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和參與實施,提出一種玉米增產種植新技術。該項技術增產幅度大,節約農村勞動力,對實現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玉米;增產;種植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47-2
1 玉米種植新技術
近年來,吉林省部分地區推廣大壟雙行玉米種植技術,取得了不少成果,增產效果顯著。即不改變原來的壟距,在原壟上采取雙行拐子苗交錯播種,同時配以鋪膜技術,同樣可以達到增產的效果,大壟雙行玉米種植技術是將過去的兩壟(壟距60~65厘米)合成一大壟,在壟上種兩行玉米,配合地膜覆蓋、合理密植等農藝技術,增加通風、提高地溫,促使玉米增產。我們把這種種植模式稱為玉米兩壟四行拐子苗新型種植模式。
2 存在的問題
一是打破了我省農民傳統的種植模式,小壟改大壟,費工費時,農民接受需要一個過程。
二是不適合現有的拖拉機輪距,給田間機械化作業帶來不便。
三是由于行距問題,給機械收獲玉米帶來困難,只能使用不對行的玉米收獲機。
3 種植模式
2012年在松原市的長嶺縣和乾安縣部分地區推廣應用這種新型種植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前郭縣查干花鎮王家戶村前雙榆樹屯種植戶馮靈永,示范推廣3公頃,玉米總產量達到4.05萬公斤,與當地農民平均每公頃產量0.65萬公斤相比增產107.6%,創歷史最高記錄。長嶺縣長嶺鎮三河村一社種植戶劉敏杰,應用該技術種植玉米,每公頃產量為1.425萬公斤,與當地平均產量0.9萬公斤相比較,增產58.3%。乾安縣贊字鄉絲字村種植戶紀國才試推廣1.5公頃玉米,產量為1.95萬公斤,與當地平均產量0.75萬公斤相比,增產73%。據2012年秋季長嶺縣和乾安縣整體測產結果來看,應用該項種植技術普遍增產35%以上。
該玉米種植模式具體實施如下:
春季起壟,一次性施底肥。底肥可根據不同地區,以及農民的種植習慣自定。2013年我們在前郭縣額如鄉張化圍子村試驗田使用的底肥是經過測土配方的玉米專用肥,每公頃地用50公斤袋裝的21袋,種子選用密植品種遼作1號。
播種采用拐子苗鋪膜播種機,一次播兩壟,單粒精密播種。這種播種機在松原、四平、公主嶺均有生產,播種的同時鋪膜,膜上播種,可節省苗期引苗的工序。農膜采用寬136厘米、厚度為0.008毫米的降解膜,播種效果見圖1。壟距為65厘米、每壟播兩行、行距是25厘米、株距為40厘米,兩行交錯種植。這樣既能保證單株生長密度,又在單位面積上增加株數,保證了耐密品種增產的優勢。
播種現場見圖片1,出苗見圖片2、3。
試驗田每公頃理論株數為7.5萬株,秋季實際測產為每公頃1.4萬公斤,與當地玉米平均產量1萬公斤相比,增產40 %。在田間管理上也無特殊要求,本試驗田噴施農藥一次(藥名:阿特拉津),噴施葉面肥兩次(肥名:苗得利)。從總體分析看,該種植模式比較適合我省農民的種植習慣,省工省時,容易在我省大面積推廣應用,況且增產效果顯著,對實現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種好的種植模式,必須有相應的農機相配合,才能使先進的農藝有效地實施。農機與農藝必須緊密結合,先進的農藝也必須和現有的農機生產水平、以及農民的認知能力相適應。只有這樣,好的農業種植模式才能持續的發展,并可有效地推廣下去。玉米兩壟四行拐子苗新型種植模式就是考慮到這一點:首先,比較符合農民現有的玉米種植習慣;其二,不用重新作壟,省工省時;第三,播種機容易買到,而且使用簡單。下面簡單介紹的2MB-1/4型拐子苗鋪膜播種機就是一種能適應這種種植模式的播種機。
2MB-1/4型拐子苗鋪膜播種機采用雙排種器橫梁,既可以達到膜下播,又能膜上播的農藝要求;采用獨特的排種器(排種器滾筒上設有兩圈播種鴨嘴,兩圈播種鴨嘴交錯排列)可實現四行拐子苗種植,一次進地能完成開溝、鋪膜、播種(膜上、膜下均可)、壓膜、覆土、鎮壓等多種作業環節,節省工時,降低了農田作業成本。
4 結語
這種玉米種植模式經過兩年的推廣示范和定點試驗,證明該項技術增產效果顯著,深受農民歡迎,建議有關部門予以重視,積極宣傳引導,使這一技術在全省開花結果。其次采用拐子苗鋪膜播種機能有效地完成玉米兩壟四行拐子苗新型種植模式的鋪膜播種作業,具有省工省時、節省農村勞動力的優點,建議農機管理部門加強對生產拐子苗鋪膜播種機企業的管理與扶持,使之形成規模化生產,保證產品質量,為實現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再立新功。
作者簡介:牛學智,吉林省農機試驗鑒定站,研究方向:農機鑒定、農機化統計分析。
