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加俊
摘要:近年來,隨著流域內經濟社會迅速發展,水污染矛盾日漸突出。同時隨著三峽工程的建成,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長江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長江的水資源質量問題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保護好長江水資源和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對全國的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長江流域; 水資源; 質量監測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basin, water pollution conflict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same time as the comple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posi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e Yangtze River water quality issu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concern by the community. Therefore, to protect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country's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Congress's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Yangtze River; resources; quality monitoring
中圖分類號:TV21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長江流域(片)水質監測的主要工作
(一)啟動長江流域水功能區水質監測
流域管理機構對水功能區的水質狀況進行監測是水法賦予水利部門的職責。為了切實做好水功能區水質監測工作,流域內各水環境監測中心在沒有經費安排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開展了實地踏勘等準備工作,部分單位陸續實施監測。
2006年初,長江流域(片)各水環境監測中心正式開展了重點水功能區監測工作,流域中心按季度編制了《長江流域及西南諸河水功能區水質通報》,由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對外發布,已發布《長江流域及西南諸河水功能區水質通報》四期。
1.3加強長江流域(片)省界及國界水體水質監測
"十一·五"期間,按照水利部關于開展省界水體水環境監測工作的有關要求,為做好技術支撐,配合流域機構監管好省界水體,近幾年來,流域中心根據工作需要加強了長江流域(片)省界水體斷面的水質監測工作。
在水質監測經費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向省界監測工作傾斜,不斷調增省界水體水質斷面和監測頻次。2004年將省界水質監測斷面,由2003年的53個調增到60個,2005年~2006年兩次調增監測頻次,不僅重點斷面保持每年12次,而且一般斷面也由原先的每年4次調增到12次;2007年,再次將省界斷面由60個調增到72個,其中省界斷面66個,國界斷面6個。流域中心每年按月編寫完成重點省界斷面月報和省界水體水環境質量通報,及時上報水利部,并發往國家環保總局、流域內各省(市、自治區)水利廳、環保局、水環境監測中心、長江委水文局等單位。
(二)加強重要水域水質監測
流域中心在做好日常監測技術管理和監督性巡測的同時,重點加強了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等重要水域的水質監測。
2003年,流域中心對三峽水庫蓄水期水庫水環境質量變化狀況及放射性等本底進行補充調查,并在三峽水庫135米蓄水期間首次發現了部分支流發生水華的現象。2006年,為掌握156米蓄水期間庫區干支流的水質變化情況,及時為水質保護與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根據三峽工程蓄水進度安排,2006年9~10月,流域中心出動了"長江水環監2000", 對三峽水庫壩前至重慶沿江干流斷面和庫區內的9條支流進行了水質、水生生物、底質等項目的往返7次的動態監測,歷時49天,同時長江委水文局上游、三峽兩個水環境監測中心在各自監測的庫區固定斷面上依據蓄水進程增加監測頻次,平均每三天一次,整個蓄水過程中,流域中心將巡測結果和固定斷面增測結果匯總,共編制了8期三峽156米蓄水期水質快報,分別發往水利部、三建委水庫管理司、三峽總公司等單位,及時為上級部門的管理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峽水庫蓄水后,在每年的2~7月三峽庫區支流庫灣的"水華"經常出現期,流域中心及時對其開展監測,并將情況上報。此外,還開展了三峽庫區支流網箱養魚情況調查。2007年3月,流域中心又派出"長江水環監2000"監測船,在三峽水庫156米蓄水穩定初期,對庫區內流域面積大于100km2的28條主要支流進行富營養化狀況調查。
隨著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工程的準備與開工,流域中心組織開展了丹江口庫區的水質監測和施工區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定期編制《南水北調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水質狀況簡報》和《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施工區環境狀況年報》。參與編寫了《丹江口水庫納污能力計算報告》水質部分,對丹江口水庫及其入庫支流的水質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為丹江口水庫納污能力計算提供了依據。
為提高水質保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流域中心配合監督管理部門開展了長江沿岸重化工企業和相關重大潛在污染源的調查工作,收集對三峽庫區水質存在威脅的重大潛在污染源的基礎資料,并準備對部分污染源進行現場調查監測,繪制三峽庫區重大潛在污染源分布圖,綜合分析各污染源的特點和潛在風險,提出污染事故預防措施及一旦發生時的對策建議。
二、長江流域水資源質量監測報告
(一)重點水域水質狀況
對長江干、支流及西南諸河63個重點斷面水質按《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進行評價,其中長江干流22個,支流37個,西南諸河4個。參與評價的63個斷面中,水質符合Ⅰ~Ⅲ類標準的斷面共53個,占總評價斷面的84.2%;Ⅳ類5個,占7.9%;Ⅴ類、劣Ⅴ類共5個,占7.9%(見圖1)。水質為劣Ⅴ類的斷面有:長江支流的烏江水系南明河貴陽、湘江遵義,洞庭湖水系澧水津市,下游支流水系南淝河合肥大興港斷面。
