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一 盆景的起源及其發展
盆景是以植物和山石為基本素材,在盆內表現自然景觀的藝術品。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我國的浙江余姚地區就有了草本盆栽形式(有出土陶器圖案為證),這被認為是盆景的最原始形式。據歷史記載漢代出現的木本盆栽被認為是盆景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成熟的樹木盆景的出現不晚于唐代,宋代出現了山水盆景。至明清兩代,盆景制作技藝不斷發展,并在盆景理論上進行了總結與升華,出現了專門論述盆景的專著,使盆景逐步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1949年后,廣州、上海、蘇州、揚州、成都、南京、杭州、溫州、濟南、沈陽等園林部門先后建立盆景園(場)培育、創作、展覽盆景。
二 發展現狀與市場分析
2.1 盆景產業化現狀
改革開放的二十幾年中,特別是近十兒年來,我國的花卉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逐步崛起,并成為一個朝陽產業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盆景作為花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一些具有悠久盆景制作歷史和傳統的地區,盆景在花卉產業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以至于發展為一個獨立的盆景產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如江蘇省如皋市是我國傳統的花木盆景之鄉,歷代以來,花木盆景素為文人墨客所喜愛,改革開放以后,花木盆景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并逐步發展成為致富農民的一個新興產業。目前如皋市全市花木生產面積已發展到1133.33hm2,栽培品種近1000個,形成了年產6000萬株綠化苗木、300萬盆盆景的能力,其龍頭企業“如皋綠園”現有三家合資企業,有園林式盆景展區0.85hm,,盆景生產加工場3.3hm2,盆景年生產能力達25萬盆,其產品和勞務遍銷全國各地,遠銷荷蘭、意大利、美國、法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年產值1400多萬元,創匯20萬美元。與“如皋綠園”有直接聯系的花農有6000多戶,10000多人,花木盆景基地超過6O0hm2,每年花木盆景銷售收入約3000萬元,戶均5000元,其中,畝收入超10萬元的有60多戶,超5萬元的有200多戶。
2.2 市場分析
1)存在的問題
傳統手工生產方式不能滿足國際市場需求,品牌意識不強、經營管理不夠規范、品種結構不盡合理、盆景造型陳舊、創新與包裝意識不強,宏觀調控不力致使整體布局不合理、花卉市場建設滯后導致產品銷售渠道不暢、科研及生產性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從業人員技術水平較低、產品以效益較低的中低檔品種為主而難以形成產業優勢、社會人文環境滯后、科技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著總量和結構的失衡以及設施栽培研究欠缺。
2)解決方法
盆景類型標準化、盆景生產批量化、盆景管理科學化、包裝運輸現代化。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動力,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強化基地建設,提高產品質量,健全管理、技術和流通服務體系,走集約化、科學化、產業化經營的高效產業發展之路。積極開辟市場,搞好服務,正確處理好企業與產業的關系。
三 結論
從這些論述中,我們看到傳統盆景的產業現狀是南方盆景產業發展快,種植面積、年產量、產值都在呈逐年遞漲趨勢。而北方則呈現萎縮趨勢,公司資金少、規模小。現在國際市場潛力巨大,我國的盆景目前在國際市場上仍具有明顯優勢,除日本外,其余國家尚不能與我國競爭。因此,盆景的出口前景非常廣闊,尤其在我國加入WTO后,盆景作為我國農業的優勢產品正面臨著極為難得的發展機遇。從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問題,比如品牌模式、經營模式、生產模式都有待改進,盆景風格缺乏創新和與時俱進,銷售和售后服務落后,宣傳和包裝力度不夠等問題。以后的發展戰略是生產基地規模化、分過細化形成產業鏈條、自主研發創新結合市場的需要和人們新的審美觀、擴寬銷售渠道。豐富銷售方式加強服務,使傳統盆景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加強對傳統盆景的宣傳,讓更多地區和層次的認識和接受傳統盆景。
參考文獻:
[1] 陳友文,仲躋凱.沖出國門的如皋花木盆景.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1997(6):6一7
[2] 廣州市園林局等.中國盆景藝術研究.北京:城鄉建設雜志社,1981
[3] 葛浮橋.嶺南盆景產業化開發的意義與對策.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23(4):296一299
[4] 胡樂國.溫州盆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
[5] 李偉釗.廣東盆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6] 川劉晨.對發展廣西花卉產業的思考.花木盆景,1997(5):4
[7] 彭春生,李淑萍.盆景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8] 王克全.安徽盆景的發展與創新.花卉,2000(3):23
[9] 韋金笙.論盆景經營與商品化生產.中國園林,1994(1):9一n
[10] 魏緒珊,羅震宇.與時俱進,求新求變—中國盆景創新之我見.中國花卉盆景,2002(24):ll
[11] 葉興綠 邢升清 略談中國盆景的繼承與創新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版), 2007( 10)14-15
[12] 彭建 當今中國盆景發展的誤區 中國花卉盆景,2006 ,2: 56
[13] 劉艷 中國盆景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問題 中國花卉盆景,2006,10:52
[14] 葉興綠 邢升清 略談中國盆景的繼承與創新 盆景賞石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