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洪海
摘要:框架結構建筑具有整體強度高和抗震性能優良、可任意分割空間、平面布置靈活等特點。想要充分發揮其特點,必須要在施工的全過程中,嚴格把守每道工序的施工質量。
關鍵詞:框架結構;抗震性能;建筑特點;技術要求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框架結構是由梁和柱以鉸接或者剛接相連接而成,構成承重體系的結構,即由柱和梁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用過程中的豎向荷載和水平荷載。房屋墻體的結構不承重,僅起到分隔和圍護作用,一般使用預制的膨脹的珍珠巖、空心磚或者加氣混凝土、蛭石、多孔磚、陶粒、浮石諸如此類的輕質板材作為材料裝配或砌筑而成。框架結構又稱構架式結構。房屋框架按照跨數有單跨和多跨之分;按照層數有單層和多層之分;按照立面的構成情況有對稱和不對稱之分以及按照所用材料有混凝土框架、鋼框架、膠合木結構框架或鋼與鋼筋混凝土混合框架等的不同。其中最常用的是混凝土框架(現澆整體式、裝配式、裝配整體式,也可根據需要施加預應力,主要是對梁或板)、鋼框架。裝配式、裝配整體式混凝土框架和鋼框架在規模較大的工業化施工中運用較多,其具有高效率以及高質量的優點。
二、 框架結構的建筑性能特點
框架結構比磚混結構有較好的延性、較高的整體強度和結構整體性,因此它在抗震方面有很好的性能。但是框架結構往往由梁柱構成,構件的截面比較小,所以框架結構的剛度和承載力比較低,其受力特點與豎向懸臂剪切梁有類似之處,水平位移隨著樓層的增高變得越慢,而高層的框架在需要承載極大的水平拉力,此時,剛澆的樓面也類似于梁一起工作的,而整體式樓面裝配的作用不需考慮,框架結構的墻體多半是填充墻,這樣會有很好的分隔和圍護的功能,其特點是能幫助建筑提供靈活的使用空間,但其抗震性能相對較差。
三、框架結構的施工工藝過程以及施工技術要求
3.1 框架結構的施工工藝過程。
框架結構的施工工藝過程大致包括下列內容:①框架柱縱向受力鋼筋綁扎、電渣壓力焊及預埋件和管線埋設;②軸線定位放線和確定標高; ③ 框架柱模板安裝;④ 框架梁和現澆樓(屋)面板模安裝;⑤框架柱混凝土澆筑和振搗; ⑥ 梁、板混凝土澆筑和振搗;⑦ 框架梁、樓(屋)面板鋼筋綁扎及預埋件、管線埋設⑧ 澆水養護;⑨ 拆模;⑩ 填充墻砌筑。
3.2框架結構的施工工藝和技術要求。
3.2.1施工工藝流程圖
3.2.2 施工技術要求
(1) 定位放線。嚴格遵循基礎表面軸線原則,定位放線結束之后,則需要復核,同時需要經監理或者業主的核對,填寫好相應的軸線復核記錄表。復測工作必須要求專業人員進行,確保操作、儀器、保管等方面都是專人負責;標識和設置以標高控制線以及主控軸線標樁。
(2) 鋼筋方面。鋼筋的選制:經過試驗合格的鋼筋方可使用,鋼筋規格的代換依照等量代換的原則,需通過設計院的認可。鋼筋的彎鉤和彎折、鋼筋、箍筋末端的彎鉤的調直要規范。鋼筋的焊接以及機械連接:進行鋼筋的焊接的焊工需擁有有效證書。在焊接之前,需試驗可焊性,合格之后才能進行成批的焊接,同時也要進行抽樣檢查。焊接途中需要明確接頭的錯開距離,在長度為35d并且不小于500mm范圍之內的連接區段,接頭的面積百分率要達標。機械連接操作的工人也要擁有效操作證書,先試驗再抽樣復檢。鋼筋的綁扎:此施工必須按照規定的準則進行。綁扎必須牢固,缺扣、松扣以及漏扎是不允許出現的,其接頭的搭接長度、位置及方式也要達到一定的規程及設計要求。
