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篤國
摘 要:隨著畜牧業向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 產生了大量的動物糞尿、污水, 對周圍的大氣、 并通過食物鏈對生態環境產生毒害作用, 影響其中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動, 最終將影響人類的健康, 其不良后果不容忽視。文中就其現狀及國內畜牧場治理方式作一綜述。
關鍵字:畜牧養殖;生態;防治
中圖分類號:S954文獻標識碼: A
1 畜牧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1 畜牧業經營方式及飼養規模的轉變近年來, 畜牧業超常規
大發展, 規模由小變大, 經營方式由分散到集約,飼養管理方式向立體高密度、機械化方向轉變,隨之糞便也由過去的墊圈或半固體態轉向液態,使糞尿及污水量大大增加, 特別是污水(是糞便的幾十倍), 如不加處理, 就會污染附近的土壤、水源等, 形成公害。
1.2 畜牧場自農區、牧區轉向城鎮郊區隨著都市化的進展, 城鎮對畜產品的需求顯著增多, 為便于運輸, 牧場多設在市郊, 且種植業用地減少, 糞尿不能及時施于農田或棄之不用,使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1.3 農業由使用有機肥料逐漸轉向使用化學肥料
化肥使用方便、價格便宜, 糞尿則相反;結果造成糞尿積壓。還由于對畜牧場糞尿處理的設備、設施投資存在一定的難度, 及個別牧場老板對畜糞及污水任其自流, 從而造成公害。
1.4 家禽業對生態環境的挑戰
這種挑戰主要來自家禽排泄物( 包括墊料、廢水) 、病原體和病( 死) 禽。家禽糞便和墊料如果沒有適當的管理, 可成為蠅、蟲繁殖的媒介,并可攜帶和傳播病原菌。
1.4.1 病原體增多且復雜 家禽非典型性、混合性感染增多, 病癥復雜化, 病原變異型增多。由于環境日益復雜, 對畜禽生產不利的病原體變異頻率增加, 嚴重威脅正常的畜禽生產和人群健康, 甚至引起周邊群眾和消費者的恐慌。特別是中小型養殖戶分布比較散, 飼養點常與民宅混雜, 養殖技術與衛生防疫等基礎設施比較薄弱, 交叉流動頻繁, 糞污自由堆排放, 這些均不利于畜禽生產和人群健康。
1.4.2 水禽飼養方式 目前, 絕大多數水禽飼養方式還是沿襲傳統的倚塘而養, 俗稱“水養”。鴨糞通常直接落入魚塘或經直接沖洗入塘, 因此,排泄物中病原體和藥物均隨糞便進入魚塘, 成
為“鴨—魚”模式中衛生安全問題的焦點。排泄物規模化畜牧養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及防治中有機質和氮磷等植物性養分、外來化學物質如消毒劑和藥物等, 這些物質可引起魚塘水質下降, 藥物可在水、魚塘底泥、魚體以及水體其它生物中會造成蓄積, 藥物及其中間產物破壞水體的微生態平衡, 影響水產養殖, 甚至通過食物鏈危及人類健康。禽類排出的糞便攜帶著大量微生物, 這樣將會使鴨在水中活動滿足水性的同時, 也引發一系列疫病, 影響水禽生產。
1.5 隨著我國規模化奶業的迅速發展, 奶牛養殖產生的大量固體廢棄物正成為很多地區特別是大中城市郊區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 現代規模化養豬場畜禽產品的糞尿和生產污水, 也在不斷地產生有關部門測算:一頭豬的日排泄糞尿按6 kg計, 年產糞尿達2.5t。如果采用水沖式清糞, 一頭豬日排污量約為30 kg。一個千頭豬場日排泄糞尿達6 t, 年排量達2500 t, 采用水沖式年排污水達1萬多噸。
綜上所述, 畜產公害就是由于畜牧業廢棄物的高度集中, 不能利用自然環境的土壤、水體進行分解、凈化、投入再生產而造成的牧場污染。
2 畜牧場環境污染的治理對策
2.1 合理規劃
