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

金胡新村之所以有今天的發展,與自身豐富的礦產資源有著莫大的關系。但是,金胡新村的發展經歷又與全國很多資源型村莊有著很大的區別。豐富的礦產資源滿足了金胡經濟的需求,但村里用資源換取的經濟價值充分用在了農民致富和環境治理上,并且很早就拉開轉型序幕。
致富忙
金胡新村隸屬于千山區齊大山鎮,是原來金家嶺、胡家廟、白家堡、肖家堡四個自然村合并而成的新村稱謂。曾經,胡家廟村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貧困山村,年人均收入只有703元,村里外債高達561萬元,村委會工作幾乎處于癱瘓狀態。
1997年5月,樊洪義擔任胡家廟村農工商公司總經理。為了幫助這里的鄉親們脫貧致富,住在鞍山市區的樊洪義,每天要趕10公里的路到胡家廟村上班。為了盡快掌握村里各方面情況,他跋山涉水,走街串戶,摸底調查,每天5點多鐘就到工作崗位,晚上七八點鐘才能回家。一次,勞累了一天的他不慎一腳踩空,滾下了山坡。不知過了多久,蘇醒的他帶著滿身傷痛撿了一根樹杈拄著又繼續前走。就這樣,他帶著傷腿走遍了胡家廟村1600多畝的土地。
研究了胡家廟村的實際情況后,樊洪義發現,這里盡管人多地少,但大山里鐵礦資源豐富。由于資金缺乏,管理水平有限,絕大多數礦產資源沒有得到開發利用,村民們是捧著“金碗”沒飯吃。
農村建設一不能靠等、二不能靠要,而要真抓實干,以此贏得發展上的主動。樊洪義說干就干,領著一班人在胡家廟村原有的鐵礦上做起了文章。當時,村集體的4座鐵礦已有2座停產,剩下的2座也步履維艱。為了讓瀕死的鐵礦重新運轉,樊洪義自掏腰包拿出100多萬元,墊付到鐵礦的生產經營之中。
鐵礦開工了,樊洪義在企業里大力樹立信譽觀念,不到一年時間,4座礦山個個實現盈利,盈利最多的許家溝鐵礦當年繳稅300多萬元,成了全鎮響當當的龍頭企業。
2000年4月,樊洪義應村民們的一致懇請,毅然放棄城里戶口,扎根胡家廟村。隨后,以99.74%的高票當選村委會主任。
從2000年開始,村里開始做大集體產業規模、拉長產業鏈條的工作。胡家廟村通過勘查礦產資源,追加投資,先后建起了近10家礦山。從2000年到2002年,村里集體經濟迅速壯大,公共福利事業資金猛增。
山水依舊,但今天金胡新村人的生活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在這里成為了過去。2011年,金胡新村社會總產值達到了55億元,上繳利稅5.5億元,人均收入由15年前的703元躍升為1.6萬元。
漫漫轉型路
忙過了脫貧致富,樊洪義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讓鄉親們長遠的富足。為了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樊洪義早在2004年就開始考慮產業轉型問題。
“當時我們利用鞍千礦業落戶我村的契機,制定了構建“二園二區一帶”的新村發展規劃。運輸公司、破碎場、爆破隊、建材石場、焊接結構廠、修理廠等村集體企業也在那個時候應運而生。”樊洪義如是說。
由于鞍鋼礦山建設持續征地動遷,土地資源銳減,唯有人力資源豐富。面對這樣形勢,金胡新村第三次調整經濟發展思路。提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空間布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壯大集體經濟,著力改善民生,發展農業“基地群”的路子。
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金胡新村十年來第四次調整經濟發展規劃,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生態養殖。2013年伊始,金胡新村增加5000萬元投資改擴建遼寧金湖種豬養殖場,引進美系曾祖代大白種豬,立足實現6萬頭出欄規模,創造1000個就業機會。
登高遠望,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的金湖種豬場總場坐落在金家嶺翠綠的山林中。總場有一棟800平米的公豬“星級公寓”,公寓內設有空調、地暖,并配備專門的營養師,這待遇連豬場的工人都羨慕不已。不遠處,有一大片空地,村副書記王啟龍笑著說:“那是運動場,是專門為豬鍛煉身體準備的,稀奇吧!”金湖種豬場還建設了豬文化館,詳細介紹豬的起源、馴化以及與人類的和諧發展等,經常有人到此參觀學習。
“雖然養豬場利潤很低,但是他是個富民項目,能增加大量的村民就業,只要老百姓能受益就值了。”樊洪義語氣堅定。
重見藍天
“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村民健康為代價。”這是樊洪義經常掛在嘴上的話。
為建設環境優美的新農村,自樊洪義上任以來,金胡新村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用于綠化工程。建成苗圃園,引進落葉松、曲柳等36個樹種,栽下了1000多萬株樹木。全村30多華里馬路兩旁栽植垂榆、國槐、報春樹,護坡栽滿火炬樹,條條大道兩側密植路籬。15公里環礦山綠化帶郁郁蔥蔥,頗為壯觀。2008年,金胡新村獲得“省環境優美村”稱號。
村里還利用荒山、荒坡、礦渣地造出了300余畝地。看著滿山遍野的楊樹、火炬樹,梧桐樹,村民都露出了笑臉。眼下,他們又開始在旅游經濟上做文章,舉全村之力開發金家嶺AAA旅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