摘要: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和參與實施,提出一種玉米增產種植新技術。該項技術增產幅度大,節約農村勞動力,對實現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玉米;增產;種植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47-2
1 玉米種植新技術
近年來,吉林省部分地區推廣大壟雙行玉米種植技術,取得了不少成果,增產效果顯著。即不改變原來的壟距,在原壟上采取雙行拐子苗交錯播種,同時配以鋪膜技術,同樣可以達到增產的效果,大壟雙行玉米種植技術是將過去的兩壟(壟距60~65厘米)合成一大壟,在壟上種兩行玉米,配合地膜覆蓋、合理密植等農藝技術,增加通風、提高地溫,促使玉米增產。我們把這種種植模式稱為玉米兩壟四行拐子苗新型種植模式。
2 存在的問題
一是打破了我省農民傳統的種植模式,小壟改大壟,費工費時,農民接受需要一個過程。
二是不適合現有的拖拉機輪距,給田間機械化作業帶來不便。
三是由于行距問題,給機械收獲玉米帶來困難,只能使用不對行的玉米收獲機。
3 種植模式
2012年在松原市的長嶺縣和乾安縣部分地區推廣應用這種新型種植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前郭縣查干花鎮王家戶村前雙榆樹屯種植戶馮靈永,示范推廣3公頃,玉米總產量達到4.05萬公斤,與當地農民平均每公頃產量0.65萬公斤相比增產107.6%,創歷史最高記錄。長嶺縣長嶺鎮三河村一社種植戶劉敏杰,應用該技術種植玉米,每公頃產量為1.425萬公斤,與當地平均產量0.9萬公斤相比較,增產58.3%。乾安縣贊字鄉絲字村種植戶紀國才試推廣1.5公頃玉米,產量為1.95萬公斤,與當地平均產量0.75萬公斤相比,增產73%。據2012年秋季長嶺縣和乾安縣整體測產結果來看,應用該項種植技術普遍增產35%以上。
該玉米種植模式具體實施如下:
春季起壟,一次性施底肥。底肥可根據不同地區,以及農民的種植習慣自定。2013年我們在前郭縣額如鄉張化圍子村試驗田使用的底肥是經過測土配方的玉米專用肥,每公頃地用50公斤袋裝的21袋,種子選用密植品種遼作1號。
播種采用拐子苗鋪膜播種機,一次播兩壟,單粒精密播種。這種播種機在松原、四平、公主嶺均有生產,播種的同時鋪膜,膜上播種,可節省苗期引苗的工序。農膜采用寬136厘米、厚度為0.008毫米的降解膜,播種效果見圖1。壟距為65厘米、每壟播兩行、行距是25厘米、株距為40厘米,兩行交錯種植。這樣既能保證單株生長密度,又在單位面積上增加株數,保證了耐密品種增產的優勢。
播種現場見圖片1,出苗見圖片2、3。
試驗田每公頃理論株數為7.5萬株,秋季實際測產為每公頃1.4萬公斤,與當地玉米平均產量1萬公斤相比,增產40 %。在田間管理上也無特殊要求,本試驗田噴施農藥一次(藥名:阿特拉津),噴施葉面肥兩次(肥名:苗得利)。從總體分析看,該種植模式比較適合我省農民的種植習慣,省工省時,容易在我省大面積推廣應用,況且增產效果顯著,對實現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種好的種植模式,必須有相應的農機相配合,才能使先進的農藝有效地實施。農機與農藝必須緊密結合,先進的農藝也必須和現有的農機生產水平、以及農民的認知能力相適應。只有這樣,好的農業種植模式才能持續的發展,并可有效地推廣下去。玉米兩壟四行拐子苗新型種植模式就是考慮到這一點:首先,比較符合農民現有的玉米種植習慣;其二,不用重新作壟,省工省時;第三,播種機容易買到,而且使用簡單。下面簡單介紹的2MB-1/4型拐子苗鋪膜播種機就是一種能適應這種種植模式的播種機。
2MB-1/4型拐子苗鋪膜播種機采用雙排種器橫梁,既可以達到膜下播,又能膜上播的農藝要求;采用獨特的排種器(排種器滾筒上設有兩圈播種鴨嘴,兩圈播種鴨嘴交錯排列)可實現四行拐子苗種植,一次進地能完成開溝、鋪膜、播種(膜上、膜下均可)、壓膜、覆土、鎮壓等多種作業環節,節省工時,降低了農田作業成本。
4 結語
這種玉米種植模式經過兩年的推廣示范和定點試驗,證明該項技術增產效果顯著,深受農民歡迎,建議有關部門予以重視,積極宣傳引導,使這一技術在全省開花結果。其次采用拐子苗鋪膜播種機能有效地完成玉米兩壟四行拐子苗新型種植模式的鋪膜播種作業,具有省工省時、節省農村勞動力的優點,建議農機管理部門加強對生產拐子苗鋪膜播種機企業的管理與扶持,使之形成規模化生產,保證產品質量,為實現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再立新功。
作者簡介:牛學智,吉林省農機試驗鑒定站,研究方向:農機鑒定、農機化統計分析。
