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驪
南陽醫專第一附屬醫院,河南南陽 473000
心理護理在糖尿病人護理中的應用
馬驪
南陽醫專第一附屬醫院,河南南陽 473000
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在糖尿病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該院2013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住院病人99例作為研究對象,病人入院時心理健康水平較差,老年人、重癥病人更差;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5例,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44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針對病人心理特點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干預;評價心理護理干預的臨床應用效果。結果觀察組護理后的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病人滿意度較高,不良心理情緒得到改善。結論心理護理干預對于提高護理質量、改善病人心理健康水平、減少病人住院時間具有重要作用,應重視對糖尿病病人心理的研究,把握病人心理特點,積極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幫助病人快速康復。
心理護理;糖尿病;心理特點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病,也屬于終身性疾病,易出現多種急慢性并發癥,對病人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很多病人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悲觀等負面心理,由于人的心理因素與全身生理活動有著密切關系,所以不良心理反應反過來又會加重病情。心理護理是護士在護理過程中在了解和掌握病人心理需要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情感、態度、言行、表情等,來改變病人心態和行為,消除病人各種不良心理因素,以增強患者戰勝病魔的信心,獲得病人的積極配合,促進其早日康復。筆者根據多年內科護理經驗,并選取該院2013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住院病人99例為研究對象,探討心理護理在內科病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糖尿病住院病人99例作為研究對象,男67例,女32例;年齡38~81歲,平均59歲;大專以上學歷18例,高中學歷32例,初中及以下49例。所有病人入院時心理健康水平較差,均存在負性心理,部分患者存在復合性心理,老年人、重癥病人更為明顯。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5例,觀察組4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所患疾病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即在病人入院治療過程中做好飲食、睡眠、用藥、休息、活動、護理方法等方面的指導,并密切觀察病人病情變化情況。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病人進行心理上的關懷和護理,具體方法為:接待病人時態度要和藹,熱情認真,詳細介紹病區環境、設施、經管醫生、責任護士、管床護士,使病人盡快適應環境,看到好轉希望;對病人進行評估后,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制定包括心理調試、糖尿病危害性宣教、降糖藥物治療、個體化飲食與運動計劃、病情自我監測等內容在內的健康教育方案,使病人正確掌握降血糖的方法,自覺控制好血糖、血壓、體重等各項指標,增強心理應激素質的目標;多關心體貼病人,給予他們生活上的照顧,了解病人需求,通過與病人經常性的談心和交流,讓病人了解胰島素治療具有可有效控制病情、防止或延緩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的發展、使病人保持良好體力和精神狀態、花費較低等優點,使病人消除顧慮,積極主動接受治療;加強與病人家屬的溝通交流,獲得家屬配合,與家屬共同對病人進行開導,消除病人緊張、恐懼、抑郁心理,使其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1.3 評價方法和統計學處理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病人進行評價,并就護理綜合效果和問卷調查比較兩組病人住院時間。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6.0軟件包處理,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經心理護理干預后,焦慮、抑郁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另外,通過調查問卷,觀察組對護理療效滿意程度為99.1%,遠高于對照組的84.62%;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s)
組別例數住院時間(d)SASSDS觀察組對照組44 45 8.34±2.46 10.48±4.55 38.65±8.56 45.78±10.48 41.17±9.44 48.43±8.56
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需要繁瑣的終身治療,且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對飲食進行嚴格控制,不僅增加病人經濟負擔,還會使病人感到失望和無助,增加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事實上,在糖尿病治療中,不僅需要病人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病情,在加強藥物治
療的同時,還需要病人的自我照料,因此,加強心理護理,提高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對于疾病治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人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情緒焦慮急躁。由于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需要頻繁治療,直接加重病人思想負擔,對反復檢查和治療缺乏耐心,部分病情較重病人在害怕疾病惡化的同時,還擔心經濟負擔,這些病人極易表現出緊張、焦慮、焦躁情緒,甚至不配合治療。
第二,恐懼憂慮。臨床實踐表明,100%的糖尿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和憂慮心律,比如患者缺乏對疾病和診療方法的認知,在治療過程中對醫生的操作容易產生不安和恐懼心理,還有部分病人考慮到自身疾病對自己工作、生活帶來影響的同時,也給家庭帶來了巨大經濟負擔,容易產生種種憂慮。
第三,消極悲觀,喪失信心。糖尿病伴隨終身,病情反復,藥物治療效果較差,病人對疾病恢復缺乏信心,加上長期受到病痛折磨,有的病人甚至產生輕生念頭,特別是對于那些老年人、重癥病人來說,其悲觀心理更強,認為自己沒用,又給別人增加負擔,他們求治主動性往往不高,不配合醫生治療。
第四,孤獨寂寞。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住院時間較長、缺乏家人陪伴的病人中,這類病人往往不善言語,情緒低落。
該研究表明,心理護理干預對于提高護理質量、改善病人心理健康水平、減少病人住院時間具有重要作用,作為醫護工作者,必須重視對糖尿病人心理的研究,利用多途徑、多渠道、多方法加強心理護理干預,以自身言行、態度、表情、姿勢等影響病人心理狀態,幫助病人在其自身條件下獲得更適宜的身心狀態,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促進疾病康復。
[1]李瑛.43例內科患者心理護理的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9):312-313.
[2]黎姣.心理護理在糖尿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4,31(3):309-310.
[3]李淑芬.人性化護理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 2013(29):242-243.
[4]劉清芳.人性化護理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3 (22):165-166.
[5]冼朝華.人性化服務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體會[J].臨床醫學工程,2013(6):755-756.
[6]徐維維.人性化護理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2(22):74-75.
R473.5
A
1672-4062(2014)09(b)-0054-02
2014-06-16)
馬驪(1984.1-),女,河南南陽人,護理,主管護師,研究方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