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楚縣灌區是一個純灌溉農業區,多年來由于渠道防滲率低,灌溉方式單一,田間管理水平低等原因,造成灌區本來就缺乏的水資源更為緊張,農作物因得不到適時、適量的灌溉,農業單產、總產受到制約。本文主要介紹巴楚縣節水灌溉工程發展規劃。
【關鍵詞】巴楚縣;節水灌溉;發展規劃
中圖分類號: S274文獻標識碼: A
1概述
巴楚縣位于新疆西南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邊緣,東與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接壤,東南越沙漠與和田地區墨玉縣,皮山縣相望,南與麥蓋提縣為鄰,西南與莎車縣、岳普湖縣相接,正西與伽師縣相接,西北與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阿圖什市毗鄰,北至天山支脈柯坪山系與阿克蘇地區柯坪縣為界。巴楚縣東西最長218km,南北最寬134km,地理坐標為東經77°22′30″~79°56′15″,北緯38°47′30″~40°17′30″。縣城位于314國道以南21km處,東距阿克蘇260km,西距喀什276km,總面積2.17萬km2,是南疆的重鎮之一。全縣綠洲集中在葉爾羌河和喀什噶爾河沿岸的沖積扇平原上,由西南到東北呈狹長地形。
巴楚縣灌區是一個純灌溉農業區,多年來由于渠道防滲率低,灌溉方式單一,田間管理水平低等原因,造成灌區本來就缺乏的水資源更為緊張,農作物因得不到適時、適量的灌溉,農業單產、總產受到制約。要解決灌區農業缺水問題以及向下游下放生態水,必須進行節水,走節水型農業的道路。
巴楚縣節水灌溉發展規劃主要包括:渠系防滲工程規劃、田間節水灌溉規劃、高效節水灌溉規劃。
根據巴楚縣行政區劃、水系狀況、自然地理、氣候條件、經濟發展狀況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將巴楚縣分為三個區:Ⅰ區:躍進干旱極缺水井渠灌渠道防滲區;Ⅱ區:色力布亞干旱極缺水井渠灌渠道防滲區;Ⅲ區:紅海干旱極缺水庫灌渠道防滲區。
2規劃原則
(1)以灌區現狀為基礎,以節水為中心,在滿足下游塔里木河及灌區內部生態用水的基礎上,發展灌區社會經濟。
(2)工程規模、布置要滿足灌區灌溉發展需要。
(3)條田規劃必須為土地改良措施創造基本條件,要有利于田間灌溉渠網的布置,有利于機械作業和排水的要求,既要符合農業技術措施的要求,又要符合灌溉技術的要求。
(4)條田內部土地平整應遵循提高耕作質量、改良土壤、保證灌溉均勻度和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原則。
(5)農業防護林規劃必須綜合考慮防風、防沙、生物排水、改良土壤、改善農田小區氣候。遵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農、林、牧相統一的原則。
(6)堅持統籌兼顧,注重經濟效益,做到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與水土保持、環境保護、防洪抗旱、防風治沙、改良鹽堿地、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相結合相促進,獲取最大綜合效益。
(7)以充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資源為中心,節流挖潛,在最大限度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的前提下,本著節約和高效的原則進行規劃,盡可能利用已有水利工程,做好灌區的節水灌溉發展規劃。
3常規節水規劃
(1)干渠防滲規劃
規劃改建巴楚縣干渠4條:蘇庫恰克水庫巴楚放水渠、聯合干渠、瓊庫恰克干渠、毛拉干渠。
干渠防滲建設完成后,可將葉爾羌河初洪期水量經過喀群樞紐、西岸輸水總干渠、蘇庫恰克水庫引水渠、蘇庫西庫外渠進入蘇庫巴楚放水渠,通過上游的躍進聯合渠、電站渠引至民生渠首,再經民生渠和巴楚總干渠引至紅海子水庫,最后通過勝利干渠和恰瓦克干渠將水量調至巴楚縣的最下游灌區。
