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淡水白鯧,學名短蓋巨脂鯉,屬脂鯉亞目、脂鯉科,又叫“淡水鯧”,在臺灣被稱作“銀鯧”。淡水白鯧肉厚刺少,肉質細嫩,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保健價值。本文主要介紹了淡水白鯧的人工養殖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淡水白鯧;池塘;投飼;水質
中圖分類號: S9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66-1
1 池塘條件
面積500~10000平方米均可,以每口魚池面積3000~6000平方米、水深2~2.5米為宜;池底較平坦,并留有少量淤泥,淤泥厚以10厘米左右為宜;排灌要方便。池塘在放魚前要清整消毒,殺滅池中細菌、害蟲和其他敵害;清塘藥物以生石灰和漂白粉為佳。
2 魚種規格及數量
若放養越冬魚種,規格以每尾50~100克為宜,每公頃放養0.5萬~1萬尾;若放養當年魚種,規格以每尾15~20克為宜,每公頃放養0.9~1.2萬尾。搭配種類以鰱、鳙、草、鯉魚為宜。在長江流域池塘主養淡水白鯧,可采用下表的放養模式。
長江流域池塘主養淡水白鯧放養與搭配模式參考表
放養魚種時,要對魚體進行藥物消毒,一般用2%~2.5%的食鹽水浸浴5分鐘,或用5~6ppm的含有效氯15%的漂白粉溶液浸浴15~20分鐘,或用8ppm的硫酸銅溶液浸浴20分鐘。
3 投飼與施肥
淡水白鯧個體小時,以投喂含粗蛋白質30%~35%的飼料為宜,日投飼率以5%~10%為宜。隨著個體的生長,應逐漸投喂沉性顆粒飼料,并間隔一定時間投喂一些青菜、小塊西瓜皮或其他果皮以及水花生為主的水生植物等青飼料。顆粒飼料的粗蛋白質含量以25%左右為宜,但以沉性為好,以利于淡水白鯧盡快攝食。若是漂浮性飼料,則不易被淡水白鯧利用。因為淡水白鯧一般棲息于水體中下層,極少在水體表面攝食。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3%~7%,飼喂時間一般每天上午9~10時,下午3~4時各投喂1次。投喂時要注意季節、天氣、水色、魚的進食情況變化確定時間,投喂點、定質定量。用有機肥料施基肥一般每畝用200~300公斤,4~6月份追肥每月每畝用量230公斤,7~9月份投餌不追肥,9月以后追肥每月每畝用量130公斤,總之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在20~25厘米為宜。
4 水質管理
水質是魚類生存的環境,水質好壞對魚類的生長有著直接的影響,由于夏天高溫,各種水生物繁殖都很快,所以要每隔3~5天加注新水1次,秋季可以延長換水間隔到1周或10天加注新水一次,加水時要注意防污及其他兇猛魚類進入。加新水,要先抽去一部分老水,不宜抽過多,且新老水的溫差不要過大,以3℃之內為宜。注意水中的氧量,如果發現浮頭魚增多,就要開增氧機增氧或加注新水保持水中的氧量,加強巡塘工作,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解決。
5 防治魚病
5~9月為淡水白鯧的主要發病季節,一般每10~15天用生石灰(每次每畝用量15~25公斤)或1ppm漂白粉輪流全池潑灑,預防魚病發生。細菌性魚病流行季節,每周按50公斤魚所需飼料,拌入大蒜頭250克來投喂,可控制細菌性魚病的蔓延。應特別指出的是,在主養淡水白鯧的魚池中,一定要搭配混養鰱、鳙等“肥水”魚類。因為淡水白鯧攝食量大,排泄物相應較多,隨著飼養時間的延長,池中有機耗氧量、銨態氮以及水中浮游生物量都出現增長趨勢,水質很快出現富營養化。同時出現大量的藍藻和綠藻(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90%左右),而綠藻又以魚腥藻占優勢,使水體呈綠色,這是水質過肥的一種表現。搭配混養鰱、鳙等濾食浮游生物的魚類,既能改良水質,又能充分利用水體及其中的天然餌料資源,達到提高產量和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一般每生產3~5公斤淡水白鯧食用魚,可帶產1公斤鰱、鳙食用魚,可依此標準定主養淡水白鯧魚池中放養鰱、鳙的數量。
此外,在主養淡水白鯧的魚池邊,可養浮萍等漂浮性水生植物。這些浮萍可以起到增加水池中氧氣的作用,同時還能吸收池中的營養,防止水中營養過多導致水質變壞,起到調節水質的作用。另外在高溫易泛塘季節,浮萍能降低部分水溫,又是魚類避蔭場所,這對淡水白鯧及混養魚類的生長是極為有益的。
