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鳴
摘要:潮汐期間深基坑施工,要結合工程特點,制定專項施工方案,對深基坑進行有效的支護、監測等工作,及時開挖,及時施工,保證施工的安全。
關鍵詞:潮汐深基坑支護監測安全
中圖分類號:TU94+2文獻標識碼: A
一、工程概況:
上海崇明燃機電廠工程位于崇明島南側中部偏西的長江口岸邊,西距崇明縣城(城橋鎮)約6km,地屬上海市崇明縣城橋鎮推蝦港村。廠址東靠東平河與推蝦港,北面約1.7km處為崇明縣主干道團城公路,約3.5km處為陳海公路,廠址西側為華潤大東船務公司,南臨長江大堤。
電廠分期建設,本期建設二套400MW的F級高效單軸聯合循環發電機組,其中1#燃機汽機機島混凝土于2012年7月6日澆筑完成;2#燃機汽機機島混凝土于2012年7月7日澆筑完成。
本工程±0.000相當于吳淞高程4.800m。地下構筑物最深點位于主廠房機島東南角的凝泵坑,1#、2#燃機各有一座。坑底設計標高-7.3,開挖深度6.2米。其中1#凝泵坑于2012年8月2日開挖。2#凝泵坑于2012年9月7日開挖。凝泵坑基坑下為23根PHC600B110鋼筋混凝土管樁,樁長為58~60米,樁尖位于持力層內。凝泵坑底板為C30P6鋼筋混凝土大底板結構,厚度1100mm,與樁端通過錨固鋼筋形成整體,將地上荷載傳于管樁。
本工程深基坑作業區域水文、地質條件:
2.1本工程場地地基土構成與特征:
② 灰黃色粉質粘土:很濕,軟塑,夾粘質粉土,層頂30cm為耕土,平均層厚1.19m,場地均有分布。
②3 灰色砂質粉土:飽和,松散~稍密,含云母,夾少量薄層粘性土,層頂標高平均為-2.83m,平均層厚6.27m,屬中等壓縮性土,場地均有分布。該地層中部分布②3夾灰黃色淤泥質粉質粘土,下部夾多量粘性土。
②3夾灰黃色淤泥質粉質粘土:飽和,流塑,夾砂質粉土,場地均有分布。
④ 灰色淤泥質粘土:飽和,流塑~軟塑,夾少量貝殼碎屑,層頂標高平均為-12.71m,平均層厚10.45m。屬高壓縮性土,是場地主要的軟弱土層,場地均有分布。
2.2 水文情況
本工程場地淺層地下水為孔隙潛水,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補給,與長江水位有一定水力聯系,勘探期地下水位埋深一般為0.15~1.20m,如遇雨季或暴雨,地下水位可能會上升到地面。根據水文資料,長江口是中等強度的潮汐河口,口外為正規半日潮,口內潮波變形,為非正規半日淺海潮,潮波變形程度越向上游越大,導致潮位、潮差和潮時沿程發生變化。一日內兩漲兩落,一漲一落平均歷時約12小時25分,日潮不等現象明顯。最高潮位一般出現在8-9月,往往是天文大潮、臺風兩者組合作用的結果,長江口沿程各站潮位特征值見表2.3-1。
表2.3-1長江口沿程各站潮位特征值表
本工程廠址前沿長江潮位如下:
1#凝泵坑開挖時間為2012年8月中旬,正值主汛期,特別需要說明的是8月7日強臺風“海葵”登陸,給該地區造成大風暴雨天氣,場地積水嚴重;同時,長江處于高潮位,水位標高3.8米,高于場地標高0.3米;地下水活躍,對基坑開挖及邊坡支護存在不利影響。
深基坑開挖施工方案:
1#凝泵坑基礎尺寸為東西長19.95米,南北寬9.42米、11.55米。基坑從西到東共分中、低、高三級,坑底標高分別為-5.7、-7.3、-4.3。其中間基坑最深處標高-7.3米,開挖深度6.2米。為確保開挖施工安全,采取由淺入深的次序即先開挖最上級基坑,然后開挖中級基坑,最后遞次開挖深基坑的施工順序。開挖期間正值長江水位處于高潮位,地質勘查報告顯示,長江水位標高為吳淞高程3.8米,施工場地地面高程實測值為吳淞高程3.5米,地表土層為灰黃色粉質粘土:很濕,軟塑,土體的滲透系數很大.所以,在基坑開挖時存在水位梯度差,加上凝泵坑位于淤泥質粉土層,有可能出現管涌流砂。所以施工難點在于基坑降水及支護。在確保基坑邊坡穩定的同時,及時對已開挖基坑澆筑混凝土墊層封底,也是防止管涌的有效措施。
3.1. 井點降水
地表②3 灰色砂質粉土層及以下土層成飽和狀體,經開挖攪動后坑內出現大量積水并出現流砂現象,故采用4m長輕型井點降水將坑內水位降低。因基坑內地下水位受長江大潮汐影響且②3 灰色砂質粉土層滲透系數大,故#2主廠房凝泵坑基坑施工應避開長江大潮汐期。
基坑開挖深度超過6米,采取二級輕型井點降水。 一級井點降水采用4m長φ40PVC管,沿-7.3m層及-8.0m層基坑四周間隔1m打設,待井點降水出水清澈暢通后,再用4寸潛水泵將基坑內積水抽出排至附近雨下水道。在凝泵坑東側-4.3m層上采用6m長φ40PVC管打設二級井點降水。
