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金
摘要:本文作者結合多年工作和理論研究實際,主要就道路填土路基施工質量管理工作進行了一些探討,僅供參考研究。
關鍵詞:路基;回填土;含水量;壓實度
中圖分類號:U455.1文獻標識碼:A
引言
路基既是道路的結構主體又是道路的受力主體,承受著道路本身土體、面材等結構的自重,同時它還承受著由路面傳遞下來的道路行車荷載。由此可見,堅固的路基不僅是路面強度與路面穩定性的重要保障,而且還能延長路面的使用壽命。既然路基在整個道路結構中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城市道路建設中,就要對路基的質量嚴格把關,把路基施工的管理作為城市道路建設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從技術、材料、施工工藝、施工設備等多方面入手,絲毫不能懈怠。
1、路基質量的具體控制
1.1對填土(填料)來源和質量加強管理
目前在城市道路路基建設中,對于填土這一環節一般都是采取異地集中借土填筑的方式。由于近年來,人們的環保意識和土地節約觀念的增強,分段選擇合適取土場、集中采運這一借土方式越來越得到工程人員的重視和推廣。這是一項對節約良田、合理用地和保護環境的非常有利的施工措施。但是,由于所調運的土方數量巨大,一旦土場填料的質量或采挖、運輸等過程出現問題,將對城市道路工程建設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作為工程管理人員,在土方借調前要對供應土方的料場相關資料進行現場核實,認認真真地對取土場的開采邊界、是否有覆蓋層、地下管線、開采方式、運輸路線等內容進行核查,另外,要對所借土方的相關性能指標重點取樣檢測,包括土的有機質含量、土的壓縮性以及抗剪強度等內容。調查研究周圍環境對所開采土體的影響,檢查設計的保護措施,而且還要考慮到開采作業時的安全,有相應的方案對策。以此為前提,完善料場借土調運的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做好必要的施工前準備工作。
施工中,要杜絕那種認為料場集中借土,操作過程簡單,缺乏技術性工作而放任自流、不加管理的錯誤思想。越是簡單過程越要增加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強質量管理,對含有大量超過規范的漂卵石、鹽漬土或含有樹根草皮以及其它有機雜質的土,必須嚴格按照規定在采掘現場加以清理,力爭從源頭上保證填土質量。否則,將這些質量不符合規范要求的土方運到工地,再進行清除工作,勢必會造成返工,浪費資金、勞動力和造成工期延長等。而且,如果這些不合格的土方蒙混過關,不被發現,就直接影響整個路基工程的質量,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一些道路建設工程中,施工方為了節約工程成本,填筑土方并不采用所借土方,而是廉價購買一些建筑垃圾和廢棄物,以次充好,造成城市道路路基質量低下,嚴重影響道路的平整度和舒適度,縮短道路的使用年限。
另外,很多路基設計方案中,把集中取土坑直接改為堆放道路廢料 (如挖除的老路瀝青路面材料、路基基底清除出來的不合格土和雜物等) 的棄土場,這一措施雖然有利于節約用地和保護環境,不過這樣一來有可能會出現棄土的二次裝卸倒運問題,給工程增加額外的費用,因此,預算時應予以特殊考慮,在施工組織設計中也應作相應的安排。
1.2路基土的填筑
土質路基的填筑順序通常可以分為分層平鋪法和豎向填筑法兩種方法。分層平鋪法是路基填筑的基本方法,填筑效果好,而且質量有保證。豎向填筑是在特定條件下局部路基采用的填筑方案,并不常見。
分層平鋪有利于壓實,可以保證不同成分的填料按照設計要求逐層填筑。分層平鋪的要點是:按照規范要求,不同填料水平分層,以保證水平層上強度均勻;透水性差的填料,如黏土等,一般應鋪在底層,表面呈雙向橫坡,有利于排除積水,防止水害;同一層次有不同填料時,搭接面處要做成斜面形式,以保證該層深度范圍內強度比較均勻,防止產生明顯的變形或沉降。
1.3路基填土壓實
路基填土要分層壓實,以保障有足夠的密實度,從而提高路堤的穩定性和堅固性,保證車輛運行平穩,避免因長年的沉降而惡化運營條件。土的含水量對壓實程度有很大影響。同樣的土質,在同樣夯壓條件下,含水量不同,填土密度(用干容重表示)也不同。當含水量增加時,土的密度相應增加,當含水量達到某一特征含水量時,密度增到最大值。此后隨著含水量增加而密度逐漸減小,此特征含水量稱為最佳含水量,相應的最大密度稱為最佳密度。
填土的最佳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可用擊實儀按規定的擊錘重量、落錘距離和錘擊次數,用不同的含水量反復試驗而得。為保證路堤夯壓的密度,要求填筑時填料的含水量應等于或接近最佳含水量,當含水量超過規定時,施工中需要采取措施。
