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理論基石。鄧小平結合中國實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點和理論,回答了社會主義的道路問題,提出了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理論,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
關鍵詞:鄧小平 生產力理論 馬克思主義 重大貢獻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 A
正文: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理論基石。鄧小平不僅繼承并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決定社會歷史發展的思想,而且結合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點、新的理論,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立足中國實際,以生產力為切入點,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克服了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
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自己的選擇,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才能消滅貧窮和落后,才能走向富強,走向現代化。中國堅持的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我們始終是模糊的。許多妨礙生產力發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改善的、并不具有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東西,被當作社會主義的原則加以固守,許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的東西被當作資本主義的東西加以反對。鄧小平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歷史經驗時指出:“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必須堅持。我們馬克思主義者過去鬧革命,就是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奮斗。現在我們搞經濟建設,仍然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年輕一代尤其要懂得這一點。但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16頁)
1980年5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幾內亞總統杜爾時說:“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們不相信。”(《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14頁)在這里,鄧小平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必須發展生產力的問題,并且把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收入作為標準提了出來。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的著名論斷:“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3頁)在這個論斷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被放到了首要的基礎的位置上,這是關于社會主義與發展生產力之間關系的一次最具有代表意義的闡述。同時,鄧小平還多次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不發展生產力就建不成真正的社會主義,貧窮落后不是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根本體現。他指出:“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63頁)正是在改革的實踐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鄧小平抓住了發展生產力這個關鍵問題,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論證了只有發展生產力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為我們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
二、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的觀點,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動力理論。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任何一個社會都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中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亦不例外。生產力則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在社會內部,要使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適應不斷變化的生產力,就要進行改革。在階級社會里,由于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束縛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激烈的階級對抗,往往通過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來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掃除障礙。所以,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那么問題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還有沒有解放生產力的問題,靠什么力量來推動社會繼續前進。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長期處于茫然無知狀態之中。斯大林在很長一個時期里,不承認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他曾錯誤地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關系完全適應生產力狀態,道義上和政治上的一致是蘇聯社會發展的動力。這種無矛盾論,違反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沒有也不可能尋找到社會主義社會前進的動力。
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澤東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的著名論斷,為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并沒有正確揭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他雖然提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也有解放生產力的問題,也需要改革,但是他并沒有認識到革命或改革的對象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內部的僵化的舊體制,從而也就不能賦予社會主義條件下革命或改革以科學的名義。
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同志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依據新的實踐,提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做出了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的新的科學論斷。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鄧小平文選》第三卷370頁)這種改革雖然不是本來意義上的政治革命,但是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引起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深刻變化,從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來說,它的作用和意義并不亞于革命。因此,鄧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13頁)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仍然有解放生產力 的任務和必須通過改革去解放生產力的觀點,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理論,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從重申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思想,到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命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飛躍。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與生產實踐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形成了科學——技術——生產的發展機制,換言之,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生長點和突破口。鄧小平同志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多次明確地闡述自己的觀點。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他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個馬克思主義論點,并展開了由此而來的一系列理論和政策觀點。1988年他在同捷克總統胡薩克談話時進一步指出:“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鄧小平同志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新概括,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當代的深化和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又一重要貢獻,對指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閆慧敏 中共烏海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