-7.3m~-8.0m基坑開挖后先對基坑底部流砂進行清理并持續觀察流砂流出情況,若12h后流砂現象持續出現,需立即在基坑外增設井點降水措施以保障基坑底部施工順利進行。
井點管在基坑內擋墻及墊層全部完成后割除露出部分,剩余部分用混凝土填塞密實。
3.2. 基坑開挖
采用220挖掘機先將集水井基坑開挖至-5.7m 層,開挖前-4.3m層支護樁壓施工完成且挖掘機下需鋪設兩塊路基箱,開挖工程中必須排專人指揮,禁止挖機碰撞水泥攪拌樁(支護樁西側留200mm后土層采用人工開挖)。第二階段開挖采用長臂挖掘機對基坑-7.3m層~-8.0m層開挖,待基坑開挖完成后立即放置鋼板沉箱并進行-8.0m層的混凝土墊層施工。-8.0m基坑旁邊開設一個集水坑,采用泥漿泵不間斷排水以保障基坑底部施工順利進行。
3.3.截樁施工
由于基坑內部分PHC樁超高,影響施工。故在基坑開挖-5.7m層后需進行第一次截樁施工,將超高的PHC樁截至-5.6m。當-7.3m~-8.0m基坑開挖完成后應立即對基坑內的PHC樁進行第二次截樁處理,避免影響后續施工。
3.4沉箱施工
為防止流砂對凝泵坑內最深的-8.0層基坑施工影響,采用放置鋼板沉箱的施工方法。先采用10mm厚鋼板制作基礎同等尺寸大小的沉箱,待基坑底部淤泥及流砂清理完畢后將沉箱放至基礎所在位置,并對沉箱進行加固。沉箱放置完成后應立即澆筑混凝土墊層。
深基坑邊坡支護措施
4.1 水泥攪拌樁形成重力式擋土墻:
凝泵坑深基坑開挖前,首先對該區域進行壓密注漿處理地基土。水泥攪拌樁最初是以垂直承載、以復合地基加固工程中。嗣后,由于水泥土本身十分致密,具有良好的抗滲性能,其滲透系數可達107cm/s,數量級,即抗滲標號可達B6級;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抗彎強度,可以承受一定的水平力。因此,近年來在軟土地區被廣泛用作開挖深度小于等于6米的基坑擋土、止水的圍護措施。本工程采用格柵狀的水泥擋墻形式,水泥土樁的截面積為m2,由水泥土樁體組成的臨坑側和臨土側縱向墻肢的凈距離為1~1.2,基坑壓密注漿施工區域,注漿孔間隔為1~1.2m,總共98個壓密注漿孔,注漿至-9m深度(凝泵坑外注漿深度為6.8米,坑內注漿深度為4.8米,每米水泥用量50kg。泵坑外注漿泥用量50kg。
4.2壓密注漿工藝流程
1)施工順序
注漿施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先施工凝泵坑南側部分區域,第二階段施工凝泵坑東側區域,第三階段施工凝泵坑內-4.2m層(具體區域見附圖)。凝泵坑內預埋鋼管作為注漿孔,并在鋼管上焊接止水片(具體樣式見附圖)。
注漿施工工藝流程圖:
3.2施工方法
1)注漿孔距1.20m,線距1.00m,排列方式“梅花”展布,孔位允許偏差5cm。(詳見樁位布置圖),壓密注漿機采用SYB50-45Ⅱ型液壓注漿泵,采用用振動錘對直徑一寸的注漿鋼管壓入土層,當噴頭到達注漿底標高時開始注漿。
2)注漿順序:一般為先外排,再內排;為防止相鄰兩孔竄漿,采用隔孔注漿。
3)注漿方法:先進行上部封漿,即在地面以下1m范圍內低壓注漿,控制注漿壓力為0.1~0.2Mpa,形成頂部封閉漿液;再將鉆頭鉆到樁底標高處,自下而上進行分層注漿,漿體的水灰比為0.6,壓漿壓力控制在0.3~0.6MPa。一次壓漿水泥用量為25kg,每注漿一次,注漿管提升50~60cm,每米42.5級水泥用量為50kg,連續施工至樁頂標高為止。
4)注漿前對注漿孔按順序進行編號施工時要逐孔記錄,完工后檢查對照,防止漏注。
5)注漿注意事項:當注漿孔邊有水泥漿冒出應用水泥袋堵住,冒漿(竄漿)嚴重時應停注,待水泥漿穩定后再注至設計水泥用量。
五、擋土墻施工
5.1 擋土墻施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7.3m~-5.7m;第二階段——-5.7m~-4.3m。
由于坑內土質成流塑狀,需用草包將-8.0m層基坑四周做擋土壩,再在擋土壩內砌筑磚墻(M10水泥砂漿+混凝土標準磚砌筑),磚墻外壁采用M5水泥砂漿抹面。
第一階段磚砌擋墻砌筑至-5.7m施工完后,對磚砌擋墻外采用石屑進行回填處理,回填至-5.7m并澆筑混凝土墊層;第二階段在-5.7m壓頂上砌筑磚墻至-4.3m,擋墻后采用石屑填塞空隙,最后整體澆筑-4.3m層混凝土墊層。
5.2、對樁間土掛鋼絲網粉刷水泥砂漿保護
為防止水泥攪拌樁樁間土體擾動坍塌,在基坑開挖后,及時掛鋼絲網(直徑1MM)粉刷1:2水泥砂漿護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