介:司忠鳳,通榆縣蘇公坨鄉農業技術推廣站,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