摘要: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和參與實施,提出一種玉米增產種植新技術。該項技術增產幅度大,節約農村勞動力,對實現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玉米;增產;種植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47-2
1 玉米種植新技術
近年來,吉林省部分地區推廣大壟雙行玉米種植技術,取得了不少成果,增產效果顯著。即不改變原來的壟距,在原壟上采取雙行拐子苗交錯播種,同時配以鋪膜技術,同樣可以達到增產的效果,大壟雙行玉米種植技術是將過去的兩壟(壟距60~65厘米)合成一大壟,在壟上種兩行玉米,配合地膜覆蓋、合理密植等農藝技術,增加通風、提高地溫,促使玉米增產。我們把這種種植模式稱為玉米兩壟四行拐子苗新型種植模式。
2 存在的問題
一是打破了我省農民傳統的種植模式,小壟改大壟,費工費時,農民接受需要一個過程。
二是不適合現有的拖拉機輪距,給田間機械化作業帶來不便。
三是由于行距問題,給機械收獲玉米帶來困難,只能使用不對行的玉米收獲機。
3 種植模式
2012年在松原市的長嶺縣和乾安縣部分地區推廣應用這種新型種植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前郭縣查干花鎮王家戶村前雙榆樹屯種植戶馮靈永,示范推廣3公頃,玉米總產量達到4.05萬公斤,與當地農民平均每公頃產量0.65萬公斤相比增產107.6%,創歷史最高記錄。長嶺縣長嶺鎮三河村一社種植戶劉敏杰,應用該技術種植玉米,每公頃產量為1.425萬公斤,與當地平均產量0.9萬公斤相比較,增產58.3%。乾安縣贊字鄉絲字村種植戶紀國才試推廣1.5公頃玉米,產量為1.95萬公斤,與當地平均產量0.75萬公斤相比,增產73%。據2012年秋季長嶺縣和乾安縣整體測產結果來看,應用該項種植技術普遍增產35%以上。
該玉米種植模式具體實施如下:
春季起壟,一次性施底肥。底肥可根據不同地區,以及農民的種植習慣自定。2013年我們在前郭縣額如鄉張化圍子村試驗田使用的底肥是經過測土配方的玉米專用肥,每公頃地用50公斤袋裝的21袋,種子選用密植品種遼作1號。
播種采用拐子苗鋪膜播種機,一次播兩壟,單粒精密播種。這種播種機在松原、四平、公主嶺均有生產,播種的同時鋪膜,膜上播種,可節省苗期引苗的工序。農膜采用寬136厘米、厚度為0.008毫米的降解膜,播種效果見圖1。壟距為65厘米、每壟播兩行、行距是25厘米、株距為40厘米,兩行交錯種植。這樣既能保證單株生長密度,又在單位面積上增加株數,保證了耐密品種增產的優勢。
播種現場見圖片1,出苗見圖片2、3。
試驗田每公頃理論株數為7.5萬株,秋季實際測產為每公頃1.4萬公斤,與當地玉米平均產量1萬公斤相比,增產40 %。在田間管理上也無特殊要求,本試驗田噴施農藥一次(藥名:阿特拉津),噴施葉面肥兩次(肥名:苗得利)。從總體分析看,該種植模式比較適合我省農民的種植習慣,省工省時,容易在我省大面積推廣應用,況且增產效果顯著,對實現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種好的種植模式,必須有相應的農機相配合,才能使先進的農藝有效地實施。農機與農藝必須緊密結合,先進的農藝也必須和現有的農機生產水平、以及農民的認知能力相適應。只有這樣,好的農業種植模式才能持續的發展,并可有效地推廣下去。玉米兩壟四行拐子苗新型種植模式就是考慮到這一點:首先,比較符合農民現有的玉米種植習慣;其二,不用重新作壟,省工省時;第三,播種機容易買到,而且使用簡單。下面簡單介紹的2MB-1/4型拐子苗鋪膜播種機就是一種能適應這種種植模式的播種機。
2MB-1/4型拐子苗鋪膜播種機采用雙排種器橫梁,既可以達到膜下播,又能膜上播的農藝要求;采用獨特的排種器(排種器滾筒上設有兩圈播種鴨嘴,兩圈播種鴨嘴交錯排列)可實現四行拐子苗種植,一次進地能完成開溝、鋪膜、播種(膜上、膜下均可)、壓膜、覆土、鎮壓等多種作業環節,節省工時,降低了農田作業成本。
4 結語
這種玉米種植模式經過兩年的推廣示范和定點試驗,證明該項技術增產效果顯著,深受農民歡迎,建議有關部門予以重視,積極宣傳引導,使這一技術在全省開花結果。其次采用拐子苗鋪膜播種機能有效地完成玉米兩壟四行拐子苗新型種植模式的鋪膜播種作業,具有省工省時、節省農村勞動力的優點,建議農機管理部門加強對生產拐子苗鋪膜播種機企業的管理與扶持,使之形成規模化生產,保證產品質量,為實現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再立新功。
作者簡介:牛學智,吉林省農機試驗鑒定站,研究方向:農機鑒定、農機化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