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蘊斌 戴海雁 李亞萍
摘 要:隨著社會的穩步發展,校園建筑已經不僅僅是普通的設計,它還要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基礎上做到美觀、節約,尤其是在地震發生后,社會各界對學校建筑設計的安全質量更是尤為關注。對此,建筑施工方在設計過程中一定要著眼于未來,加強建筑的安全性和美觀度,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引進先進技術,保證設計的節約環保。本文對校園規劃和學校建筑設計進行簡單分析。
關鍵詞:校園規劃;學校建筑;建筑設計;校園規劃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期。與之相對應的是校園的規模越來越大,建設的速度越來越快,由于大規模的大學新校區的建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對校園的規劃和學校建筑設計成為設計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二. 學校建筑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規劃設計強求象征意義。譬如校園的平面構圖要像龍、像火箭或別的什么什么,還要加上一些軸線組織如生態軸、人文軸、歷史軸,等等。有這些象征意義和軸線本來并沒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在規劃設計中脫離實際、刻意求之,而忽視甚至損害交通組織、建筑的合理規模及朝向等實質性的內容,這就本末倒置了。
2.設計理念大而空。時下的校園規劃流行談理念,諸如生態理念、環境理念、空間理念、文化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智能化理念、網絡化理念,等等。然而真正實現這些理念少之又少,提出的許多理念往往成為空口號,并沒有相應的技術措施去落實。即使落實,有的也僅是以一種膚淺的方式去落實。譬如在有的學校的校園建設規劃中,所謂生態理念,就是大片綠化;可持續發展理念,就是簡單的分期建設等。
3.規模偏大,尺度失真。一般新建校區的占地面積較大,于是在規劃設計中普遍追求大空間、大軸線、大廣場,如要設置幾公頃的水面,建設上千米長、百米寬的景觀大道,數萬平方米的廣場之類。但這樣的環境設計真的建起來后,就會發現失真了,往往與校園環境空間所需要的安寧、親切、宜人的氛圍相悖,學生和教師在其中活動,感覺并不舒服失去了人的尺度,校園就變成了一個非人性化的空間。對于一個人均耕地相對數很小的國度的校園來說,這種校園規劃一味追求形式方面的大規模的思想和做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4.景觀設計脫離實際。目前國內校園環境設計流行有水面的設計,河、湖、池、塘遍布其中,仿佛“無水不成景”,也不管是否具有先天的條件。有的校園內外本來沒有河流、湖泊,規劃設計中卻硬要整出湖泊、河流;有的校園附近有河流,卻屬于季節性河流,不一定能成為景觀,有的就是排洪溝,在規劃設計中卻不管這些,非要把它弄成一道“漂亮的風景”不可,不惜花再大的代價。其實,除了水之外,山石、樹木、建筑乃至雕塑小品,也都可以創造出有特點的空間環境,關鍵還是要 “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林則林,強求不得。
5. 重形式,輕功能。校園的空間環境設計也存在重形式、輕功能的傾向。校園環境空間,往往除了景觀作用,還具有很實際的使用功能,如集會、休閑、晨讀、交流、 運動,等等,需要景觀設計師細致地考慮。現在的一些設計,對于教師和學生的活動需要考慮得不足,園林、廣場、水面、草坪空間都很大,卻“不近人情”,或者 因為缺少宜人的活動設施而“無人問津”,或者干脆謝絕進人。這些空間,或許中看,卻不中用,很難讓人產生場所感、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提高校園規劃和建筑設計的對策
1. 加強校園規劃設計
(1)要確保學校遠離工業區,且要保障學校周遭的交通方便。
工業區的噪音與環境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遠離工業區的基本目的即是為了給學生們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此外,交通也是在進行學校布局規劃時的重點考慮因素。學生的全部生活內容主要是由學校與家庭兩個部分構成,一所偏僻的學校雖然能夠為學生營造好的學習環境,然而卻為學生的上學制造了障礙,且交通不便的區域勢必就會人煙稀少,也會影響學生的人身安全。
(2)要確保學校的布局規劃與區域人口的密度相結合。
當前大多數縣城工業區與居民區混雜,為學校合理的布局規劃造成了一定的難度。然而,相關部門可以居民生活區為中心,是學校盡量遠離工業區,接近居民區。人口密度大的居民區域,是設置學校的最佳區域。
(3)校園建筑設施要充分結合當地環境和特色。
校園建筑設施是體現一個學校硬件條件的關鍵,所以很多學校都在建筑風格和理念上下功夫,并沒有考慮到當地環境是否適合。所謂生態理念,就是要講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同發展。一些盲目的跟風建筑只會對當地生態造成破壞。校園設計者在校園規劃時,要結合當地地形,當地氣候,當地環境來進行。在有山坡的地方,可以借鑒當地居民的房屋建筑風格,盡量做到建筑牢靠,在一些陰雨天氣比較頻繁的地區,就要考慮整個校園的排水系統。
2.校園規劃和建筑設計要場所化。
