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朝兵 夏河山
摘要:混凝土工程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的建筑行業能否健康的發展,為了保證混凝土的施工質量,需要不斷提高和完善混凝土施工技術。本文主要對房建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要點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房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 TV544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建筑工程的數量也逐年增加。目前,混凝土施工技術在房建工程施工中為重中之重,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及新型建材的不斷涌現,房建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房建混凝土工程中存在的問題
1、蜂窩
蜂窩的產生主要是由施工中的振搗不嚴實或者出現漏振想象所引起的。同時,由于各模板之間的縫隙過大而產生的水泥漿流失的現象,導致鋼筋密度不合理,也是出現蜂窩的一個重要原因。針對這種情況,比較有效的措施就是嚴格按照有關規定來使用振動器。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在施工前一定要熟悉振動器的使用方法,并且深刻理解振動器的使用規范。而對于模板之間的縫隙,其很可能是由模板的粗糙或者表面不干凈而造成的,所以,在安裝模板時,一定要使它表面潔凈,從而確保水泥漿的粘性。
2、露筋
這種現象也可能是振搗的不嚴實造成的,但主要原因是模板與鋼筋之間挨得太緊,而造成模板與鋼筋挨得太緊的首要因素是墊塊的不合理。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在施工前,一定要做好鋼筋保護層墊塊的設計與規劃工作,只有墊塊合理了,才不會造成鋼筋與模板的緊密度,也不會產生露筋的情況。同時,在使用震動器的時候,一定要將混凝土中的氣泡消除干凈,以免出現振搗不嚴實。
3、麻面
麻面就是指表面不夠平整。這主要是由模板的光滑與濕潤程度不夠而引起的。所以,對癥下藥,就應該在安裝模板時,保證其表面的平整、光滑與濕潤。
4、洞孔
混凝土突出或者是漏振是產生洞孔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施工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振動器的使用規范,保證混凝土的平整程度。
5、縫隙與夾渣
在房建混凝土工程的施工中,如果不注意泥漿的清洗,就會造成泥漿中夾雜著殘留物質,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縫隙的產生。針對這種情況,就要特別注意在澆筑前,對泥漿的清洗,保證它的干凈。
二、房建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要點
1、后澆帶法工藝
1.1澆帶法的設計
在現代混凝土房屋建筑中,通常情況下地下室都會有些超長,在地下室中,它自身的混凝土墻體構造通常受溫度的影響較小,溫度的變化只會很大程度上的影響地下室的外墻和頂板。這樣施工人員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減小混凝土收縮對整體房建構造的影響。在現實施工中,后澆帶是無法解決由溫度變化引起的頂應力的,更不能代替伸縮裂縫,它只能夠減小房建施工過程中混凝土自身的收縮。有些工作人員認為伸縮裂縫和后澆帶的性質是一致的,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這兩種方法的基本功能都是不一致的。在混凝土的伸縮縫最大間距小于相應的建筑平面構造尺寸中的這種情況下,工作人員需要采用后澆帶的方法向伸縮縫內注水。因為溫度對地表混凝土建筑影響較大,所以混凝土的伸縮極限要遠遠大于伸縮縫的最大間距。同時可以采取外墻保溫的措施來確保墻面溫度。
1.2澆帶法的施工
