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賓
摘要:對著我國工業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面積混凝土地面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整體地面已經成為現代建筑工程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同樣對建筑工程中的施工工藝和技術標準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想保證建筑物的整體施工質量并進行有效的控制,就需要全面的掌握整體地面施工中的工藝和技術要求,本文是對整體地面施工中的各項技術及標準要點等的系統分析,以期給國內的建筑工程在整體地面施工中起到有益的影響。
關鍵詞:建筑工程;整體地面;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當前,中國正處于跨越式的發展階段,建筑工程行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公路和樓房等的建設工作已經占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部分。在工程建設逐漸朝著智能化和自動化的高科技水準發展的時候,其相應的施工技術也不斷增強。整體地面作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較為傳統的重要地面形式,其施工工藝相當優良,主要包括對菱苦土地面、現澆水磨石地面、混凝土地面和水泥砂漿地面等, 其整個施工技術的諸多環節都會影響到整體地面的最終施工質量。
1.整體地面施工中的材料控制
1.1膠凝材料
這里所說的膠凝材料也就是水泥,這是建筑工程地面施工中較常用到的一種施工材料,而強度在33mpa以上的硅酸鹽水泥更為普遍。主要是由于該種水泥具有水化熱小、早期的強度高、干縮性不明顯等特點,較能滿足較高技術規范的工程施工要求。而對一般的工程來說,可選擇同樣強度不小于33mpa的礦渣硅酸鹽水泥,嚴格按照相關的設計標準進行配比、嚴控攪拌時間和材料的添加順序,在施工前做好前期的試驗準備,以確保施工中的混凝土保持預期中的實驗效果。
1.2細骨料
為了保證混凝土的強度和密度,施工中除了會配入一定比例的小石礫粗骨料外,還會加入細骨料,也就是砂、細砂等,但要確保混凝土中的沙含量不低于整個材料的1/3,這樣才能保證混凝土中細骨料的配比含量,或高或低都會達不到施工技術規范的相關標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行降低混凝土耐磨性,使其干縮嚴重,出現裂縫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導致整體地面質量難以保證,使用年限被打折扣。
2. 整體地面的基層施工技術
2.1基層
基層是在整個建筑工程的整體地面施工中,最影響其質量問題的一個關鍵部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基層處理不好,會因其不抗壓性出現地面下沉或基層開裂等嚴重問題,進而影響整個地面工程的質量及安全。以此為依據,研究制定了地面基層構造為:250厚雙層雙向中12@150,C25混凝土結構層;100厚無集料混凝土墊層;素土分層夯實(處理過的填土層承載力不低于100kPa)。
2.2基層工藝流程
基層施工的基本工藝流程包括:地面管道施工、素土回填土、回填土載荷試驗、無集料回填施工、基層鋼筋綁扎、邊模板安裝、混凝土澆筑、養護和分隔縫切割等九個步驟。
2.3基層處理施工
施工人員對水泥砂漿的地面進行施工時,需要按照處理基層、彈線、找尋規矩、抹面以及養護等幾個步驟順利進行。其中基層處理能有效效防止地面出現起砂、空鼓或裂縫等質量問題。為了使基層保持干凈、超市和粗糙的表面施工要求,施工人員要適當做好清潔、濕潤劑鑿毛處理工作,處理之后嚴禁在其表面活動,以保證其內部結構的完整,為后續施工提供保障。
2.4基層施工技術要點
基層施工是地面施工中最為關鍵的技術部分,其技術水準要求也最為嚴格。
