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鵬達

建廠,源于責任
在很多人眼里,張顏玲企業做得很成功。但她創業的艱辛故事,卻并不被人們所熟知。上世紀90年代,一直做小食品批發生意的張顏玲通過辛勤經營,有了一定的積蓄。改革開放的年代,創業浪潮席卷著每一塊土地,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張顏玲在思索著如何做點大生意。
考察了很久,她在很多人的不解和擔心中做起了糧食生意。從農民手里收購后,直接賣到南方,因為沒有中間環節,所以她的收購價每斤要比市價貴3分多錢,可別小看這3分錢,聚少成多,在張顏玲的經營帶動下,很多農民每畝地增加了近百元的收入,在某種角度上看張顏玲也幫助了鄉親們多了收成,于是當地農民也和她建立了深厚感情。
如此一干又是多年。2011年,阜新大力發展花生產業后,產量上來了,銷路又成了問題。很多農民又找到了張顏玲。看到農民花生銷路出現了問題,張顏玲連忙聯系自己的朋友。工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自己的糧食銷售渠道, 張顏玲銷售了一萬多噸花生,總算是幫助農民渡過了難關。
通過這件事,張顏玲認識到,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找到農民持續增收的項目,諸如花生滯銷的事件還會發生。怎么能闖出一條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呢?此時,張顏玲再一次陷入了思考。
經過考察,張顏玲發現,阜新種植的花生品質較其他區域的都要好。銷路不好,一方面是供求信息不暢,另一方面也是阜新花生還沒有做出品牌。如果自己做花生產品的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不但企業的利潤高了,農民增收也有了保障。
張顏玲有著過人的果斷和毅力,說干就干,她要依托家鄉的資源建設花生深加工產品的公司,以此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于是,陸續投資近8000萬元的可居花生食品有限公司誕生在了遼西大地上。
抓質量,企業農民雙豐收
從原來單純的經銷模式轉向為深加工經營,張顏玲首先考慮的是管理模式上的轉型。為了將新的企業經營好,張艷玲廣納賢才,先后從湖南高薪聘請了銷售總監,又從臺灣高薪聘請了技師,一群敢想敢做、盡職盡責的人聚攏在張顏玲的周圍,開始了可居花生的成長之路。
依托遼寧省政府“一縣一業”的方針政策,阜蒙縣選擇了花生作為本縣的主推產業,而近水樓臺的可居花生可謂是占據了天時地利。粗略估計阜蒙縣應該有200左右家花生生產、銷售企業,而在張顏玲的心中,可居花生一定要做龍頭企業。
有了方向,張顏玲知道,要想站穩市場,產品質量是關鍵。張顏玲認為,阜新花生沒有黃曲霉病,通過精深加工,可以創出品牌價值。為此,張顏玲嚴把質量關,她在企業制定了嚴格的質量標準,確保每一粒可居花生都是貨真價實的優質食品。
一位了解張顏玲的人向我們評價了張顏玲的為人,他說張總做企業,從來就是先考慮農民多賺點,合作伙伴多賺點,最后才想到自己。例如去年,張顏玲和農民簽訂的回收玉米訂單,因為阜新干旱,玉米成熟得不好,市場上價格低,但是為了最大程度上保證農民利益,張顏玲還是按照以前的價格進行收購,這一行為得到了農民的一致好評。
張顏玲之所以能夠成功,源于她的責任感。她會對農民負責,會對自己的企業負責,會對產品質量負責。正是有了這些當今市場上最珍貴的東西,張顏玲才會取得這么大的成功。
在采訪中,給人感受最深的是張顏玲的自信,看到了她帶動農民致富的信心。飲水思源,踐行感恩,這是我們在采訪中最想給予張顏玲的評價。企業也好,做人也罷,沒有哪個人能夠獨自繁榮,也沒有哪個人永遠單贏,而要讓自己的事業長青,我想張顏玲的故事中一定會有值得借鑒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