在后澆帶的施工過程中,首先需要用適當的鋼筋支架將后澆帶兩側跟其他部分隔離開,然后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根據建筑的具體要求來確定后澆帶兩側需要采用哪種斷面形式。比如:混凝土建筑的底下需要具有一定的防水能力時,這種要求下的后澆帶可以采用除直槎以外的任何形式。其次后澆帶的清潔工作非常重要,必須交給專業的工作人員進行,避免采用的鋼筋出現生銹、腐蝕等問題,以致于影響整體質量。想要保證后澆帶施工的質量,最為關鍵的就是要保證后澆帶兩側的混凝土質量,盡量避免出現泥漿以及混凝土的疏松。
1.3澆帶施工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在結束了后澆帶的澆筑工作后,需要對混凝土筑材料在后澆帶四周圍起來,覆蓋住可能在未來施工過程中被損壞的后澆帶部分,以此來確保后澆帶部分的混凝土和鋼筋不被污染、踩碰。在后澆帶的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需要嚴格的按照設計圖來進行澆筑,以此來保證后澆帶的質量。同時,在某些不規范的施工場地中,沒有對后澆帶的兩側采用防護措施,導致混凝土被污染、損壞,鋼筋被隨意踩踏,廢棄的材料隨處擺放,導致后澆帶兩側難以清理干凈,不能夠保證混凝土的濕潤度,進而導致后澆帶的質量也不能得到保證。
2、混凝土的澆筑與養護
因為泵送混凝土的過程中水、灰的量是比較大的,所以在澆筑混凝土的施工進程中,混凝土表面很容易出現泌水的情況,這將嚴重影響混凝土建筑的質量,必須要盡快的解決泌水問題。泌水情況越為嚴重,混凝土質量受其影響越大。只有及時的將泌水徹底清除,才能越好的減小對混凝土質量的影響。在對房屋建筑混凝土的保溫養護過程中,一定要將混凝土外側的濕度保持在一定范圍內,以避免巨大溫差帶來的混凝土墻體裂縫。同時,能夠實現避免出現混凝土裂縫這一目標的還有以下兩種方式:(1)根據由水化熱而產生的溫度應力可知,對混凝土進行澆筑后需要進行保溫,至少持續15d;(2)需要對混凝土外側的保溫隔膜進行拆除時,應不斷地對混凝土進行溫度測量,然后再逐層的拆除,避免混凝土表層出現巨大的溫差。在混凝土的養護過程中,還有一點就是要嚴格的控制混凝土表面的降溫速度,以避免出現巨大的溫度變化。這樣不僅可以預防混凝土裂縫的出現,還可以加強混凝土的承受能力以及強度。對混凝土養護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注意混凝土表面的濕度和溫度,將它們維持在施工前就測算好的標準內,以此來保證混凝土的質量。
3、混凝土的拆模
(1)對不承重的側模進行拆除。拆除混凝土模板需要在確保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的條件才可以進行,同時,還需要保證混凝土結構不會因為模板的拆除而受到任何的損壞。根據混凝土建筑的具體情況,比如其建筑構造、建筑類型等,采取相應的拆模方法。(2)對承重模板進行拆除。由于承重模板的重要作用,在拆除承重模板前必須先確定混凝土的強度,只有混凝土的強度符合標準時,才能進行承重模板的拆除。(3)如果混凝土建筑在進行拆模后,出現了一些問題,就需要工作人員盡快的修繕。針對大型混凝土建筑,可將出現缺陷的混凝土墻體全部去除,用更好的材料填充;針對問題不大的房建混凝土問題,可先進行相關的清潔,再直接用砂漿填充。
三、混凝土的運輸
1、運送過程所需的注意事項
混凝土的運送是關系到混凝土建筑質量水平的,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將混凝土材料運送到施工現場的過程中,首先要確保混凝土已經完全凝固,這樣才可以進行運送。其次,在到達施工現場時,傾倒混凝土需要根據施工現場的具體環境,進行一定的安全防護,確保混凝土傾倒過程中不會出現損壞。只有做到以上兩條基本運送條件才能確保混凝土攪拌均勻,不會出現分層、泌水、砂漿流失和塌落度變化等現象。
2、混凝土的運輸方法
對于大量的混凝土則需要大型汽車來運送,同時還可以采用攪拌車直接將混凝土進行攪拌并運送至施工現場,如果需要將混凝土運送至高層的施工建筑上,則需要專用的起重機等。如果只是少量的混凝土,只需要簡單地手推車就可作為運送工具。
結束語
房建的混凝土工程是一個復雜、繁瑣的工程,其中也會涉及到許多方面的知識,為了確保工程的質量與效果,我們不僅要掌握要理論知識,還應該熟練各種施工的技術。
參考文獻
[1]朱德全.房建結構混凝土墻體表面氣泡病害成因探討[J].中國新技術產品,2010(2).
[2]仇建新.淺談房建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要點[J].大陸橋視野,2012(12).
