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玉輝
摘要: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生態形勢壓力也與日俱增,水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大問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后,城市生活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工業污染源未得到嚴格治理,農業污染日益突出,部分河段水質受污染嚴重,河水發黑發臭,完全失去水質功能。本文主要對城市水環境治理及污染防治對策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城市規劃;水環境質量;污染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TU98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天津市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環渤海灣的中心,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沖”之稱。由此可見河道水系在天津整個城市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略的,水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了城市面貌、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城市生態環境是城市宜居水平評價和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作為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水環境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有著重要的影響。受傳統經濟發展理念的影響,我國城市水環境污染情況不容樂觀。而且在城市擴建過程中還造成了大量周邊濕地的消失,造成了城市生態環境、水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國近年來加大了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從城市規劃與發展的角度出發,恢復城市周邊濕地環境、改善城市水環境與生態環境。
一、城市水環境的基本特點
1、城市用水的特點
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是城市用水的主要類型,由于城市人員密集、工業化生產程度高,所以,城市用水需要較高的質量、較大的供水量、穩定的供給,這對城市采水、供水和用水來說有著不同于農村的特點。
2、城市用水的依賴性強
城市由于用水量大、供水要求高,所以,單純依靠城市區域的供給和開采往往難于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因此,大眾城市往往需要從城區周邊或外地調水來滿足城市的用水需要,“引灤入津”、“南水北調”就是這樣的舉措。
3、城市水環境脆弱
在我國北方,城市生活和生產用水大都在簡單處理或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環境之中,在日積月累的大量污染的影響下,城市水環境受到了嚴重破壞,并且這一現象有蔓延和惡化的趨勢,造成水環境的脆弱和生態的破壞,影響城市深入地發展。
4、城市地下水環境惡化
城市地下水環境惡化來源有兩個,一是,城市生產和生活中大量污染源滲入地下,造成對地下水資源和水環境的破壞;二是,城市地表硬化導致城市地面下滲量的減少,在大量開采地下水的同時,沒有必要的補充,出現水環境的惡化。
二、二河道綜合整治對策
1、制定科學規劃
按河道水環境的內涵和范圍要求,高標準編制河道水環境建設規劃,使規劃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合理性。從微觀來說,對每一條河道具體方案的規劃設計要全面、細化,盡量做到一步到位。如截污工程,可以先建污水收集系統,再建污水處理系統。同時,在正確把握水環境總體功能及區域功能定位的前提下,進一步對各區域的不同河段作出具體功能定位。要充分考慮維護河道水環境的多樣性,使河道水環境豐富多彩。如自然景觀類河道,盡力保持河流的原始、自然特征和狀態,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心理要求等。
2、完善長效管理機制
一是以相關河道管理條例、城市排水規劃及管理辦法等為依據,不斷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對違法違章、制止無效或造成后果的,要堅決果斷處置,做到依法行政,規范管理。二是明確屬地管理,提高鞏固創建成果。一方面可以明確責任的落實和檢查;另一方面,河道的養護管理權可以相對集中,能夠統一標準、統一時間落實到位,鞏固河道養護管理各項成果。三是積極開展保護河道水環境的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公民思想認識和素質,增強保護河道水環境的自覺性,關注和重視河道水環境,促使人們改變不文明的習慣和行為。
3、注重生態理念
以往的河道設計,較少地考慮河道的生態或環境功能,很少去考慮河道與周邊歷史環境、社會環境、生態環境以及人文環境的統一,所以往往治理后的河道與周邊的環境不相協調,有一種“孤立”的感覺。建設生態型河堤可以有效改善原有河道治理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生態河堤作為一種新概念河堤,以“保護、創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然景觀”為前提,在考慮具有一定強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時,充分考慮生態效果。一方面,利用生態河堤生長的水生植物和由此而生存的水生生物凈化水質;另一方面,通過河道、河底及坡面表層泥面生長的大量微生物、藻類、水生動植物形成的自然生物膜凈化水體,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凈能力,達到改善水環境的效果。生態河堤除護堤抗洪基本功能之外,在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增強水體自凈作用、調節水量、滯洪補枯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城市河流水防治和改善技術的應用
1、底泥疏浚和河床微生態系統修復
在河流洪水、蓄洪功能上,底泥疏浚主要體現在河流利用水面變化增加行洪、蓄洪能力。作為沉積物沉積,有的湖泊水的深度可以被調整,從而減少其調節和存儲功能。增加城市河湖疏浚河道水容量后,以確保順利排出這些河流洪水,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也避免了洪澇災害。底泥疏浚是水環境綜合整治的一項重要措施,滇池、巢湖、太湖等水環境綜合整治已被廣泛使用。可見,合理的疏浚清除污染物,對于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調水引流水質改善技術
貫穿城市的內河河網水系,因為控制結構的限制,使得河流水不能夠連接到外部的水體,造成水處于靜止的狀態,當天氣炎熱的時候,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濃度就會降低,容易導致水質變壞。通過改進水域水動力條件,提高水體污染物的稀釋能力,增強局部水體的自凈能力,許多城市在水資源利用和部署中,通過跨流域調水工程,解決空間分布不均的問題。
3、植物修復技術
對于河道河流自然恢復應采取生態化措施,主要是通過恢復河岸植被、恢復天然濕地,在河岸種植蘆葦、浮萍、睡蓮、水生植物和其他濕地植物,以提高水體的凈化能力。種植水生植物的城市河流水,一方面能夠通過植物的根系的吸收,從而降低和遏制富營養化趨勢;另一方面通過種植水生植物,可以也起到美化水體環境,提高城市的景觀的效果。
4、生物凈化技術
生物凈化技術是充分利用天然水體自凈的功能,采用人工措施,創造更有利的環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并培養出大量的微生物從而增強水體凈化能力,以提高納污水體氧化降解有機物能力的一種凈化方法。目前國內外最常用的生物凈化技術是曝氣技術、生物膜技術與投菌技術。生物凈化技術,其成本低,對環境的影響小,能夠有效降解污染物,是水體污染處理的最佳選擇之一。生物凈化技術及產品的開發,特別是分解菌株的培養也將被篩選到河流水污染控制技術之中,是未來城市水污染防治和治理的發展趨勢。將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種添加到河邊,能夠將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分解為無毒無害的物質,從而加速有毒物質的分解、轉化,不僅可以提高河流的凈化能力,而且也實現了河流的生態修復。生物產品的運用將成為人工增氧、底泥疏浚等現有防治技術的有益補充。
結束語
總之,改善城市河道水質,必須在滿足排澇要求、保證行洪安全的前提下,著力完善城市河道的生態和景觀功能,還其優美、宜人、充滿生機的自然風貌,是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優化城市生態平衡的必由之路。各級各部門應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不斷創新思維、強化措施、嚴格保護,認真做好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城市河道管理工作,努力實現人與水和諧相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
參考文獻
[1] 水利部.水資源水量監測技術導則[S].SL365-2007
[2]天津市水文事業發展規劃[R]. 天津市水文水資源勘測管理中心,2012
[3]陳邵鵬,顧海東.立足流域淺談城市水環境規劃建設[J].中國科技信息.2012(03)
[4]王麗芳.城市河流水污染防治技術綜合應用[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