適當控制飼養規模, 根據不同地區自然、生活和社會環境的差異對畜牧場進行合理布局, 不要過分集中于城郊或交通線附近, 最好是合理的農牧結合, 以利于糞便等污染物的處置、消納和控制。
2.2 家禽業生態環境保護策略
2.2.1 保持適當的養殖規模與密度 加強源頭建設性引導與管理, 根據地區環境容量與人居情況, 探討養禽業的適度規模與密度, 減少人與動物的接觸, 避免病禽和動物廢棄物跨區域運輸。
2.2.2 加強禽場合理選址 養殖場或養殖小區要按照政府相關規定, 避開村莊和居民區, 遠離集貿市場等, 采取必要、合理的隔離。根據小型養殖戶的特點, 更需要加強動物防疫與環境保護, 加強社區建設與農戶培訓。這樣才能逐步引導小型養殖戶向健康、規范和可持續方向發展。
2.2.3 糞便及病( 死) 禽的無害化處理 搞好環境衛生和廢物管理, 降低場地風險, 減少有害物和病原體的滋生和傳播, 對現代養禽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保持糞便干燥、防止舍內管道漏水等。糞便及墊料要用專車通過專用通道運出舍外一定距離, 再進行發酵無害化處理。關于雞糞還田還要關注科學的施用強度和方法, 并注意跟蹤監測對土壤和水環境的長期效應。
2.2.4 水禽飼養方式轉變 健康養殖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建設和維護一個健康的養殖環境,良好的環境是所有動物保持良好機體狀態的前提, 是各種養分和藥物發揮正常功能的基本保證。在現代生產的激烈競爭和水資源日趨緊張的環境下, 鴨魚結合難以兼顧二者生產效益, 鴨需要清水, 養魚則需要適度肥水。為此, 一方面需要改進和完善傳統的“鴨—魚”養殖模式的安全性, 包括降低單位面積塘面的水禽養殖密度(還與水深、養殖魚的品種結構有關) , 防止病禽的排泄物直接入塘, 同時塘面可適當漂浮種植植物, 以緩解水體養分超負荷的壓力。
2.3 解決畜禽業環境污染的技術途徑
從技術上講, 防治污染應堅持“預防為主, 防重于治”的原則, 達到“治本治標, 標本兼治”。解決養禽業環境污染問題的途徑主要通過畜牧環保技術從根本上解決養禽業糞便污染問題。
2.3.1 環保飼料技術 提高家禽的飼料利用率,為了達到這一目的, 除了采用培育優良品種、科學飼養、科學配料、應用高效促生長添加劑, 應用高新技術改變飼料品質及物理形態, 如用生物制劑和酶制劑處理、飼料顆粒化飼料膨化或熱噴技術等手段外, 應用生態營養原理, 開發環保飼料, 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2.3.2 畜用防臭劑開發 為了減輕畜禽排泄物及其氣味的污染, 從預防的角度出發, 可在飲料中或禽舍墊料中添加各類除臭劑。
2.3.3 糞便能源化和肥料化技術 通過能源化和肥料化手段來資源化處理家禽糞便及其廢棄物, 一是利用厭氧發酵原理, 將污物處理為沼氣。其產生的沼渣、沼液可用于肥田養魚。二是高溫
堆肥處理生產有機肥。這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泛、處理量較大、費用低廉、適應性較強、比較經濟的方法。
2.3.4 雞糞的飼料化技術 目前已有許多國家利用雞糞加工飼料, 德國、美國的雞糞飼料“托普藍”已作為蛋白質飼料出售, 英國和德國的雞糞飼料進入了國際市場。而今已將雞糞大規模加工成商品飼料及其它產品。
2.3.5 消除飼料中抗營養因子的抗營養作用 大多數植物性飼料及副產品, 尤其是豆類及餅粕、統糠中含有大量的抗營養因子, 如蛋白酶抑制因子, 凝集素、單寧等, 經過適當的加工處理, 如膨化、制粒等, 可降低其含量, 提高飼料養分的利用率, 減少氮和磷的排出量。
2.3.6 豬場糞污水無害化處理 根據我國目前養豬水平和實際條件, 對豬場糞尿污水的無害化處理, 可采用不同形式。常用處理方法:作肥料用:主要有糞尿直接上地和經腐熟后施用兩種方法: 前一種是利用“土壤自凈”能力。消納分解有機物質, 提高肥力; 后一種是堆積發酵產生“生物熱”, 通過殺滅菌、寄生蟲、分解有機物而消除污染, 特別是厭氧發酵后的渣液作肥效果更好。
