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 張榮娟 董璐 王秋巖 白海濤
摘要:甘肅黃土塬地區地勢起伏較大,內部集輸系統建設、管理難度大。通過對該區油田集輸系統分析對比,提出以下建議:充分利用地勢高差合理布站,采用一級/二級/三級靈活的布站方式,降低井口回壓,簡化集油工藝。盡量采用井站合建、設備撬裝、站場標準化模塊化設計等方式,縮短建設周期、方便生產管理、降低工程投資;單井計量采用遠程在線計量、數據遠傳技術,實現井場無人值守。油氣集輸采用單管串接密閉混輸工藝,減少管線長度,降低能耗。
關鍵詞:黃土塬地區;油田;集輸;工藝;混輸
中圖分類號: TE862 文獻標識碼: A
某油田油區屬于黃土塬地貌,溝、梁、塬、峁縱橫交錯,地形復雜,地表起伏落差大,最大高差約300m;該區域人煙相對稀少,自然條件惡劣。該油區所產原油物性較好,屬于低含硫、輕質的常規原油。黃土塬地區自然條件及地勢對油區集輸系統設計、建設影響較大。布站方式、站址選擇、計量工藝、集輸工藝及管線走向受地形條件限制,因此黃土塬地區油田油氣集輸設計時需充分考慮該區域自然條件,做出比選[1]。
1、油氣集輸系統設計技術選擇
1.1站址選擇及布站方式
(1)站址選擇:井場采用叢式井組的布局方式(每座井場2~3口油井),各井區根據油水井數量,結合油區地形地貌情況,井場盡量沿連續梁峁布置,避免將井場布置在山梁的最端部和孤立處。增壓站/轉油站盡量與井組合建,布置在井組的集輸半徑中心、地勢平坦,交通方便的地方,同時考慮充分利用地勢高差,將增壓站/轉油站盡量布置在地勢較低處,擴大集油半徑,減少轉油站數量,降低投資。聯合站盡量布置在靠近交通主干道、地勢平坦、油區中心、交通方便的區域;
(2)布站方式:根據油區井位分布,結合集輸工藝、開發特點、油品物性、地形地貌等因素,兼顧近期與遠期滾動開發,合理布站并充分考慮利用地勢高差,降低井口回壓,簡化集油工藝,降低投資。集輸系統采用以聯合站為中心,轉油脫水站為骨架,增壓站為補充的格局,以適應油田自然地形特點和滿足滾動開發需要。采用“井組-聯合站”一級布站“井組-轉油脫水站-聯合站”二級布站和“井組-增壓站-轉油脫水站-聯合站”三級布站相結合的靈活布站方式。距離聯合站較近的油井直接進聯合站處理;邊遠井、低溫井或地勢較低井采用二級、三級布站方式;
1.2油井計量及集輸工藝
(1)油井計量方式:油田單井計量目前常用的方式有分離器計量工藝、多相流量計量、撬裝自動選井計量裝置以及功圖法在線量油等方式,結合油區地處黃土塬地貌,地形梁峁起伏交錯、溝壑縱橫,管理難度大等特點,本文重點對目前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兩種單井計量方式:功圖法在線量油和撬裝自動選井計量技術進行對比。
①功圖法在線量油技術:該技術是采油工程技術、測試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綜合系統,具有油井自動監測和控制、實時數據采集、油井液量計量、油井工況診斷優化等功能,計量誤差一般5-10%。功圖法遠程在線計量技術將單井計量移至井口,改變傳統的單井計量模式,簡化井場集輸流程,取消計量站,減少占地面積,節省能耗,同時提高集輸系統的自動化與信息化管理水平,實現井場無人值守,便于人員的組織與管理。油井遠程監測計量系統原理如圖1.2-1所示。油井在線遠傳計量系統主要包括油井功圖數據測試模塊、油井數據采集終端(RTU采集器)、油井數據處理系統、應用終端等部分。每口井安裝1套功圖測試模塊、RTU數據采集器,數據傳輸可通過數傳電臺或CDMA、GPRS網絡或無限網橋和有線光纜傳輸等方式,推薦采用無限網橋傳輸方式。井組安裝監視探頭,在增壓站進行監視。移動物體進入井場自動報警,可進行語音警告,采油隊維保中心處置,實現無人值守。
圖1.2-1 油井遠程監測計量系統原理圖
②撬裝自動選井計量裝置計量技術:采出液自動選井計量裝置經過濾器進入油氣分離器,進入雙管液氣分離,再進行氣相分離,分離出的氣體經集氣管,進入氣體流量計,計量單井日產氣量,液體經集液管進入質量流量計,計量出單井日產液量、日產油量及含水,最后氣液經分管匯合進入油氣外輸管道。自動選井計量工藝流程見圖1.2-2所示。每個井場安裝自動選井計量裝置一套。由于冬季該地區環境溫度低,為方便單井計量,自動選井計量裝置要求室內溫度不低于10℃。
圖1.2-2 自動選井計量工藝流程圖
