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近年來園林化城市建設的帶動,城市園林建設已經成為一門新興的環境產業,并且慢慢地釋放著它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本文主要闡述了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實現城市園林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籌協調發展。
關鍵詞:園林建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中圖分類號: S7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82-3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綠化園林建設也取得了很大進展。城市園林建設事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景觀、豐富居民業余生活、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保障城市安全、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園林景觀從經濟角度來評價,就是一座無污染、多受益、少投入的工廠。其生態效益不只是眼前的,而是長遠的。可以說,從古至今,園林建設伴隨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既得益于經濟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這是園林建設與經濟發展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客觀規律。協調好園林建設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對于園林建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 園林建設的概念
在我國, 園林的稱謂始于西晉?!皥@”指建筑、水池、山石和樹木的綜合體,“林”則指成片林地。園林是依靠植物改善居住和休憩環境的區域。
如今的園林已從過去圍墻里的封閉式園林走向街道、廣場、市區、郊外、風景區和自然保護區,園林體制也從過去的皇家園林、私人園林和寺廟園林發展為政府辦園林、社會辦園林、企業建設風景區的新階段。園林包括了風景名勝、社會規劃綠化、道路綠化、城市綠地、花卉經營和生態多樣性保護等諸多領域。
現在的園林建設是指為人類提供優美的生活環境和休息、游覽場所而進行的綠化、景觀建設和對風景資源的保護、利用。其具體內容除公園、庭園的設計、建造外,還包括古跡名勝地的綠化,住宅和各種公共建筑環境的綠化,道路、廣場和濱河、濱湖、濱海地段的綠化,城市中以防止污染或保持水土為目的的防護綠地營建和廢棄地綠化,森林公園和郊野休養區、療養區的建立與綠化,對天然風景包括古樹名木和旅游資源的保護、修整與利用,以及植物園和動物園的建設等。
2 園林建設的作用與目的
2.1 社會文化功能
2.1.1 美化城市 優美的園林建筑,珍奇的樹木花卉,一直是美好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現代都市高樓凌立,交通擁堵,現代化的設施越來越多的填滿了都市人的生活。在這個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劇的生活環境中,人們渴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心境變得更加明顯和迫切,將自然引進城市便成為解決這類問題最好的方式。返璞歸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使人們能夠放松身心,更加健康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
2.1.2 豐富業余生活 豐富的園林設施給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園林建設中,公園、廣場、綠地等使人們能夠在閑暇的時光有個好去處,人們可以在樹蔭下乘蔭納涼、聊天散步,與綠色空間零距離接觸,充分享受這份自然優美的環境和景致。對于人口老齡化加劇的現代社會而言,園林建設本身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的理念,為老年人群提供了一個舒適,安全的活動空間,同時也為孩子的成長塑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2.1.3 提供防災避險場所 城市人口密集,人群活動頻繁,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時,這些廣場及公園等城市開敞空間的設計將成為危難時刻人們重要的避難場所,進而降低災難損失和對人員的傷害,以此提高城市的防御能力。
2.2 經濟產業功能
2.2.1 園林建設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各項事業逐步與國際接軌,園林事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于園林而催生出來的旅游業、花卉業以及園林建筑等行業正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朝陽產業,因此園林事業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視。
對于那些重視生態過程的園林建設強調自然生境的恢復,提倡生物多樣性的線性綠地空間一般能恢復到無需人為管理的自然狀態,因此節約了大量后期養護經費。另外許多城市和社區出現了“以綠引資,因綠興市”的連鎖反應,因環境改善、景觀美化而招來投資者、旅游者,繁榮了經濟,提高了城市的品位,為城市制造了綠色名片。
與此同時,很多房企開發商也發現優美的綠色環境可以有效促進樓盤的熱銷,更加細致的小區景觀有利于價格的上漲,這便提前預示了綠化與物業市場密不可分的“經濟波瀾”。
