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華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住房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房地產的開發已經成為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引擎。為了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以及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了在有限的空間內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建筑物的建筑高度和層次越來越高。但是,高層建筑施工技術方面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文章對高層建筑施工技術管理進行了說明,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層建筑 加強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我國的高層建筑一般都是以樓群形式進行設計施工的,主要由主樓和裙樓組成,其施工項目具有施工周期長、投資金額大、施工成本高等特點,在高層建筑施工時要對整體工程有一個較為完備的施工規劃以保障工程項目的順利完成。高層建筑的基礎和施工結構是整體施工的必要保障,在地基施工時要根據現場環境和施工結構的特點對施工技術進行優化,縮短地基施工時間為工程項目的總體施工時間創造有時間條件。
二、加強施工條件的管理
1、人員。工程項目管理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戰略思想,實行質量目標責任制,把人員作為質量控制的動力,樹立“質量第一”的指導思想。因此,在工程開工前,應建立健全質量控制體系,將質量控制的責任分配至個人,定人定崗,并對各類施工人員進行崗位培訓和技術、安全交底,培養專業性技術人才,確保工程質量有專業的技術人才控制。在施工時,應對進入施工現場的各施工人員進行資質和能力檢查,確保其合格后方允許其施工。
2、機械。根據高層建筑施工的工程量及特點來確定機械設備的使用,并做好機械設備組織工作,及時對機械設備進行調配,充分發揮機械設備的效能。
3、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是決定施工質量的關鍵。因此,要從空間、時間、技術組織、生產力、施工條件、物質等方面考慮施工方案的實施,總體設想和安排,明確各單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項工程的施工順序,確定各施工過程的施工工藝及施工機具。且在施工的過程中,一旦出現新情況、新問題,則應及時修改和完善施工方案,敢于運用當前國內外的先進施工技術和方法,從而提高高層建筑施工質量。
三、加強高層建筑施工技術管理
1、施工測量的控制
高層建筑由于具備高度高、層數多等特點,因此在施工中對測量精度的要求也就特別高,針對這種情況最好在工程項目開工前制定好相應施測方案,選好測量儀器,按照施工方案構建施工控制網,把高層建筑的控制軸線盡快投影在建筑的面層上,為保證以后的澆筑混凝土、立模板和捆扎鋼筋并按照控制軸線畫好柱列線等等細部方樣;施工測量方法一般將內控法和外控法有效結合,在使用外控法來投測軸線情況時,要每隔一定層數私用內控法測量一次,從而降低豎向偏差積累和提高精度;在使用內控法測量時,通常采取激光鉛垂依法,務必在首層的面層上控制好平面,同時用中心十字來控制或者選好四個合適位置當作控制點,澆筑上升各層的樓面時,為確保激光可以垂直向上透過預留孔,要在相應位置留下以200毫米為邊長的正方形方孔和首層層面的控制點對應。高層建筑的施工處理務必按照實際情況實行可行方法,實施途中還需認真校對與復核來保證無誤。
2、混凝土控制
(1)混凝土工程開工前,應根據設計要求做級配實驗、配合比實驗,實驗過程中同時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嚴格控制、嚴格執行不同強度等級混凝土的初步配合比計算和基準配合比的試配調整與確定,以此作為實際施工中的參照標準。
