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鵬達

一輛輛大型貨車開進阜新新益達農工科貿有限公司,車上滿載著羊毛;車間內,選毛、洗毛、制條、紡紗、織布,一道道加工程序科學嚴謹,訓練有素的工人們在不停地忙碌著……這是一家近年剛剛建成投產的羊毛羊絨深加工企業,是東北地區唯一一家毛條生產廠家。待項目全部投產后,這里將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國產毛條生產基地。
阜新市的畜產品加工業相當發達,當地政府在培育大項目方面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新益達公司創始人陳玉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沒有省里的政策,沒有市里的支持,就沒有新益達的今天!
從“一分錢掰成兩瓣兒花”到啟動大項目
陳玉蓮是位自主創業的女企業家。當年,她靠做毛衫生意積累下一筆創業啟動資金。經過對市場的考察,陳玉蓮決定開辦一家毛條廠。創業初期,陳玉蓮幾乎什么活都要自己干。“自己干,就為了節省幾個工錢。那時候,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瓣兒花。修廠房的時候,幾百平方米的地面,幾乎每塊地磚都經過我的手。”
12年后,陳玉蓮和她的團隊收購了破產的阜新市毛條廠。2010年末,陳玉蓮開始籌建新益達公司,并準備建設一個新項目,從而形成從原毛進廠分選到粗紡、精紡直至羊毛土制肥的完整產業鏈條。這個新項目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盡管這個項目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調整,從而最大程度地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但公司里的很多人還是心里沒底。在市場很不景氣的情況下,遼寧省大項目扶持政策出臺后,大家終于感覺心里有底了,信心也更足了。”
2011年,新益達公司獲得遼寧省大項目政策扶持。如今,這里已發展成為一個集毛、絨、棉、皮張收購、生產、加工、銷售及新產品研發為一體的新型絨、毛、棉材料基地。公司以毛、絨、棉、差別化新型材料研發為主營業務,擁有兩條太陽能洗毛生產線,四條制條生產線,多條梳絨生產線,一條絨條生產線,12梳12紡粗紡生產線,100萬皮張加工生產線。每年可生產毛條4800噸,紗線1200噸,羊絨1000噸,羊絨條500噸。
3年間,陳玉蓮通過引進意大利克勞埃絨、毛條整理技術,大連工業大學超臨界CO2無水染色技術等高新科技術和生產工藝,增加了產品花色,提高了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成為少數達到高支數毛條的廠家,產品為國家大型毛紡企業所認可。作為北方最大的絨、毛制品生產基地,新益達不僅成功躋身國內同行業前五強,在東北地區的市場占有率達到95%。而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他們更走在了同行業的前列,從而在同行業中,率先完成了企業的轉型升級。
“投入大,收益更大”
新益達如今擁有包括天然角蛋白溶液制備及污水處理凈化技術、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羊毛拉伸細化改性技術、生物酶洗毛技術、牦牛絨細化改性技術在內的多項專利技術、其集太陽能酶化洗毛和羊毛土制肥為一體的清潔生產洗毛生產線更為全國首創。
以往,國內企業多采用水蒸氣洗毛。新益達率先將太陽能集熱技術引進洗毛工藝,替代傳統加熱系統,既節約了能源,又降低了成本。利用生物酶取代傳統化學洗劑,減少有害物質排放,同時對洗毛廢水進行提取凈化,循環使用。利用下腳毛、皮剪毛等廢舊羊毛為原料,經過再生,變廢為寶,減少排放,保護環境。為了生產加工全過程實現高效、清潔、環保的目標,他們投入了巨額資金。“很多人都覺得,實施這個項目,前期投入太大,風險高。但經過周密計算,我們還是決定要上馬這個新項目。”
在陳玉蓮看來,以太陽能集熱替代傳統加熱系統,雖然投入將近5000萬元,但不僅保護了環境,而且僅洗毛環節一年就能節省了500多萬元,如果其他工藝都用太陽能,那6年以內就能收回前期投入。從生產肥料這方面來看,前期投入不大,但利潤卻能夠達到30%左右。因為原料沒有成本,而且省去了以前往外運送垃圾的費用。加上廢水的排放、污水處理等等這些方面的費用也都可以省去。所以,盡管從表面看,前期投入較大,但這是一個長久之計,更主要的是解決了環保問題,利國利民。這方面產生的社會效益,盡管無法用具體的數字來衡量,但體現的卻是一個企業家的責任意識。
“有大項目政策做后盾,我們會走得更遠”
不難看出,新益達最大的特點是以高科技投入實現對資源的綜合利用,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環境的影響,這也是循環經濟最主要的特征。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大背景下,無論是絨毛產業,還是棉毛產業,都亟待轉型升級,新益達無疑已經為同行們做出了表率。
與此同時,新益達企業的崛起對于當地的就業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成功解決了700多人的就業問題。這些人大部分都是當地紡織廠、毛條廠、化纖廠、地毯廠、毛巾廠、毛紡廠下崗職工,在這里,他們又找到了久違的感覺,享受到了更好的待遇。待項目全部投產后,新益達還將提供就業崗位600個,并帶動5萬戶農牧民就業。
企業的轉型升級,需要資金投入,同樣需要高科技支持。新益達在引才引智、提升員工素質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為企業發展儲備了優良的人才隊伍。他們與華東紡院、天津工業大學、大連工業大學等多家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免費為其提供實習基地,并提供課題研發經費,從而獲得高校研發專利的優先使用權和購買權,僅2012年一年就有16項專利落戶該公司進行產業化生產。與此同時,他們從外地高薪聘請了4名教授級專家、兩位工程師,組成專家團隊,公司每年還要投入上百萬元用于員工的各類培訓。
曾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科技民營企業家、遼寧省三八紅旗手、巾幗建功標兵的陳玉蓮告訴記者,新益達目前已經初步完成了轉型升級。為了擴大業務范圍,公司已經把羊毛收購業務發展到了阜新周邊城市、內蒙古地區甚至哈薩克斯坦。下一步,公司還計劃參與建設阜新的紡織工業園區,形成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為當地經濟發展做更大的貢獻。
從新益達近三年的轉型升級可以看出,正是因為有了政府對大項目的扶持,為民營企業實現由“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發展向“低投入、高產出、低污染”的精細化發展轉變,增添了信心,提供了保障,而這也將成為遼寧省大項目發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