[3]李煥祥.房建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要點[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8)
孫智慧
摘要:房建質量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同時也關系著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只有施工的嚴格執行和施工技術的科學保障才能保證房建的高質量完成。本為對房建混凝土施工技術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房建;混凝土;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TU37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建筑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不少挑戰。因此,目前房建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要點已成為相關技術人員深入探討的課題。
一、房建混凝土施工技術簡析
1、混凝土的配合比
混凝土應該根據其采用的具體原材料來進行配合比的設計,并且按照普通混凝土拌和物的性能等標準來進行試驗和試配,以便滿足混凝土對于工作性能、強度、耐久性等的要求,而不能僅憑經驗來設計配合比。此外,配合比還應該符合經濟性及合理性。在混凝土的生產中,砂、石等材料實際的含水率有時會和配合比的設計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在拌制混凝土之前應該檢測和確定砂、石的含水率,根據測試的結果來調整材料的實際用量,提出恰當的混凝土施工的配合比。
需要混凝土澆筑的部位通常是建筑工程的梁、板、柱等。因此,在對其進行澆筑時,一定要注意施工的技術順序和要求,尤其是對柱子的混凝土澆筑,一定要在安裝完梁模板之后才能開始進行。在澆筑成排的柱子時,要注意從兩邊向中間逐個推進,以避免排柱因為模板吸水的問題而產生橫向的推力,造成柱子的彎曲變形。同時,還要注意在澆筑時,要沿著柱子的高度進行一次性的灌注。對于在3.5m以下的柱子,要沿柱頂從上而下的直接灌注;而高度在3.5m以上的柱子,則要進行分段式的灌注,通常要將每段的灌注距離控制在3.5m以內。
2、混凝土的拌合技術
施工人員在對混凝土的拌合過程中,一定要明確攪拌程序的順序,必須嚴格、嚴密、嚴謹按照拌合的要求對其原材料按水泥、石子和砂的先后順序進行拌合,這樣可以避免混凝土在斗底粘結。同時,要求嚴格按照配比數據進行混凝土原材料的計量,控制好攪拌的力度和時間,以確保混凝土的均勻性和柔韌性。同時在具體實施項目是務必注意溫度的控制,這對澆筑有著意義非凡的作用,可以使混凝土的質量得到最高的提升,對溫度的控制方法有很多:一般來說從最早選擇原材料時應該選擇干性的混凝土混合材料,以此降低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水化散熱不明顯就可以控制溫度;在搗實攪拌過程加碎石或者水的方法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冷卻效果,也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澆筑溫度。在采取措施降溫的過程也一定要想辦法進行散熱的工作,建立多種散熱途徑才可以保障避免產熱的同時保障散熱的均勻。在模板澆筑過程中由于天氣的不定性,要把握好拆模時間,避免出現裂縫,以此保證混凝土的溫度不大于氣溫,保證項目施工的質量。
3、混凝土的運輸
混凝土的運輸一般分為垂直和水平運輸。由于混凝土在運輸途中很容易出現水泥、細骨料上浮而粗骨料下沉的攪拌物分離現象,因此,在運輸過程中,要控制好運送時間的長短,按照相關的施工規定運輸混凝土。
4、混凝土的澆筑技術
施工人員要對混凝土初凝之前對混凝土進行澆筑,對于出現初凝現象的混凝土必須進行二次攪拌,確保澆筑時混凝土呈現流動狀態。另外出現下列任何情況需停止操作。首先,混凝土初凝并超過允許面積;其次,混凝土平均澆筑氣溫超過允許偏差值,并在1小時內無法調整至允許溫度內;最后,在澆筑過程中出現大雨或暴雨天氣。在實際操作中,施工人員通常應將澆筑的高度保持在2m以下,以避免出現離析,對澆筑的部位應該采取溜槽(溜槽的水平傾角要控制在30°以內)等相關措施后才可以進行澆筑。在澆筑過程中必須一遍澆筑一遍搗實地逐層進行,同時注意溫度和厚度的控制,澆筑完的混凝土必須遮蓋來保溫或者防雨。