(2)在測定所到場混凝土的溫度、坍落度、和易性等都符合要求,且不存在分層、泌水、離析等問題后,即可進行混凝土的澆筑。澆筑要按混凝土自然流淌坡度、斜面分層、連續逐層推移、一次到頂的方法進行,厚度必須符合規范、設計要求,時間要按其緩凝時間予以確定。同時,要保證混凝土初凝前都確保被上層混凝土覆蓋,保證上下層澆筑間隔不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避免施工冷縫出現。
(3)混凝土振搗時,振動器插點必須按一定順序有規律均勻排列、插棒,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錯式”的次序移動,以免造成混亂而發生漏振。振搗時應按“坡腳和坡頂同時向坡中振搗”方式進行,層間不宜形成混凝土縫,振搗時間不宜過長、亦不宜過短,應以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顯著下沉,不再出現氣泡,表面泛出灰漿為準。
(4)高層建筑多采用具有改善混凝土施工性能、縮短施工周期等特點的泵送混凝土,采用此種形式,不僅要嚴格控制澆筑、振搗,最重要的是嚴格執行養護制度。養護中要根據規定,按照不同水泥品種和混凝土的要求確定養護時間,而對于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則應根據氣候條件按施工技術方案采取控溫措施。另外,養護要有專業人員予以負責。
3、裂縫控制
(1)設計措施
針對“放”采取的措施應是設置好永久性的伸縮縫,在外墻面的恰當部位留下分隔縫。對于“抗” 采取的措施,要防止結構斷面因突變帶來集中應力,加強對鋼筋構造配置重視;采取小型空心堆砌混凝土而成輕質墻體要保證增設間距小于3米構造柱,各層墻高中部要增設厚達120毫米和墻等寬混凝土腰梁,在砌體沒有約束的一端設置構造柱;在預留門窗洞1:3處采取鋼筋混凝土來鞏固;在兩種基體不同接觸地方用鋼絲網來處理;對于梁低砌筑要求要特別注意;要合理設置屋面隔氣層和保溫層;對于抗、放相結合措施要合理設置好后澆帶,并采取相應可以補償收縮的混凝土技術,在混凝土里要多滲入纖維素等等。
(2)施工措施
對于抗、放相結合措施,為預防混凝土出現裂縫,要在早期對新澆混凝土進行養護。為了在早期盡量降低收縮度,務必要對構件做好濕潤養護控制,從而防止由于其表面水分的過快蒸發和由于產生的較大收縮,導致的因內部受到約束而產生的開裂。對于大體積的混凝土要著重控制好混凝土溫度上升,減緩混凝土降溫的速度,降低混凝土收縮率,為提高混凝土極限的拉伸值,完善構造的設計和改善約束上采取相應措施。例如:選擇中低度的水化熱水泥,對于混凝土后期強度要充分利用,加入粉煤灰和減水體本身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但焊口處防水用熱塑帶粘接,無法達到焊口防水目的,玻璃鋼外防腐是層狀結構,表層有脫落,與熱塑帶粘接不牢,起不到防水作用,況且玻璃鋼外防腐易碎,施工過程中容易破損,建議江心島采用夾克管或改變焊口熱塑帶粘接防水,真正起到防水作用。
(3)考慮到晝夜溫差過大容易造成水井套管閥門破裂的現狀,建議島內水井采用德大井口(雙30區塊采用德大井口套管沒有發生凍裂現象)。
(4)建議加大預防污染事故發生的投資,側重預防,以治理為輔,只有把隱患治理了,保證生產過程中不污染,治理只能是對預防失敗的一種補救措施,用來治理不可控因素造成的環境污染事故。
四、結束語
當然,影響高層建筑發展的因素是綜合的、復雜的,很難用某個成熟的理論予以完整概括,就當下高層建筑發展的現狀來看,其建筑形式、建設數量、建造方式、建造速度、城市形象和社會背景、價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因素之間的關系,其實已說明很多問題。高層建筑的施工具有資金投入大,作業面較為狹窄和施工工期較長的特點,這就對施工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關工作者加強多方面的改進與配合,共同促進高層建筑質量的提升與改進,更好的服務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參考文獻:
[1] 王愛國.高層建筑施工質量控制技術探討[J]. 科技傳播. 2011(17)
[2] 方敬浩.高層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探析[J]. 經營管理者. 2011(21)
[3] 姚茹.建筑工程化學植筋施工技術要點[J]. 河南建材. 2010(05)
[4] 徐超.高層建筑地下室后澆帶施工技術探析[J]. 四川建材.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