圖1 重點水域參評斷面水質類別構成圖
1.長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
干流 22個斷面中,水質符合Ⅱ、Ⅲ類標準的斷面共20個,占干流評價斷面的91.0%;Ⅳ類1個,占4.5%;Ⅴ類1個,占4.5%。超標項目為總磷。
岷沱江、嘉陵江、烏江、漢江、洞庭湖、鄱陽湖等主要支流水系的37個斷面中,水質符合Ⅰ~Ⅲ類標準的有29個,占支流評價斷面的78.4%;Ⅳ類4個,占10.8%;劣Ⅴ類4個,占10.8%。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磷、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等。
2.西南諸河:
西南諸河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的4個斷面中,瀾滄江景洪、拉薩河達孜和才納橋斷面水質為Ⅱ類,年楚河日喀則斷面水質為Ⅲ類。
3.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
三峽水庫 ?入庫干流斷面重慶寸灘水質為Ⅲ類。庫內的5個干流斷面中,涪陵清溪場斷面水質為Ⅴ類,萬州沱口斷面水質為Ⅳ類,超標項目均為總磷;奉節十里鋪、巴東官渡口和宜昌太平溪斷面水質為Ⅲ類。
丹江口水庫 ?漢江入庫斷面白河水質為Ⅰ類,丹江入庫斷面湘河水質為Ⅱ類。庫內的浪河口下、壩上、臺子山和陶岔斷面水質均為Ⅱ類。
4.重點湖泊:
洞庭湖 ?西洞庭湖水域南咀和洞庭湖出口七里山斷面營養化程度均為輕度富營養,南咀水質為劣Ⅴ類,七里山水質為Ⅴ類,主要超標項目均為總磷和總氮。
鄱陽湖 ?出口湖口斷面營養化程度為中營養,水質為Ⅲ類。
巢? 湖??西半湖水域營養化程度為中度富營養,水質為Ⅴ類、劣Ⅴ類,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磷、總氮和高錳酸鹽指數;東半湖水域營養化程度為輕度富營養,水質為Ⅳ~Ⅴ類,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磷和總氮。
滇? 池??草海營養化程度為中度富營養,外海營養化程度為輕度~中度富營養;草海和外海水質均為劣Ⅴ類;主要超標項目均為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和pH。
(二)省界水體水質狀況
對長江流域及西南諸河共162個省界監測斷面水質進行評價,其中長江流域159個(干流斷面25個、支流斷面134個),西南諸河3個。
長江流域參與評價的159個省界斷面中,水質為Ⅰ~Ⅲ類的斷面共136個(干流25個,支流111個),占總評價斷面的85.5%;Ⅳ類10個(均為支流),占6.3%;Ⅴ類、劣Ⅴ類共13個(均為支流),占8.2%(見圖2)。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磷、高錳酸鹽指數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等。本月水質為劣Ⅴ類的省界河段是:云南與四川交界的新莊河石龍壩段;四川與重慶交界的大洪河水庫段;貴州與重慶交界的烏江干流沿河段;貴州與湖南交界的舞水崇灘段;河南與湖北交界的白河新甸鋪和黃渠河黃渠河鎮段;安徽與江蘇交界的滁河104國道橋和清流河毛家渡(來安)段。
西南諸河參與監測評價的省界斷面共3個,水質均符合或優于Ⅲ類標準。
圖2 長江流域省界水體參評斷面水質類別構成圖
(三)部分重點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資源質量狀況
對流域內昆明、貴陽、成都、重慶、宜昌、武漢、長沙、九江、南昌、景德鎮、宜春、合肥、蕪湖、南京、上海等15個重點城市40個供水水源地水資源質量進行評價,上、中、下旬已測的水資源質量均合格,其中水資源質量達到優良及良好的水源地占總數的97.5%、97.5%和95.0%。
三、長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具體政策選擇
(一)踐行科學發展觀,重構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將其寫進黨章,標志著科學發展觀正式成為我國執政黨的基本綱領,并進一步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實現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由于各級黨組織在我國的中樞地位,科學發展觀必將進一步轉變為對各級政府的基本要求,從而將轉化為可操作的指標融入各級政府官員的考核和升降標準之中,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二)打破或超越行政分割體制
打破行政分割體制即設立流域管理機構并強化其權威,從而實施流域一體化管理。在西方國家,流域管理機構往往具有管理和開發的雙重職能,具有實際的權力,統一領導,自主經營,可以制定規劃、頒布管理條例或法令、制定優惠政策等等。而我國七大流域雖有流域管理機構,但其是水利部的派出機構,并且在人事、財政上受制于各級地方政府,缺乏獨立性和相應的權威,只具有參謀咨詢作用。因此,可以借鑒西方的做法,通過立法確立我國流域管理機構的法律地位、功能、角色、權限等,賦予其實施流域綜合管理的職能。這是一種較為激進改革方式,另外還有一種漸進的改革路線——超越行政分割體制,即實現流域各地方政府的合作以及跨部門合作。比如長三角各省、直轄市設立的聯席會議制度以及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等,這些制度安排都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長三角地區合作的步伐。而跨部門合作機制解決的是直接或間接涉及到流域綜合管理的公共組織多部門之間的目標一致、合作決策、信息共享、聯合行動等問題。它包括中央政府部、委之間的關系,中央部、委與省級政府之間的關系,地方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高紅貴.淮河流域水污染管制的制度分析[J].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06(04)
[2] 易志斌.地方政府競爭的博弈行為與流域水環境保護[J]. 經濟問題. 2011(01)
[3] 張美紅.我國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法律缺陷及法律完善[J]. 水利經濟. 2010(05)
[4] 錢春健.從太湖藍藻事件看太湖水環境污染的治理[J]. 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4)
[5] 王星華,王炳超.我國水環境污染現狀及其防治[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10(06)
[6]蔣靜,卓海華,范文重等.關于長江流域水質監測質量管理體系的思考[J].人民長江,2012,43(1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