社會交往、信息交流、知識討論的空間環境在校園規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校園中創造這樣的信息環境:老師與學生可以不期而遇,坐下來討論學術問題,使創意在討論與交流中迸發,課內課外學生均有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相互交流學習。校園交往的空間往往是多層次的。先是室外多層次的公共的綠化平臺,再至室內外的小尺度過渡空間,最后到具有較強領域性的室內空間,形成了多層次互相滲透的交往空間。校園規劃設計中,首先應尊重自然環境,使校園建筑設施與自然生態環境相融合,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氛圍,讓高校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時心情愉快。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通常把校園分為三個部分進行設計:一是規劃校園中心區域設計,以水系原貌、自然山水景、人文景觀為主,以小廣場、活動中心、人行步道為輔,人們可以沉浸于自然之中,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二是群體組團設計,包括建筑群之間的空間、建筑物之間的庭院空間。在保留已有建筑數目、水文景觀的基礎上對空間進行再次改造;三是在建筑物內部設計,應該適當地增加人工綠化生態環境,如綠化廊道、屋頂綠化、墻面綠化、綠化平臺等。這樣將三大部分成為有機整體,使得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協調一致。
3. 注重功能分區的合理組合。校園的空間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劃分為教學科研區、行政區、運動區、休閑綠化區、學生生活區。要求功能分區明確,布局合理,動靜分明,運用建筑手法形成有機的聯系。在保證教學、科研工作用房合理面積的基礎上,注重建筑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貫通,適當突出共享空間。各個學科之間應相互開放,促進交流。校園規劃設計要側重建筑群組之間的聯系,通過廣場、庭院、門廳、步廊等將各個部分建成有機的整體。為師生留出充分的交流和活動場所。
4.注意安全防衛沒置。校園的環境安全是師生板其關心的問題。要創建一個安全的環境,不僅要有科學的校園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校園規劃的安全性設計,其中涉及到充分考慮師生的生理、心理安全需要和社會安全等因素。在校園的規劃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師生的有效防范行為,通過控制校園各組團入口、明確劃分空間領域等措施,提高校園的安全防衛能力。
5.重視科學布局交通流線。校園交通布局應合理設置人行道、無障礙通道、非機動車道、機動車道。學生活動密集的區域,按“步行者優先空間”的理念進行規劃設計。要注意安排足夠的空間停放機動車輛和非機動車輛,以利于保障校園環境的整潔和安全。
6. 校園道路交通網絡的設計
道路是校園規劃中的重要組成要素,也是校園交通的基本載體。根據道路在校園規劃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交通功能,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校園主干道:即連接校門的道路。二是專用道路路線:主要供校園機動車、自行車行駛的道路,或步行林蔭道等。三是校園分支道路:主要是連接校園建筑或校園各功能區之間的道路。在進行這三方面的道路交通設計時,應遵循以下的原則:
(1)生態功能原則。綠色植物具有吸收污染物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減少校園環境污染,在校園道路的兩旁進行綠化設計,對道路的空間格局進行科學的安排,合理選擇植物種類,容易促進道路綠地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的提高。
(2)高通達性原則。校園道路的高通達性是道路建設的重要依據,道路交通的方便、暢通是確保方便師生出行、校園物質流通的前提條件。校園交通道路應當做到直接、簡潔。在正常人流情況下能夠做到通行暢通,而在緊急情況下又能做到人流疏散。
(3)就近出行原則。在設計交通道路時應考慮到交通運輸污染問題,注意減輕校園交通壓力。盡量鼓勵步行或騎自行車,倘若距離稍遠應提供諸如電電瓶車之類的校園交通設施。對于校園的主要車行道路應注意限制行駛的速度,禁止超速。對于生活區或教學區等道路應制定有關機動車駛入的相關措施。
四、結束語
學校建筑設計不僅僅是單純的規劃設計,也不是單純的建筑空間設計,而是規劃與空間設計相互結合,同時與外界空間形式、感情空間綜合起來形成的整體。在學校建筑設計過程中,應該將建筑物、景觀、人綜合起來,看做一個整體進行設計,使得學校成為多元化的綜合體,達到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功能空間。
參考文獻:
[1]付麗瑩.校園規劃與學校建筑設計的思考[J].商品與質量·建筑與發展,2013,(8):460-460,461.
[2]曹烽.校園規劃及學校建筑設計的探索與思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21).
[3]王一凡.基于生態理念的校園規劃與建筑設計——天津市東麗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設計實錄[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2,(z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