壓實機具及壓實方法和工藝對壓實質量及壓實效果的影響較大,以前常用的有夯打、輾壓和振動三類夯壓機具。實踐表明,為了保證填土密度達到規范要求,施工前應在工地進行碾壓遍數與密度的現場試驗,跟據試驗制訂施工計劃來指導施工。在填筑路基時,應隨時在工地取樣,用濕度密度儀檢查含水量和干密度。碾壓中應遵循:先靜壓后重壓,先邊緣后中間,先慢壓后快速的原則。壓實時,兩次相鄰輪跡之間應重疊輪寬的三分之一,保證壓實均勻,不漏壓。為了保證路基邊緣部位同樣也能得到充分壓實,且防止雨天沖刷,路基兩邊應放外放300mm~500mm。等路基施工完畢之后再按照設計寬度和坡度加以修整。
在進行正式壓實施工前還要根據供應填料的種類和供應范圍、路基斷面形式、所建路段沿線的地質條件和施工組織中的工期安排等,將整個路段分為若干個施工段,每個施工段在正式施工前都要選擇有代表性的路段鋪筑長度100m以上的路段作為試驗路段(JTG F10—2006《道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規定)。通過試驗路段壓實施工,檢驗預訂的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等,得出在不同機具壓實和不同土質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以及最適宜的松鋪厚度和相應的碾壓遍數。通過試驗路段的施工,還可以檢驗整個工程的流程時間是否滿足工期要求,工程質量是否滿足規范要求,施工組織設計是否經濟合理。
對于城市中的不良地質地段的特殊路基,比如地下管線較多或有地下結構的路段,尤其要重視試驗施工,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進行修正。
1.4控制壓實層厚度
把握合理的壓實層厚度對保證路基壓實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碾壓設備一定的情況下,碾壓層越厚碾壓效果越差;在一定范圍內,碾壓層越薄,碾壓次數越多,壓實效果越好。但是,碾壓次數過多,會造成土體結構的破壞,路基的承載力下降,壓實效果反而不理想。不同的厚度的土層達到最佳壓實度所需要的碾壓遍數不同,適中的填筑厚度是保證壓實度及產生生產效率的重要因素。
1.5控制填土含水量
土的含水量是影響壓實度的又一重要因素。當路基碾壓大量采用重型壓路機時,在高含水量狀態下,會出現“彈簧現象”,壓實效果不佳,甚至還要返工;在低含水量狀態下,碾壓時容易達到要求的壓實度,但此時路基穩定性卻相對較差,后期路基一旦受到水的影響,強度會迅速降低,產生較大變形,導致路基失穩。所以土路基壓實施工中,控制最佳含水量是關鍵,這也是高含水量條件下壓實的高路堤可保持穩定,而干土壓實的路基早期易出現下沉、路面干裂,使過程中路面平整度迅速變差的主要原因。所以如果借調來的天然土體含水量偏低,應當對填料采取一定的措施,補水后方可進行填筑碾壓施工,切忌采取先填筑后補水的施工方案。土方填筑時,還應盡量減少填料水分的減少和損失,施工過程中采用快運、快攤、快平、快壓、快檢的“五快”施工方案,大面積填方應分區段流水作業,若填筑土方前的上一層面干燥,應事先用灑水車灑水濕潤。實踐證明,當填土含水率與最佳含水率相差在±2%以內時,壓實效果最佳。
1.6做好壓實度檢測工作
壓實度是反映城市路基土方填筑質量的重要指標。目前,灌砂法在施工檢測中應用的比較廣泛。灌砂法的優點是原理簡單易懂,但是,灌砂法的工作量較大,檢測時要求操作迅速,時間緊迫,從事壓實度檢測的人員必須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高度的責任心。每一環節都要求嚴格按規程操作,以免因測得的數據不準確而失去檢驗的價值和意義。
以下兩點需要在檢測時特別注意:第一,標準砂要規則。如果標準砂的濕度在試驗之前已發生改變或標準砂中含有其它雜質,則應將標準砂重新干燥、過篩。然后將其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使空氣的濕度與標準砂的濕度達到平衡后進行檢測,每換一次標準砂,都必須測定標準砂的松散密度,錐形體積內標準砂的數量也要重新來加以標定。現場檢測時,宜事先準備較多數量的標準砂,嚴禁臨時使用未做過標定的標準砂進行檢測。否則會降低試驗精度,無法客觀地反應填土的壓實度。第二,在挖坑時試坑周壁應豎直,避免出現上下直徑不均的情況。如果試坑周壁上大下小,呈杯形時,檢測得到的壓實度會偏大;如果試坑周壁上小下大,呈錐形時,則檢測得到的壓實度會偏小。
1.7認真做好臺背土回填工作
城市道路對路基質量要求非常高,任何部位不應出現路面與人工建筑物銜接處產生差異,如高架橋的引橋部位。這就需要做好臺背土回填和壓實處理,回填中應采用砂礫土、石灰穩定土、拌合土等穩定性較好的材料。臺背往往是路基與橋臺完成后而剩余的嵌坎,有的工程中,還需要反開挖施工,通常大型機械不易操作。因此臺背回填施工要作為道路施工的管理重點,如果條件允許,要組成專職班組,從事回填工作。
2、結束語
路基土方填筑工程雖然施工工藝簡單,但要控制好每一環節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提高質量意識和管理意識,從土質、層鋪厚度、含水量、壓實度和排水等基礎方面層層把關,做到“工程質量無小事”,注重細節,同時很抓關鍵環節,道路填土路基的施工質量才能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