(3) 模板方面。模板和其支架的設計需要結合結構形式、地基土類別、荷載大小、施工設備及材料供應等條件,在相關剛度、強度和穩定性方面要達標。翻樣工作應在模板制作之前結束,尤其是梁、柱交接點處的翻樣。支撐系統需運用鋼管排架,按照模板在施工過程中變形量的控制要求進行設置,確保在剛度強度和穩定性達標的前提下,做到構造簡單和安拆方便,模板和支撐兩個系統需通過計算。在基礎框架柱周邊彈好柱邊控制線之后方可進行柱模板的安裝,同時鋼筋限位需設在其根部,從而使得柱根部位置的精確。安裝之前需對柱筋或預埋件進行檢查。在對鋼管排架及底模橫楞的標高進行復核并確保正確后方可安裝梁底模板。若梁的跨度大于4mm時需要起拱并且規范。當梁、柱模板平面接槎時,柱模應該支設到梁模板底而梁模板頭豎向并接平柱模。
(4) 混凝土工程。調整好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之后方可施工。砂、石的投放嚴格遵循施工配合比,投料的先后次序為:石子、砂、水泥、。混凝土中的原材料的偏差度不能超過以下要求:水泥小于等于±2%,粗細骨料小于等于±3%,水、外加劑小于等于±2%。在鋼筋馬凳支撐上用腳手板鋪平的兩條跑道是混凝土的澆筑最宜采用的通道,每條跑道寬約1.2m,這樣可確保混凝土施工時已綁扎成型的鋼筋不易變形。混凝土的澆筑不能間斷,盡量避免出現施工縫。若有些部位必須留施工縫,需符合規范標準,施工縫需保持平直。接縫之前,需先用水濕潤施工縫表面,然后在接縫處鋪設水泥砂漿,此砂漿需與原混凝土標號相同的。混凝土振搗需密實,振動棒遵循快插慢拔原則,當混凝土不出氣泡也不下陷并且表面泛漿時即可。柱混凝土應澆至梁底50至100mm處或梁端彎筋底,必須一次連續澆筑完梁板,避免施工縫。有關肋形梁板的澆筑,應順次梁方向,若遇必需留施工縫的情況,只能留在剪力最小的部位上。混凝土澆筑時應分層下料和振搗,下料的厚度應該保持在300mm。振搗時候,振動棒插入下一層的100mm時,使上下結合密實,切忌碰觸鋼筋,否則會使模板跑模。振動棒應遵循快插慢拔原則,可依照交錯式或行列式進行,振動棒移動范圍一般在300至500mm之間,每次振搗時間不得低于在20也不得超過30s,當混凝土表面呈現水泥漿和混凝土不再沉陷時方可。樓面的混凝土在初凝之前需用平板振動器復振,然后運用木抹子搓平以及緊光機施工。對于防水部分必須嚴格按規程進行。
(5) 混凝土的養護。混凝土澆筑完成之后需在12h之內進行養護,確保其表面的濕潤度,并且需專人進行養護,養護的時間至少在7天以上;對于有抗滲要求或者摻用緩凝型外加劑的混凝土,養護的時間至少在14天以上。如果平均氣溫低于5OC,需采用冬季施工的養護處理。
四、結束語
雖然優點是顯而易見的。但常見的一些質量問題在施工中時而會發生,如不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則會對構件及結構的質量及安全周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有些會導致嚴重的安全威脅。因此針對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結構,我們要熟練掌握其施工技術要求,要不斷的探索和積累相關的解決方法與控制措施,這樣才能保證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在建筑工程領域得到更好的發展應用。
五、參考文獻
[1] 陰杰,曹京華,陳克勤.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理念[J].山西建筑,2007(4).
[2] 范二安.框架結構初步設計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24).
[3] 宋益斌.框架結構設計中的力學問題解析[J].新疆化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