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杰
摘要:蘭新線柳樹泉-雅子泉間部分地段路塹常年出現滲水現象,線路幾何尺寸變化較大,且嚴重影響路基的穩定性,對行車安全構成了威脅。本文通過對此段路基滲水現象的分析,并采取工程措施進行了整治,為今后整治路基滲水病害提供了有效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路塹地段;路基滲水;整治
中圖分類號: U213.1 文獻標識碼: A
一、概況
哈密工務段管內蘭新線上行K1402+600-K1402+900間路塹地段路基面常年潮濕(如圖1.),線路幾何尺寸變化較大,在春融期間尤為明顯,且該地段處于干旱少雨地區。2012年9月,我段在上行K1402+600-K1402+900間路塹下方設置有管滲溝與既有地下排水溝連通,采取導排地下水的方式進一步提高路基承載力。
圖1 路基面滲水
二、病害情況分析
該處路基基底地質為軟質巖,經過現場挖取深3.5m(路基面以下)的探坑進行研究發現該處地下水源豐富。由于地下水的存在,增加了路基土體的含水量,降低了路基土體的抗剪強度,在列車荷載作用下,產生路基下沉或變形等病害。通過分析可以得出地下水是引起該處路基面潮濕的主要根源。因此,有效的排導地下水,疏干路基基底,是徹底整治病害的關鍵所在。
三、整治方案
地下水滲出,不僅給線路的維修養護帶來了一定難度,而且對行車安全構成很大威脅。由于地下水水位影響,修筑現澆混凝土滲溝造價大,為了徹底解決地下水對路基承載力的危害,經分析研究決定采取設置PPR滲水管的工程措施進行處理。
1、滲水管結構形式
該處滲水管采用兩根D200mmPPR管子并排設置,PPR管子腰部以下鉆有滲水孔,孔徑18mm,間距200mm,交錯布置。滲水管構造圖如圖2.所示。
圖2. 滲水管構造圖
2、施工工序
施工流程如下:
路塹邊坡開挖測量放線溝槽開挖鋪設滲水管 修筑檢查井
回填滲水料
(1)測量放線:按照圖紙要求,測量組將地下滲溝的邊線、控制點測設出來便于利用,水準點設置好后需要進行保護,設置明顯標志以免被破壞,每段地下滲溝位置都設置水準點。
(2)開挖:放線及水準控制點設置好后,開始進行地下滲溝的土方開挖,土方機械開挖至接近標高時采用人工清槽的開挖方式挖至設計標高,并進行坑壁修整。
(3)鋪設滲水管:溝槽鋪設防水土工材料后,設置滲水管,有孔管身向下布置。(如圖3所示)
圖3.鋪設滲水管
3、施工工藝及要點
(1)利用挖掘機將K1402+600-K1402+906上行側路塹邊坡進行開挖,挖至與路肩齊平,開挖坡度1:0.75,坡腳到上行線路中心的距離為12.0m。
(2)路塹邊坡開挖完成后,在距離上行線路中心9.0m處將地下滲溝溝槽的邊線、控制線放出來,使用機械與人工配合開挖,開挖至設計標高,一定要保證縱坡不小于2‰。
(3)滲溝溝槽開挖后,底部先鋪設一層20cm后的墊層,在墊層上鋪設滲水管。鋪設時滲水管管道接口應嚴密。
(4)滲溝縱坡必須要保證不小于2‰,滲溝在K1402+906處與既有地下混凝土排水溝順接。
(5)為了防止滲水管堵塞,滲水管周圍需設置反濾層。滲水管固定后,溝槽內管道周圍及管道上部1m范圍內填筑粒徑20-40mm碎石,上部用滲水戈壁料回填。回填的碎石在填筑前必須保證表面潔凈,沒有雜物。
(6)為了防止水反向滲入水中,滲水管設置于不透水層上。
(7)為了便于檢查與疏通滲水管,在鋪設滲水管時,滲溝縱向每50m考慮設檢查井一個,共6口井。井圈、井蓋用C20混凝土預制。檢查井內徑1m,外徑1.3m,每節井高0.5m,壁厚150mm,井圈須高出地面30cm,井蓋厚8cm,為兩個半圓形,井蓋上各設把手2個。
圖4滲水管設置地段橫斷面圖
結束語
由于考慮到開挖后地下水水位影響,修筑現澆混凝土滲溝造價大,故考慮到用PPR滲水管進行處理。利用PPR滲水管處理既有線路塹地段地下水對路基的危害,使地下水排到了路基以外,路基保持了干燥。由于有了良好的排水系統,路基承載力大幅提高,線路幾何尺寸得到了保證,動態檢測良好,減少了工區日常養護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類似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