采用示功圖法計量技術自動化管理水平高,無須人工切換流程,井況在線連續監控,能夠反映油井的運行工況和趨勢,適應性強。撬裝自動選井計量技術不適合分布零散井和出油管線采用串接、插輸的采油井且對環境溫度有要求;根據對比并結合目前功圖法計量技術在多個油田實際應用情況,單井計量推薦采用功圖法計量工藝,與撬裝自動選井計量裝置相比,單井節省投資近3萬元。
(2)集輸工藝:在對相似油田集輸工藝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油田現狀和國內集輸工藝的發展情況,集輸工藝通常采用井組加熱/不加熱單管密閉混輸流程。利用多相流軟件對油區液量進行了油氣混輸計算,模擬計算結果表明,油藏開采初期產量較大條件下,叢式井組(3口油井)不加熱集輸半徑約為4.5~5.1km;中期不加熱集輸半徑約為3~3.4km,;到后期液量減小后,不加熱集輸半徑僅為0.43~0.5km。根據單井計量推薦的示功圖計量工藝和集輸半徑計算分析結果,站外集輸工藝推薦采用單管密閉串接工藝,即井組/增壓站采用單管密閉混輸、串接工藝,所有井組初、中期采用不加熱集輸,后期產液量遞減至一定量,不能滿足熱力條件的遠端井組/增壓站采用天然氣加熱、單管密閉混輸,定期清蠟。該工藝與計量站放射狀集輸管網布置方式相比,減少集輸管道長度,降低投資約20%[2]。
1.3集輸管線材質及走向選擇
(1)管線材質選擇:目前集輸管道使用較多的管材主要有鋼管、玻璃鋼管、鋼骨架聚乙烯塑料復合管及柔性復合管。鋼管(含保溫)投資最小,應用最為成熟和廣泛;玻璃鋼管道(含保溫)投資最高,管道沿線環境地勢起伏大、濕陷性黃土,若使用玻璃鋼管線強度較低,易脆化、老化,抗沖擊能力差,管線易破損,施工與防護要求較高,并且集輸支干線分枝較多,管線開口較多,現場施工與維修難度大,質量難以保證;目前連續增強塑料復合管DN50~DN80小管徑管線應用的比較成熟;鋼骨架塑料復合管投資適中,具有一定的柔性、連接可靠,抗土壤沉降能力強,但管徑增大,承壓變小,應用范圍受限。因此,考慮站場(叢式井場、增壓站、轉油站和聯合站)管道開口多,盡量統一管材,集輸管道推薦采用鋼管。
(2)線路走向:油區屬于黃土塬地貌,溝、梁、塬、峁縱橫交錯,地表起伏高差大(100~300m),當地環境比較脆弱,為避免集輸管道施工過程及生產運行中破壞環境,造成水土流失,對山區管道(集輸管道、注水管道等)考慮沿線加固、防護與水土保護。區塊集輸干線穿越某河流,根據現場踏勘及結合本地地質情況,針對河流及支流季節性河流,穿越位置選擇在河道穩定不易變遷、河床平坦、兩岸岸坡較緩、地質條件較好的河段,采用施工工程量小、施工容易、工期短、投資少、便于維護管理等優點的圍堰導流、大開挖穿越方式。
1.4標準化、模塊化設計
叢式井場及增壓站按照加熱、不加熱分別進行標準化設計。各轉油站及聯合站根據來液量、來液溫度等不同,采用統一的標準化設計有一定難度,考慮根據功能進行分區,形成相應的模塊。轉油站分為進站閥組模塊、加熱模塊、脫水模塊、原油增壓模塊、天然氣增壓模塊等五個模塊。聯合站分為進站閥組模塊、加熱模塊、脫水模塊、罐區模塊、原油穩定模塊、裝卸車模塊等七個模塊。采用標準化設計站場是的工藝簡單、安全可靠,便于采購及施工安裝,縮短施工周期,同時提高站場的撬裝化、模塊化程度。
2、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黃土塬地區油田集輸技術進行對比,對黃土塬地區后續集輸的采用提出以下建議:①充分利用地勢高差合理布站,采用采用一級/二級/三級靈活的布站方式,降低井口回壓,簡化集油工藝。②盡量采用井站合建、設備簡短撬裝、站場標準化模塊化設計等方式,縮短建設周期、方便生產管理、降低工程投資;③單井計量采用遠程在線計量、數據遠傳技術,實現井場無人值守。④油氣集輸采用單管串接密閉混輸工藝,縮短管線長度、降低投資、減少能耗。
參考文獻
[1] 田景隆. 西峰油田油氣混輸技術應用情況及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1,24:57-58.
[2] 江奇俤,金光彬. 集輸系統優化調整方案[J].油氣田地面工程,2010,29(11):39-40.
[3] 郭剛,夏政,張小龍,王榮敏. 長慶油田油氣混輸工藝研究與應用[J]. 石油工程建設,2013,39(3):59-62.
作者簡介:黃慧(1986-),女,河南商丘人,助理工程師,2009年畢業于重慶科技學院,現從事油氣集輸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