作者簡介:鄧奇志,南陽農業職業學院。
摘要:淡水白鯧,學名短蓋巨脂鯉,屬脂鯉亞目、脂鯉科,又叫“淡水鯧”,在臺灣被稱作“銀鯧”。淡水白鯧肉厚刺少,肉質細嫩,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保健價值。本文主要介紹了淡水白鯧的人工養殖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淡水白鯧;池塘;投飼;水質
中圖分類號: S9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66-1
1 池塘條件
面積500~10000平方米均可,以每口魚池面積3000~6000平方米、水深2~2.5米為宜;池底較平坦,并留有少量淤泥,淤泥厚以10厘米左右為宜;排灌要方便。池塘在放魚前要清整消毒,殺滅池中細菌、害蟲和其他敵害;清塘藥物以生石灰和漂白粉為佳。
2 魚種規格及數量
若放養越冬魚種,規格以每尾50~100克為宜,每公頃放養0.5萬~1萬尾;若放養當年魚種,規格以每尾15~20克為宜,每公頃放養0.9~1.2萬尾。搭配種類以鰱、鳙、草、鯉魚為宜。在長江流域池塘主養淡水白鯧,可采用下表的放養模式。
長江流域池塘主養淡水白鯧放養與搭配模式參考表
放養魚種時,要對魚體進行藥物消毒,一般用2%~2.5%的食鹽水浸浴5分鐘,或用5~6ppm的含有效氯15%的漂白粉溶液浸浴15~20分鐘,或用8ppm的硫酸銅溶液浸浴20分鐘。
3 投飼與施肥
淡水白鯧個體小時,以投喂含粗蛋白質30%~35%的飼料為宜,日投飼率以5%~10%為宜。隨著個體的生長,應逐漸投喂沉性顆粒飼料,并間隔一定時間投喂一些青菜、小塊西瓜皮或其他果皮以及水花生為主的水生植物等青飼料。顆粒飼料的粗蛋白質含量以25%左右為宜,但以沉性為好,以利于淡水白鯧盡快攝食。若是漂浮性飼料,則不易被淡水白鯧利用。因為淡水白鯧一般棲息于水體中下層,極少在水體表面攝食。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3%~7%,飼喂時間一般每天上午9~10時,下午3~4時各投喂1次。投喂時要注意季節、天氣、水色、魚的進食情況變化確定時間,投喂點、定質定量。用有機肥料施基肥一般每畝用200~300公斤,4~6月份追肥每月每畝用量230公斤,7~9月份投餌不追肥,9月以后追肥每月每畝用量130公斤,總之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在20~25厘米為宜。
4 水質管理
水質是魚類生存的環境,水質好壞對魚類的生長有著直接的影響,由于夏天高溫,各種水生物繁殖都很快,所以要每隔3~5天加注新水1次,秋季可以延長換水間隔到1周或10天加注新水一次,加水時要注意防污及其他兇猛魚類進入。加新水,要先抽去一部分老水,不宜抽過多,且新老水的溫差不要過大,以3℃之內為宜。注意水中的氧量,如果發現浮頭魚增多,就要開增氧機增氧或加注新水保持水中的氧量,加強巡塘工作,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解決。
5 防治魚病
5~9月為淡水白鯧的主要發病季節,一般每10~15天用生石灰(每次每畝用量15~25公斤)或1ppm漂白粉輪流全池潑灑,預防魚病發生。細菌性魚病流行季節,每周按50公斤魚所需飼料,拌入大蒜頭250克來投喂,可控制細菌性魚病的蔓延。應特別指出的是,在主養淡水白鯧的魚池中,一定要搭配混養鰱、鳙等“肥水”魚類。因為淡水白鯧攝食量大,排泄物相應較多,隨著飼養時間的延長,池中有機耗氧量、銨態氮以及水中浮游生物量都出現增長趨勢,水質很快出現富營養化。同時出現大量的藍藻和綠藻(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90%左右),而綠藻又以魚腥藻占優勢,使水體呈綠色,這是水質過肥的一種表現。搭配混養鰱、鳙等濾食浮游生物的魚類,既能改良水質,又能充分利用水體及其中的天然餌料資源,達到提高產量和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一般每生產3~5公斤淡水白鯧食用魚,可帶產1公斤鰱、鳙食用魚,可依此標準定主養淡水白鯧魚池中放養鰱、鳙的數量。
此外,在主養淡水白鯧的魚池邊,可養浮萍等漂浮性水生植物。這些浮萍可以起到增加水池中氧氣的作用,同時還能吸收池中的營養,防止水中營養過多導致水質變壞,起到調節水質的作用。另外在高溫易泛塘季節,浮萍能降低部分水溫,又是魚類避蔭場所,這對淡水白鯧及混養魚類的生長是極為有益的。
作者簡介:鄧奇志,南陽農業職業學院。