作燃料用: 利用糞尿中有機物, 在高溫(35-55℃) 厭氧條件下經微生物降解為沼氣, 同時,殺滅糞尿中大腸桿菌、蠕蟲卵等。沼氣可用作能源, 作為燃料或照明。
糞尿污水生物生態化處理方法:
解決規模豬場糞尿水污染問題迫在眉睫, 無害化處理成為關鍵, 建立“污水凈化生態工程”是可持續發展養豬業糞尿污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根據糞尿污水特點, 通過生物和生態技術
手段凈化畜糞及其污水, 利用厭氧發酵原理,將污物處理為沼氣和有機肥、費用低、處理量大, 比較經濟。在正常氣溫條件下可使污染物BOD減少10%-90%, 再結合氧化處理效果更好。
結合我國農業大國實際, 應把養豬、污水處理、種植業、水產業統一考慮, 將豬、種、漁三者統一安排, 結合發展。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農業生態循環系統, 是發展生態養豬業、解決環
境污染的經濟、有效的方法。
建立人工生態型奶牛場, 根據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組織奶牛場生產, 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 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和現代技術、實行無廢物和無污染生產。對奶牛養殖生產中產生的、有污染的、易造成“公害”的糞尿和有機廢水進行生態無害化處理, 使奶牛的生存環境始終保持在無污染、無公害的生態平衡的環境中。嚴格控制環境污染; 努力建設生態奶牛養殖場, 建立“土地—種植業—奶牛養殖業”三位一體的農業生態系統; 推廣奶牛糞便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推廣糞便固液分離和利用厭氧發酵生產沼氣等先進實用技術, 提高科學處理和利用奶牛糞便的水平。
2.4 解決養殖業環境問題的政策途徑
2.4.2 加強藥物管理, 減少畜產品公害 農藥、獸藥和添加劑等。一般, 有機氯農藥排泄較慢,而抗生素類藥物則排泄較快。所以對獸藥和添加劑, 要根據其毒性、吸收、分布、代謝、排泄、蓄積等情況的實驗資料, 分別定出最高允許殘留濃度, 以便為達到此一允許濃度而規定用藥量、休藥時間等。
2.2.4 尋找解決途徑從政府到企業, 從生產到科研都要重視尋找和采取有效的解決途徑。政府對新建的畜禽糞污處理廠要采取扶持政策, 免除某些稅收和地方攤派, 實行無息貸款等措施, 增加科研投入, 促進科研和生產的有機結合。
結語:
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 已形成一整套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標準和制度,加強法制建設, 以法興牧, 以法治牧為了更好地發展畜牧業生產, 保障環境污染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必須要以相關的法律給于制約, 從而使畜牧場的畜禽糞便及污水的污染能得到更好的治理。對改善環境質量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振鈞. 我國家禽養殖帶來的環境問題與解決途徑[J].
中國禽業導刊, 2001, (07).
[2]肖冬生. 規模化養豬場糞污水處理和利用的研究[D]中
國農業大學, 2002.
[3]田允波. 規模化養豬生產的環境污染及防治[J]. 中國畜
牧獸醫, 2006,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