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巨文 孟昭金 郭玉林
摘要:二代粘蟲屬于暴食性害蟲,草荒、靠近草甸子或者林帶及三類苗多的地塊發生較重。近兩年來,在梨樹縣部分地區有不同程度的發生。通過采取政府主導,群防群治等有效措施,取得了較好的防效。并通過大量的調查初步評估出二代粘蟲對產量損失的影響。
關鍵詞:二代粘蟲;防控做法;損失評估
中圖分類號: S4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87-1
二代粘蟲屬于暴食性害蟲,幼蟲以玉米等植物葉片為食,1~2齡幼蟲可造成葉片孔洞,3齡以上幼蟲可造成葉片呈現不規則的缺刻,暴食時可將玉米等的葉片吃光,只剩葉脈,嚴重威脅作物產量。幼蟲在將一塊田植物葉片吃光后,會集體遷到另一塊田為害,故又名“行軍蟲”。在地勢較低草荒、靠近草甸子或者林帶及三類苗多的地塊受害重。
1 二代粘蟲發生特點
據調查,梨樹縣2012和2013年連續兩年在7月末~8月上旬發生二代粘蟲,其中2012年發生較重,各鄉鎮上報數據統計,全縣二代粘蟲發生面積45萬畝左右,其中重發生面積10萬畝左右;玉米平均百株活蟲120頭左右,嚴重地塊達到500~600頭;水稻每平方米20頭左右,嚴重地塊每平方米40頭以上。總趨勢一是西部的風沙鹽堿區重于東部的黑土區、北部的低洼區重于南部的半山區;二是水田重于旱田;三是草荒地塊發生較重;四是靠近草甸子或者林帶的地塊發生重;五是三類苗多的地塊發生重。
2 二代粘蟲防控的主要做法及措施
2.1 主要做法
總的思路是按縣政府要求,全縣形成“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部門指導、屬地管理”的運行機制,并明確二代粘蟲“可防、可控、可治”的工作思路,確定“治早、治小、治了”的工作方針。
2.1.1 及時向縣領導匯報情況 接到省、市通知后,農業局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災情調查,并第一時間向縣政府主管領導及時匯報相關情況,爭取縣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縣政府于2012年8月8日、9日召開了兩次由各鄉鎮主要領導、主管領導和農業站長參加的二代粘蟲防治工作緊急會議,為爭取盡早開展好防治工作爭取寶貴時間。
2.1.2 各級領導高度重視 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主管領導非常重視,建立了縣五大班子包保機制;各鄉鎮一把手也把此項工作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及早部署、周密安排。同時,也建立了鄉鎮領導包村、村干部包社的層層包保機制。為了保證防治藥劑的供應,2012年縣政府撥專項資金50萬元采購防治藥劑。
2.1.3 抓緊進行災情調查 縣政府會議后,農業局組織大量技術人員分赴各鄉鎮,對全縣二代粘蟲發生情況認真進行調查核實。同時,下發了二代粘蟲防治工作方案、技術方案和病蟲情報,建立了二代粘蟲發生及防治情況日報制,要求各鄉鎮對二代粘蟲發生及防治情況每天于16~18時必須上報到縣植保植檢站。
2.1.4 抓好宣傳發動 縣植保植檢站于2012年8月 10 日在縣電視臺對二代粘蟲形態特征、發生規律、為害特點以及防治方法進行了詳細講解。同時,在梨樹廣播電臺也進行滾動播報,引導各鄉鎮及廣大農民對二代粘蟲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視,加強防治。
2.1.5 做好防治指導工作 按縣政府要求,農業局成立了10個由班子成員帶隊相關事業站所技術人員組成的二代粘蟲防治指導督查小組,于8月10開始每天對全縣20個鄉鎮二代粘蟲發生和防治情況進行指導和督查。同時,通過電話答復等多種形式,認真做好二代粘蟲的防治措施以及注意事項等指導工作,為正確、迅速開展好防治工作奠定基礎。
2.1.6 充分發揮各種植保機械的作用 在二代粘蟲防治過程中無論是大型、小型還是手動機械同時上陣,有的地方使用蜜蜂飛機進行防治。有的地方采取統一裝備、統一行動、統一防治的辦法;有的地方把高架機安裝上電燈,幾個人一組,倒班聯合進行噴藥防治,歇人不歇機。
2.1.7 加強農藥市場管理 在防治期間,強化農藥市場監管,對假劣偽冒農藥進行嚴厲打擊,抓住一起嚴懲一起,堅決遏制坑農害農事件發生。對國家禁止使用的高毒農藥堅決禁止流入市場,對農民生命安全負責。
2.1.8 強化公共地帶的防治 對于公共過道、林帶邊等無人管理的地段,由政府拿藥,政府統一安排防治。同時對薄弱戶也由政府組織,統一進行防治。
2.2 防控措施
2.2.1 化學藥劑防治 防治藥劑: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3000倍液;20%氰戊菊酯2000~4000倍液;40%辛硫磷+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阿維菌素+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功夫+20%馬拉硫磷乳油等藥液防治。
2.2.2 農業防治 一是采取在田邊挖溝灌水或挖溝灌水撒藥,集中消滅,防止轉移。二是及早清除田間和過道的雜草。
3 二代粘蟲危害對玉米產量損失的初步評估
2012年9月中旬,梨樹縣植保植檢站會同東河、四棵樹、梨樹、勝利、榆樹臺、郭家店6個鄉(鎮)農業站針對棒下葉被吃光、棒三葉被吃光及整株葉片被吃光的情況,組織技術人員進行了理論測產評估。每個鄉鎮各種為害情況測三點,共計54點,每點測產5米壟長雙行,記錄行距、株數、穗數、鮮重等,以未受害的地塊為對照,計算產量損失率。
根據大量的測產和調查,整株葉片被吃光、棒三葉被吃光、棒下葉被吃光損失率為分別為48.1%、22.9%、13.3%。
作者簡介:潘巨文,梨樹縣植保植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