根據現場施工需要和工藝要求,對無集料墊層進行分段施工,要按照先遠后近、先里后外的順利進行。采用符合標準的雙層雙向的鋼筋,上下鋼筋和鋼筋網片,進行現場綁扎定位,綁扎時鋼絲尾部必須朝內。混凝土的坍落度則應在控制在140mm上下,必須無泌水、無離析。澆筑前將雜物清理干凈并適量灑水,在最后的分段施工中,對各分段內進行全方位不留縫的連續澆筑,振點之間的布設類似梅花狀,間距保持500mm的標準,控制標高進行振搗碾壓,直到其密實度達到施工規范標準。
3. 整體地面施工技術的具體應用
3.1彈基準線技術
為了保證水泥砂漿的地面面層符合相關的施工規范的標桿,即地面鋪設抹灰之前,施工人員須圍繞墻面的四周彈設出一條水平的基準線,根據具體的工程施工需要,該線距離地面的高度要控制在500mm——1000mm之間的范圍內,使之成為具體施工過程中的高程參照標準。也就是在彈線過程中,標高應無任何偏差。當然,在進行彈設時,還要根據具體施工中的地面面層厚度妖氣標準相結合,避免出現返工現象。
3.2做標筋技術
施工人員在彈線完成后,要以水平基準線作為基礎,選擇某一翹腳作為起點,沿著墻面進行砂漿標識塊的鋪抹,在這一過程中,砂漿水泥要保持2:1的標準比例,標識塊之間的相互距離要控制在1.5m——2.0m之間。然后以現有的標識塊為基準,分別制作縱橫方向的標筋,砂漿和水泥的比例保持不變,但寬度要在80mm——100mm之間,同時還要保持面層的標高和門框鋸口線的緊密結合。在這部分的養護過程中,春秋季節要在48小時之后,根據不同的養護材料進行養護時間的具體確定,一般在7——14天不等。
3.3找坡度技術
在大面積的地面施工中找坡度,應重點對浴室、衛生間和廚房等用排水較多的部位進行,在有地漏的房間,要保持在地漏旁邊有不小于5%的泛水,以避免使用中產生積水或出現“倒流水”。找平的過程中,要恰當處理走廊和室內地面之間的關系,高度差要符合施工規范和業主的具體使用需求。
3.4抹面技術
在完成上兩道工序之后,就要在地面鋪設之前進行抹面施工的準備。要對門框做進一步的校正,避免影響地面的鋪設和兩者之間的使用平衡,門框進行合理的固定之后才能進行地面的抹面施工。施工人員要掌握以下施工技術要點:第一,掌握水泥砂漿的配比。在通常的設計規范要求中,一般比例關系為1:2,稠度應不超過3.5CM,水灰比要控制在1:0.3——0.4之間,在保持顏色一致的情況下將其攪拌均勻,在使用前始終保持其濕潤度。第二,在前一天已經澆水濕潤過的基層上,鋪設一道0.4——0.5的水灰比的速水泥漿,然后進行面層鋪抹施工,兩者之間的施工間隔時間不要過大,否則其黏結力會大大下降,從而印象施工質量。第三,施工人員要按照具體的抹面施工工序進行,不能丟掉其中的任何一個,更不能跳躍或穿插進行施工,此間的抹面力度也要有所控制,盡量掌握在較輕的水平。最后是抹面完工后的檢查完善階段,對面層有多余水分的及時進行灑水泥漿或干水泥的處理,在初凝階段根據工程狀況合理安排壓光時間和次數。
3.5地面養護技術
整體地面施工具有施工面積較大的特點,做好后期的養護工作是保證已澆筑好的混凝土建筑在規定時間內符合設計要求強度的關鍵,也是預防后期混凝土施工中出現裂縫的后續措施之一。具體技術措施為:在最后的抹面施工后,安排專門且專業的養護人員進行值班,負責對整個混泥土地面表面的清理和灑水養護工作。而且在第一次的養護中,灑水時間應嚴格按照相關的施工管理技術規范標準執行:春秋施工要在完工48小時之后灑水,夏季施工要在完工24小時之后灑水,這一工序操作過早或過晚都會引起混凝土表面出現質量問題,整個工期的灑水養護時間也要嚴格控制,不能偷懶應付了事。只有養護時間達標后面層達到5Mpa以上強度時,相關施工人員才能進行下一步的作業施工。
結束語
總之,整體地面施工技術在當今的建筑工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要想保證建筑的整體質量,需要掌握多方面的施工技術要點,從對建筑材料的選擇到各施工技術環節的把握,都應該面面俱到,這是有效保證工程整體地面施工工作能夠按期保質完成的關鍵,也希望能通過本文的分析引起同行們對整體地面施工技術的重視。
參考文獻:
【1】侯麗霞;建筑工程中整體地面施工技術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2年25期
【2】邊振彬;;筑工程中整體地面施工工藝探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3年28期
【3】李占軍張長東;;淺論建筑工程整體地面的施工[M];華章;2012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