這系統的建成,巴楚縣三個灌區得到互相貫通,可以在全縣范圍內進行水量調度,使葉爾羌河西岸總干渠可以直達灌區最下游,西岸輸水系統基本實現在渠內進行水量調度。這樣在葉爾羌河枯水期巴楚縣可以不經河道引水,同時大大減少輸水損失,為小洪水進入灌區爭取到10—15天農時。
(3)標準溝、畦灌
標準溝、畦灌技術是田間工程中最簡單易行,也是最普遍被采用的節水灌溉技術,這兩種灌溉技術在本灌區內各鄉均較為適用,也是本灌區主要灌溉方式,目前本灌區大多采用了溝、畦灌,但標準較低,有待進一步標準化。
針對灌區地形坡度和土壤透水性大致相同的特點,畦田的大小標準也基本相同。標準溝、畦灌比常規溝、畦灌節水5%以上。
4高效節水規劃
(1)Ⅰ區:躍進干旱極缺水井渠灌渠道防滲區
Ⅰ區包括阿瓦臺鎮、英吾斯坦鄉和瓊庫恰克鄉),本區土壤沙性大,地下水位較高,鹽漬化嚴重。本區田間節水工程適宜渠道防滲,滴灌及田間標準溝畦灌。灌區鹽堿地防治主要以防為主,同時結合地下水的開發,適當降低地下水位和控制地下水位上升。
(2)Ⅱ區:色力布亞干旱極缺水井渠灌渠道防滲區
Ⅱ區范圍包括色力不亞鎮、夏馬勒林場、夏馬勒牧場、阿拉格爾鄉、阿克薩馬熱勒鄉和夏馬勒鄉。本區土壤沙性大,地下水位較高,鹽漬化嚴重,土類均為潮土,本區內土壤肥力較高,土地質地較好,植被茂盛,是主要的農作物主栽區。田間節水工程適宜渠道防滲、標準溝、畦灌,特產園藝區適宜滴灌技術。該區鹽漬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工程不配套、排灌不平衡,防止鹽堿化要進行節水灌溉,灌排結合,以排水為主,結合綜合防治措施,控制和降低地下水位。
(3)Ⅲ區:紅海干旱極缺水庫灌渠道防滲區
Ⅲ區包括城鎮、園藝場、良種場、紅海鄉、勝利鄉和恰瓦克鄉,區內土壤沙性大,地下水位較高,土類復雜。本區田間節水工程適宜渠道防滲、滴灌、標準溝、畦灌。防止土壤鹽堿化,主要以土壤改良為主,綜合治理,灌排系統配套完善,降低地下水位。
5農業技術配套措施
在田間節水技術中農業節水綜合技術是節水灌溉技術的基礎,作物品種的選擇和作物栽培技術也很重要。要提高農田的生產力和水分生產率,充分發揮土、水、肥的作用,必須做好農業節水綜合技術。目前灌區主要采用的農業節水措施有地膜覆蓋和覆蓋保墑,對膜上灌也進行了少量實施。
(1)地膜覆蓋技術在本灌區已廣泛推行了幾十年,它不僅能夠起到減少蒸發和節水的作用,還能提高光、熱、水的利用效率,能提高作物生長速度、早收獲,并提高作物產量。
(2)覆蓋保墑主要是麥桿覆蓋還田,它不僅能夠改變土壤水分蒸發狀況,提高土壤蓄水保墑抗旱能力,還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為作物增加養分,改善土壤微結構狀況。
(3)膜上灌在本灌區農業上也進行了實驗,與地膜覆蓋不同,它是在膜上輸水,利用滲水孔將水滲入作物根部,為了田間減少滲漏,避免水分流失,具有輸水快、省水、保水、保肥的作用。
合理的調整種植結構,因地制宜地選用節水高產的耐旱作物品種,合理安排作物布局與品種搭配也是作物節水增產、低耗的重要環節。此外為增加土壤肥力秸桿直接還田、中耕除草,對農作物適時、適量的播種、澆水、施肥、松土,農田防護林網建設,調節農田小氣候,也是建立高效、低耗的作物結構,提高光、水、肥利用效率和農作物產量的有效途徑。
因而,搞節水型農業,必須結合灌區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地表水,適當開采地下水,利用節水灌溉綜合技術,不但要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而且也要使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真正起到節水增產的作用。必須采用渠系防滲節水、改善灌水方式節水,與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農業綜合節水技術相結合,達到節水增效、改善灌溉條件的目的,建立一個節水型的農業,促進灌區灌溉農業發展和經濟的繁榮。
作者簡介:席爽(1981年),女,漢族,工程師,喀什葉爾羌河勘測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