2.2.2 園林建設可以節約能源 據《中國花卉報》2004年9月23日報道,上海民星村建成的生態園林,使該區綠化覆蓋面積達37.5%,喬木、灌木共6238 株,行道樹112株,草坪1130平方米,綠化價值為:年產氧氣16.7噸,價值3 萬元;吸收二氧化碳79噸,減少損失207元;除塵15.2噸,節約清潔費用183.5元;調溫相當電費35萬元,總價值38.039萬元。
2.3 生態功能
合理的園林建設,可使氣象因素產生有益于人體健康的顯著變化。園林建設中,森林綠地通過光合作用,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大量的氧氣,從而在維持大氣的碳氧平衡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地抑制溫室效應。另外,在市區內大量植樹、栽花、種草,利用園林綠化人為強化自然生態系統,人們可以利用綠色植物所特有的生態功能,吸收有毒氣體,減輕空氣污染和防塵殺菌,防病治病。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它們降溫增濕,調節小氣候,減少噪音和防止沙塵。對于空氣污染較重的工業城市具有較高的生態恢復價值。
3 園林建設中經濟與生態效益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3.1 園林建設滯后或超前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3.1.1出現的問題 隨著城市建設速度的加快,城市形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無論是城市廣場的建設或是居住小區的景觀建設,為了體現其檔次和品味,多地頻現“暴發戶”式的設計。我們可以在很多一二線城市的居住小區看到陣容龐大的希臘神話雕塑、氣勢恢弘的噴水、亮錚錚的大理石地面、恍如白晝的燈柱,進入小區如同進入了皇宮殿所般。多地的城市廣場、公園等也同樣使用了多種使人視覺上感覺氣派的景觀元素。
不可否認,適當建設廣場綠地對改善居民的文化體育生活條件有很大的幫助,但是諸如現在多地頻現的“白宮”以及上述所說的唯氣派為重的園林建設,不能對經濟建設起到促進作用。這種“過度超前”的園林建設,不考慮地方財政的承受能力,不考慮居民生活、休閑的實際需求,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使得地方財政不堪重負,是名副其實的所謂政績工程。并且這種肆意的模仿西方他國的景觀建設也在有意無意中漸漸的淡化甚至抹去了我們自身擁有的園林建設精髓和意境,過度的“山寨”建筑和景觀必然成為經濟建設滯后的負擔。
3.1.2 解決對策 西方的巴洛克園林受中國傳統園林的影響頗深,但是中國在民國之后反而大量模仿西方園林及建筑模式,漸漸的在淡化甚至拋棄我國的傳統園林文化。20世紀90年代末,才逐漸出現城市把假山、盆景等中國古典園林的元素搬入到城市中去的現象,這種把我國傳統園林繼承與發揚的方式是值得我們現代設計者深入思考與加深利用的。
3.2 “見縫插綠”的破碎化的斑塊格局
3.2.1 出現的問題 隨著城市園林的逐漸興起,地方政府大力支持與發展園林綠化建設事業,但是多地的園林綠化沒有形成系統性,多是孤立的生境,缺少聯系的紐帶。同時為了增加城市綠量,“見縫插綠”的現象頻頻出現,忽視了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城市中由于建筑面積大,可用于綠化面積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綠化空間內,提高綠化的生態效益,是我們著力考慮和研究的問題。
在2012參展戛納的中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影片最后用來結尾的城市屋頂花園的設計是對現代都市拓展綠地建設的一個新的、重要的解決方案。這提醒著園林建設者,在規劃設計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平面及垂直綠化中豐富的植物配置,穩定植物群落的營造,還要注意綠化空間結構的多樣性,大力發展立體綠化、樓頂綠化、陽臺綠化、墻面綠化、室內綠化等。
3.2.2 解決對策 向建筑索取綠色空間,將成為現代城市綠化的途徑之一。通過多層次綠化,形成一個綠色的網絡空間,必將會大大提高綠化面積指數,避免見縫插綠,有效提高城市綠量,綠化的生態功能會在有限空間內達到明顯增強。同時綠道的興起成就了城市綠地的連貫性。綠道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游憩線路,連接主要的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住區等,從而將城市零碎的綠地組團進行合理有效的串聯,形成一個整體的系統。綠道的建設不僅是美化環境、優化生活的一項惠民工程,并且其符合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同時綠道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是實施區域一體化的具體行動,具有很強的戰略意義。
在城市園林規劃和建設中,應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協調好城市綠地與自然生態系統和城市功能分區之間的關系,著眼于整體城市生態環境,將自然引入城市,達到“園中有城,城中有園”的佳境。
4 園林建設中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統籌發展
4.1 經濟與生態效益之間的“矛盾”
1985年《文匯報》中有報道稱“不少單位對公園綠地采取蠶食政策,一塊又一塊地挖去造廠房、倉庫,園林系統有些單位也變相侵占公園綠地,開商店、辦旅館。據不完全統計,到1984年底,全市51個大小園林中,被侵占的綠化用地達52畝之多。提倡發展第三產業之后,又有不少公園綠地被占用?!彪m然這是早些年的報道,但是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依然是存在的,園林綠化事業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招商引資,拉動了城市的旅游業及房地產業的發展。經濟的擴張便不免在局部地區開始出現蠶食綠地,改建賓館等現象。