摘要:淡水白鯧,學名短蓋巨脂鯉,屬脂鯉亞目、脂鯉科,又叫“淡水鯧”,在臺灣被稱作“銀鯧”。淡水白鯧肉厚刺少,肉質細嫩,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保健價值。本文主要介紹了淡水白鯧的人工養殖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淡水白鯧;池塘;投飼;水質
中圖分類號: S9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66-1
1 池塘條件
面積500~10000平方米均可,以每口魚池面積3000~6000平方米、水深2~2.5米為宜;池底較平坦,并留有少量淤泥,淤泥厚以10厘米左右為宜;排灌要方便。池塘在放魚前要清整消毒,殺滅池中細菌、害蟲和其他敵害;清塘藥物以生石灰和漂白粉為佳。
2 魚種規格及數量
若放養越冬魚種,規格以每尾50~100克為宜,每公頃放養0.5萬~1萬尾;若放養當年魚種,規格以每尾15~20克為宜,每公頃放養0.9~1.2萬尾。搭配種類以鰱、鳙、草、鯉魚為宜。在長江流域池塘主養淡水白鯧,可采用下表的放養模式。
長江流域池塘主養淡水白鯧放養與搭配模式參考表
放養魚種時,要對魚體進行藥物消毒,一般用2%~2.5%的食鹽水浸浴5分鐘,或用5~6ppm的含有效氯15%的漂白粉溶液浸浴15~20分鐘,或用8ppm的硫酸銅溶液浸浴20分鐘。
3 投飼與施肥
淡水白鯧個體小時,以投喂含粗蛋白質30%~35%的飼料為宜,日投飼率以5%~10%為宜。隨著個體的生長,應逐漸投喂沉性顆粒飼料,并間隔一定時間投喂一些青菜、小塊西瓜皮或其他果皮以及水花生為主的水生植物等青飼料。顆粒飼料的粗蛋白質含量以25%左右為宜,但以沉性為好,以利于淡水白鯧盡快攝食。若是漂浮性飼料,則不易被淡水白鯧利用。因為淡水白鯧一般棲息于水體中下層,極少在水體表面攝食。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3%~7%,飼喂時間一般每天上午9~10時,下午3~4時各投喂1次。投喂時要注意季節、天氣、水色、魚的進食情況變化確定時間,投喂點、定質定量。用有機肥料施基肥一般每畝用200~300公斤,4~6月份追肥每月每畝用量230公斤,7~9月份投餌不追肥,9月以后追肥每月每畝用量130公斤,總之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在20~25厘米為宜。
4 水質管理
水質是魚類生存的環境,水質好壞對魚類的生長有著直接的影響,由于夏天高溫,各種水生物繁殖都很快,所以要每隔3~5天加注新水1次,秋季可以延長換水間隔到1周或10天加注新水一次,加水時要注意防污及其他兇猛魚類進入。加新水,要先抽去一部分老水,不宜抽過多,且新老水的溫差不要過大,以3℃之內為宜。注意水中的氧量,如果發現浮頭魚增多,就要開增氧機增氧或加注新水保持水中的氧量,加強巡塘工作,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解決。
5 防治魚病
5~9月為淡水白鯧的主要發病季節,一般每10~15天用生石灰(每次每畝用量15~25公斤)或1ppm漂白粉輪流全池潑灑,預防魚病發生。細菌性魚病流行季節,每周按50公斤魚所需飼料,拌入大蒜頭250克來投喂,可控制細菌性魚病的蔓延。應特別指出的是,在主養淡水白鯧的魚池中,一定要搭配混養鰱、鳙等“肥水”魚類。因為淡水白鯧攝食量大,排泄物相應較多,隨著飼養時間的延長,池中有機耗氧量、銨態氮以及水中浮游生物量都出現增長趨勢,水質很快出現富營養化。同時出現大量的藍藻和綠藻(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90%左右),而綠藻又以魚腥藻占優勢,使水體呈綠色,這是水質過肥的一種表現。搭配混養鰱、鳙等濾食浮游生物的魚類,既能改良水質,又能充分利用水體及其中的天然餌料資源,達到提高產量和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一般每生產3~5公斤淡水白鯧食用魚,可帶產1公斤鰱、鳙食用魚,可依此標準定主養淡水白鯧魚池中放養鰱、鳙的數量。
此外,在主養淡水白鯧的魚池邊,可養浮萍等漂浮性水生植物。這些浮萍可以起到增加水池中氧氣的作用,同時還能吸收池中的營養,防止水中營養過多導致水質變壞,起到調節水質的作用。另外在高溫易泛塘季節,浮萍能降低部分水溫,又是魚類避蔭場所,這對淡水白鯧及混養魚類的生長是極為有益的。
作者簡介:鄧奇志,南陽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