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力
作為一個聽眾,同時又是廣播電視宣傳管理者,這些年我與中國之聲接觸過程中的一些小事值得思考,小故事中有大道理。
故事一:前不久我在一次研討會上說“最近我不聽廣播了”。為什么?因為現在新媒體、移動終端上面有一些新的音頻應用程序,里邊有海量的音頻資料,我可以提前下載好,開車的時候把手機連到車上音響,就可以聽我喜歡的音頻了。今天我要跟大家說,我又開始聽廣播了。現在大家都在談一個話題:新媒體來了,廣播電視是不是馬上死掉了。但事實證明我又從新媒體終端回到廣播來了。為什么?雖然移動終端上有大量音頻節目,但上面魚龍混雜,很難挑選出精品節目。新媒體給我們帶來的是豐富中的貧乏。我們為什么還要去看讀者文摘,為什么還要去逛精品店?傳統媒體為受眾作出的專業性的加工挑選具有新媒體不可企及的優勢。廣播與新媒體的競爭,應仍然遵循內容為王、質量第一的法則。直播的、精編的廣播節目似乎不會這么容易就死掉。
故事二:我們鼓勵開辦“以正視聽”的廣播電視節目。在新媒體時代,特別是近年來,廣播電視上的虛假新聞急速增多,新媒體上的虛假信息大有向廣播電視蔓延擴大之勢。面對這種形勢,我們能做什么?我們就是要做“以正視聽”的節目。央視《新聞聯播》開辦了一個“真相調查”小板塊,中國之聲的《央廣求證》已經做了兩年。與虛假信息泛濫的新媒體相比,專業性、權威性是傳統媒體的一大優勢。
故事三:中國之聲《最美新聞人》欄目在2012年被廣電總局評為廣播電視創新創優欄目,并在總局召開的宣傳管理工作會議上做了經驗介紹。以前我們典型宣傳一年推出三五個還覺得很難挖掘,現在《最美新聞人》每天推出一個典型。這個欄目體現了央廣中國之聲堅持弘揚真善美,呼喚社會公平正義,代表社會道德道義強大力量的定位。
故事四:2008年,我還在北京奧組委工作的時候,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四川汶川發生地震,晚上6點多鐘我下班路上,在汽車上打開收音機聽到中國之聲的記者已經到達震區,并發回了報道。我從廣播里得知地震造成的災害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道路不通,通信中斷……當時我立即給我們部門辦公室主任打電話,因為我們有兩個同事是四川籍的,我說一定讓他們同家里聯系,了解家人情況。在重大災難面前,廣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雅安蘆山地震發生后,中國之聲用雅安方言播報減災自救知識,這不僅可以指導抗震救災工作,而且對災區群眾是一種心理撫慰。幾次災難報道都充分證明了建立應急廣播體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故事五:大家可能知道這兩年很火的一個電視節目叫“中國好聲音”,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中國好聲音”引進版的名字翻譯成漢語應該叫“中國之聲”。中國之聲在中國只有一個,她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她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制作方到總局申報備案的時候,現場改了一個名字叫“中國好聲音”。
希望中國之聲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以聽眾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搶占移動終端傳播平臺。希望中國之聲繼續以提高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為目標,全面提高節目質量。祝愿中國之聲越辦越好,永遠無愧于自己的稱號——中國之聲。
(本文為作者在中國之聲十周年·央廣講壇上的發言,有刪節。)
(作者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