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尚友

炮臺街道的河景,美得猶如江南水鄉,河道旁亭臺樓榭雕梁畫棟,盡顯北方園林特有的大氣。村民告訴記者,這里過去是條“臭水河”,如今卻徹底變了容顏……
美麗從幸福開始,幸福才能更加美麗。
這些年:用行動詮釋黨員本色
“我是本地人,1960年出生,1997年7月1日入黨。這一天又是香港回歸的日子,說老實話,那天我特別激動,覺得我們的黨和國家特別偉大……”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盡管時隔多年,回憶起當時在鐵錘與鐮刀組成的鮮紅黨旗下,舉起右手,莊嚴宣誓的情景,王德世仍感慨萬千。
一次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
他曾被人稱之為“最會做菜的鎮黨委書記”,當年八大菜系樣樣拿手,如今卻很少有時間展現廚藝。
1985年,王德世來到炮臺鎮機關招待所工作,一干就是10年時間。1995年3月,大連市加大生態建設,炮臺鎮隨之成立了林業站,要選一個林業站的站長,上級領導點將王德世,這也讓他的人生發生了改變。
王德世對植樹造林一點也不懂,更難以割舍自己最初的夢想,可最終他還是上任了。“造林綠化是造福子孫后代的事情,一來不能給上級黨委丟臉,二來要爭口氣,要讓咱家鄉綠起來。”
年輕的王德世很快就進入了角色,由于炮臺鎮植樹力度大,1995年,遼寧省春季植樹造林現場會議選在這里召開。炮臺鎮生態建設工程一炮打響,當年還榮獲了遼寧省綠化先進單位。“造林就是造財”,王德世的努力也讓炮臺鎮從1995年拉開了大規模植樹造林的序幕,直到現在,已完成鎮改街的炮臺還延續著每年植樹造林的傳統,每年栽植樹木300萬株以上,森林覆蓋率已達56% 。“四季造林”,成了他們的一大特色。
1998年,王德世被提拔為主管農業的副鎮長。2006年,他成為炮臺鎮的一鎮之長。2008年1月,王德世正式擔任鎮黨委書記,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五彩農業:
放飛經濟發展新希望
炮臺街道按照“種、養、加”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梳理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思路,打破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將眼光轉向服務于都市需求、科技文化含量高、有利于農民增收的“有色農業”上來。經過多年的積累,形成了各具特色、錯位經營的五大農業支柱產業,其中以設施農業為標志的農業生產被譽為“白色農業”;以雪龍黑牛為標志畜牧養殖業被譽為“青色農業”;以大花蕙蘭為標志的花卉生產被譽為“橙色農業”;以果業生產為標志的水果生產被譽為“紅色農業”;以林業生產為標志的被譽為“綠色農業”。五大產業延伸了農業產業鏈,增加了農業生產全過程的附加值利用,提升了都市型農業的集約化、多功能和休閑觀光旅游附加值,形成了“五彩斑斕”的都市型農業新格局,帶動了周邊3萬余戶農民增收致富。
王德世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們還將充分發揮政府的統籌協調規劃力量,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步伐,全力打造城市多彩后花園。
四讓辦公樓:
民生比啥都重要
如今,炮臺街道的年財政收入已達1.5億元,可包括王德世在內的80位街道工作人員至今卻還擠在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辦公樓內。
“2013年年初,有人提出辦公樓太破,應該抓緊修建。但我們把錢都用在民生急需的刀刃上,辦公樓資金就排不上了。”王德世解釋說。這已是炮臺街道第四次為了民生主動放棄修建新辦公樓的計劃了。
“一讓”辦公樓發生在王德世剛上任的2008年。當時街道辦公所在地屬于繁華黃金地段,群眾反映購物不便,街道黨委開會決定主動讓出辦公地方,作為商業購物中心;“二讓”辦公樓發生在2010年,當時準備建設街道辦公樓,但考慮到炮臺敬老院破舊,孤寡老人生活不便,街道黨委決定先建敬老院,并追加近1000萬元完善養老設施;“三讓”辦公樓發生在2012年底,當時街道新建辦公樓已近尾聲,但街道黨委看到5萬名群眾看病難,醫院設施條件落后,便又把新建的辦公樓讓給了街道醫院……
和沒錢修建辦公樓相比,在服務民生方面,王德世他們卻舍得花大錢:自2009年起,每年出資近300萬元為全街道農民免費入合作醫療;自2010年起,每年出資近400萬元為街道農民進行免費體檢并建立健康檔案;自2011年起,每年出資600萬元為男60周歲、女55周歲以上老人及16周歲以下兒童發放生活補助;投資600多萬元配套完善高標準敬老院,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投資2300萬元新建炮臺醫院,達到二級標準;幾年間,累計投入資金1800余萬元建校舍、修操場、改造食堂、購買教學設備等,完善校園基礎設施建設。
王德世說,“錢得花在刀刃上,民生比啥都重要。”
2013年11月15日,炮臺街道下發了《關于開展黨員干部“聽民聲、知民情、訪民難、解民憂”主題實踐活動實施意見》,王德世親自擔任第一活動組的組長。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進入小康社會。我們炮臺街道要在三年內提前進入小康社會。這個任務很重,不抓緊不行。”臨別時,王德世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