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用良+宋海東+張志博
摘要:稻田養魚是一種稻養魚、魚肥稻的生態種養模式,養魚的同時又保證了農田持續耕種所必需的肥力。這是因為魚在稻田中能活水松土,吃掉雜草、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部分害蟲,直接或間接起到增施肥料的作用。稻田中因開挖魚溝、魚凼少種的幾行水稻可密植在魚溝、魚凼的周邊,減行不減株,因為肥力、陽光的邊際效益會使水稻生長得更好。
關鍵詞:稻田養魚;好處;依據;日常管理;捕撈
中圖分類號:F3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65-1
1 稻田養魚的好處
1.1 提高水田的利用率
一田多用,稻魚雙豐收。稻田養魚畝產有著很不錯的增長空間,收入從幾十元到幾百元。稻谷產量亦可在原有基礎上增產5%~10%,可謂一舉兩得,經濟效益得到了很大提高。
1.2 節約成本、節省勞力
稻田中豐富的天然餌料降低養魚成本,養魚時間一般為3~4個月,時間短、見效快,并省去了承包魚塘的費用。稻田養魚后魚類可吃掉大量雜草,一般不用鋤草,同時節省了勞動力。水稻可以少噴農藥、少上化肥,因而降低了生產成本。2 稻田養魚的理論依據
除蟲。水稻的害蟲,如稻螟蟲,在生活過程中要經過水體再到稻苗的莖葉上去危害,魚在它們經過水體時將其吞食。其他如稻飛虱、浮塵子等在稻葉上為害的昆蟲,當它們被驚墮入水體時,也成為魚類的美餐,減輕了稻禾的蟲害,這樣水稻可以少噴或不噴農藥;除草。魚吃掉田中的草芽、草籽及一些水生植物(如眼子菜、浮萍等),有助于稻田除草。減少了草對養分的吸收。養草、鯉、鯽魚的稻田除草效果更為明顯;增肥。魚類糞便及其他排泄物直接起到肥田的作用,稻田地就可以少上或不上化肥,就可以生產出綠色生態稻米。
3 養魚稻田的選擇
土質好。一方面保水力強,無污染,無浸水、不漏水(砂壤土田埂加高后可用尼龍薄膜覆蓋護坡),能保持稻田水質條件相對穩定;另一方面要求稻田呈弱堿性、土壤肥沃,能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生物;水源好。水源無污染,水量充足,有獨立的排灌渠道,排灌方便,旱不干、澇不淹,能確保稻田水及時到位;光照條件好。水稻和魚類的生長都需要良好的光照,因此養魚的稻田一定要有充足的光照條件。
4 日常管理
4.1 防逃除害,堅持巡田
養魚稻田要精心管理,堅持每天檢查巡視兩次。田間常有黃鱔、田鼠、水蛇等打洞穿埂,還會捕捉魚類為食,因此,一旦發現其蹤跡,應及時消滅。另外,還要及時驅趕、誘捕吃魚的水鳥。稻田的田埂和進水口、排水口的攔魚設施要嚴密堅固,經常巡查嚴防堤埂破損和漏洞。時常清理進水口、排水口的攔魚設備,加固欄魚保護設施,發現塌方、破漏要及時修補。經常保持魚溝暢通。尤其在曬田、打藥前要疏通魚溝和魚溜,田埂漏水要及時堵塞修補,確保魚不外逃。要經常檢查進、排水口攔魚設備及田埂,防止下暴雨時田水漫埂、沖垮攔魚設備,造成大量逃魚。
4.2 適時調節水深
養魚稻田水深最好保持7~16厘米,養魚苗或當年魚種水深保持10厘米左右,到禾苗撥節以后水深應加到13~17厘米養二齡魚的水則應保持15~20厘米。隨著水稻生長,魚體長大,適當增加水位,一般控制稻田水位在10厘米以上。一般稻田保水力不及池塘,需定期加水,高溫季節需每周換水一次,并注意調高水位。平時經常巡田,清理魚溝魚溜內雜物。
4.3 及時追肥
為確保稻谷和魚類的生長,應根據稻、魚的生長情況及時追肥。追肥要少量多次。有機肥應充分發酵后全稻田潑撒,不要潑在溝凼處,每畝每次100~150公斤。無機肥更要注意少量多次,每畝每次施硫酸銨10~15公斤或尿素5公斤為宜,一般用量不超過每次每畝15公斤。同時,化肥施用方法要適當,先排淺田水,使魚集中于魚溝和魚溜中再施肥,使化肥迅速沉于水底層,并為田泥和稻禾所吸收,隨即加水至正常深度。
4.4 病害防治
養魚稻田應施用低毒高效農藥,如敵百蟲、樂果、稻瘟凈等。粉劑農藥宜在早晨有露水時施入;水劑農藥宜在無露水情況下噴施于葉面上。稻田養魚主要是利用魚稻共生的條件,提高農田效益。相對池塘養魚,魚病較少。稻田中危害魚類的敵害有泥苔、水網藻、水蜈蚣、蜻蜒幼蟲、水斧蟲、紅娘華、黃鱔、水蛇、水老鼠等,隨時威脅著魚的安全。實際上大部分地區在魚病防治中主要是防治赤皮病、爛鰓病、細菌性腸炎、寄生蟲性鰓病等。發現水質轉黑或變濃綠,魚類有狂游、獨游、團游現象,吃食突降,日出后浮水不下等魚病預兆,必須及時請水產技術人員診斷,及時下藥治病。
5 捕撈收獲
捕魚前先把魚溜魚溝疏通,使水流暢通,捕魚時于夜間排水,等天亮時排干,使魚自動進入魚溝魚溜,使用小網在排水口處就能收魚,收魚的季節一般天氣較熱可在早、晚進行。挖有魚凼的稻田則于夜間可把水位降至魚溝以下,魚會自動進入魚凼。若還有魚留在魚溝中,則灌水后再重復排水一次即可,然后以片網捕撈。若捕撈在水稻收割前進行,為了便于把魚捕撈干凈,又不影響水稻生長,可進行排水捕撈。在排水前先要疏通魚溝,然后慢慢放水,讓魚自動進入魚溝隨著水流排出而捕獲。如一次捕不干凈,可重新灌水,再重復捕撈一次。
作者簡介:冀用良,鎮賚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工程師,研究方向:水產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