而還有一些現象的存在也是值得思考的。比如,園林綠化事業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于是有些政府官員為了顯示自己的政績,不考慮政府的財政收支及綠地系統的完整性,出現“拆房建綠工程”。從表象上看,綠量明顯增加,但是卻需要以數倍、數十倍的投入進行環境重塑。使園林的生態效益不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甚至減弱了其生態功能。
還有些園林部門或單位在公園中巧立名目,亂設“關卡”,過于追求經濟利益,嚴重違背了公園綠地建設的本質,這也反映了我國在公園管理體制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4.2 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統籌發展
對于目前在園林事業的發展中經濟與生態效益之間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應當從各個角度去審視,通過園林綠化管理法制化兼顧城市園林綠化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增加“依法治綠”的迫切性,以法制保障園林綠化事業的發展。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4.2.1 應該嚴守規劃,從法制出發 例如,嚴格控制建筑物、構筑物的新建,制訂土地轉讓、土地借用、房屋拆建等的法制措施,控制盲目的“拆房建綠工程”,維護城市園林綠化的嚴肅性。
4.2.2 實行養護管理法制化 以立法的形式把綠地、樹木、養護、管理列為所有者的責任;制定不同的養護質量標準,把養護管理責任落實到單位和市民中去;同時,興辦綠化養護企業,開發綠化養護市場,實行集約化經營,為社會綠化養護服務。做好所有綠地、樹木的養護管理,使其茁壯生長,是發揮生態效益、提高城市綠化水平、鞏固綠化成果的關鍵,與發展具有同樣意義。
4.2.3 規范的市場管理 城市綠化產業正蒸蒸日上地活躍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全社會對綠化建設的投資以及市民對綠化的消費,都是通過市場實現的。各種所有制的相關企業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綠化市場。為了獲得理想的市場效應,維護市場秩序,保障綠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政府應該運用相應的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和發展計劃引導市場的運行;運用法律、法規規范市場行為,使行業的經營方向、發展規模、資源配置符合城市綠化發展戰略的需要。
5 結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園林建設備受重視。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是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我國在近幾年城市面積劇增,每個城市約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作綠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質的改革和深化,園林建設的功能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園林行業在有些地方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支柱。
雖然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因素也能一定程度上影響園林形式的形成,但只是影響一些表面的形式,無法真正影響到園林的本質特性,因為社會與經濟才是決定園林發展主導因素,只有當社會經濟進入了繁榮期,才會有園林相應的發展成就?,F實告訴我們,今后城市的管理者們首要任務之一便是如何使園林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達到更為理想的和諧統一。通過城市生態園林建設,有效改善城市環境、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維護城市和諧穩定、提高城市品位和檔次,真正實現城市的生態、文化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宏彬.園林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J].生態環?!@林,2005(12).
[2] 黃凱.園林經濟管理[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9.
[3] 李金娜.生態園林與城市發展.山西建筑,2002,28(3).
[4] 陳自新.城市園林綠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J].中國園林,1998,14(5).
[5] 王浩.城市生態園林與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6.
[6] 徐乃雄.城市綠地與環境[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2.
[7] 王茁.風景園林與城市經濟[J].生態環境與經濟,2005,(4).
[8] 趙書彬.中外園林史[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9] 鄧文華.我國園林發展狀況[J].廣東建材,2008,(8).
[10] 張京寶.城市園林綠化經濟趨勢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8,(9).
[11] 孟兆禎.中國園林的發展與問題[J].城市管理,2005,(2).
[12] 王廣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園林建設[J].中外企業家,2004,(4).
作者簡介:徐露,女,安徽農業大學林學與園林學院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專業,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