5、混凝土的搗實技術
混凝土的搗實要根據混凝土的切實厚度選擇振搗器,其中最重要的是插入式振動器。使用插入式振動器的方法有2種,一種是垂直振搗,即振動棒與混凝土表面垂直;另一種是斜向振搗,即振動棒與混凝土表面成一定角度。操作過程遵守“快插慢拔”四個字,這樣可以防止離析,分縫等不良現象的發生。
在澆筑過程中,振搗上一層時,要注意深度——一般在下一層5cm左右,這樣可以控制接縫的完整性,并且在搗實混凝土上層是應該在下層的初凝時候進行。每一次搗實時間要控制好,最短不少于10s,應該給每點振搗的時間,以免搗實不勻,但也同時不要過長,這樣會造成離析現象,以不冒氣泡,表面泛灰漿為準。操作時要均勻插點,可以采用“交錯式”、“行列式”等,但不能混合使用。要將施工縫處搗實,使得新舊混凝土結合緊密。
6、混凝土的表面處理技術
在建筑工程中,在混凝土澆筑施工并且入模完成過后,應該對其表面進行合理的處置,如二次搗實或者抹壓,從而防止表面出現裂縫或者溢出水分。在進行處理過程中,一定要嚴格、嚴密按照技術要求貴其表面進行找平、抹灰、打磨和夯壓,以此來保證項目表面的施工做到切實的光滑平整、平實無縫、緊密嚴實。
7、混凝土的管理養護
除預應力構件外,一般采用自然養護。即在平均氣溫高于5℃條件下,于一定時間內使混凝土保持濕潤狀態。一般在最高氣溫低于25℃時,澆筑完畢12小時內開始灑水養護;最高氣溫高于25℃時,應在6小時內開始養護。干硬性混凝土應于混凝土澆筑完畢后立即進行養護。灑水養護時間長短主要取決于水泥品種,對普通硅酸鹽水泥和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應不小于7晝夜;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和粉煤灰硅酸鹽水泥不小于14晝夜。另外,凡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其養護時間均不小于14晝夜。
二、控制裂縫技術措施
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溫差原因,導致大體積混凝土產生裂縫,通常由于兩方面因素,一是由于混凝土內部原因,內外溫度差異導致大體積混凝土產生裂縫;二是由于混凝土的外部原因,由于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外部約束和混凝土各質點間的約束,對混凝土的收縮變形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混凝土雖然具有較強的抗壓強度,但是受拉力卻很小,所以一旦溫度應力超過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抗拉強度時,就會導致裂縫的產生。如果裂縫的寬度在允許范圍內,正常情況下對結構的強度不會產生影響,但是卻會影響結構的耐久性,這種情況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為控制裂縫,施工中要做到。
1、選擇合理的配合比
嚴格控制砂石以及水泥的含量,在混凝土中加入膨脹劑、減水劑,節省水泥的用量,降低水化熱產生的溫度,在不影響設計強度的同時,也要保持混凝土良好的性能。
2、有效降低混凝土混凝土澆筑后的初始溫度
可以采用溫度相對較低的水、將砂石冷卻的方法混凝土的攪拌溫度,延長初始凝固的時間,降低澆筑的速度,以加快熱量的揮發。
3、嚴格控制混凝土的拆模時間
如果混凝土的內外溫差在25度以下,可以進行拆模工作,但是如果混凝土的內外溫差大于25度,就應采取相應的保溫措施,減小內外溫差。
4、做好混凝土的維護保養工作
房建房建房建房建早期的養護工作可以降低混凝土的內外溫差,提高混凝土的強度,減少混凝土的收縮,降低后期出現裂縫的可能性。
當混凝土澆筑無法連續進行時,主要由于技術設備、人力限制等原因,在澆筑間隔階段需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以保證在上層混凝土澆筑時,下層混凝土已經凝結,保證了一定的施工縫間隙。而施工縫的預留主要根據房建工程的設計要求和施工方案來確定。施工縫屬于房建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在預留過程中,也要做好相應的計算和解決措施等。
結束語
房建的混凝土工程是一個復雜、繁瑣的工程,其中也會涉及到許多方面的知識,為了確保工程的質量與效果,我們不僅要掌握要理論知識,還應該熟練各種施工的技術。
參考文獻
[1]陳申嶺.探討建筑主體結構施工技術方法及措施[J].山西建筑,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