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 唐梓翔
意識形態問題,是直指政黨和國家核心利益、關乎政黨前途命運、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竭力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歷來是世界各國和政黨的核心任務。綜觀國際國內兩個輿論場,當前意識形態領域還很不平靜,新聞媒體應該從推動事業長遠發展、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充分認清肩負的責任,積極應對面臨的挑戰,扎實做好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主動權。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力量較量更趨激烈,國際上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話語權主動權爭奪深刻持久,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形勢愈加嚴峻。
從國際大勢看,世界范圍內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更趨尖銳復雜。①一是斗爭格局更加錯綜復雜。既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斗爭,又有旨在影響社會政治和價值認同的非主流意識形態的論爭,還有因民族、宗教、主權與領土爭端而派生出來的意識形態分歧。各種意識形態之間既相互對立、交鋒,又彼此滲透、吸納,使得意識形態斗爭更趨復雜。
二是斗爭領域更加廣泛深入。不僅僅限于思想文化領域,還涉及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國際關系等各個領域,而且各個領域相互結盟,并日趨文化化、學術化和生活化。意識形態的表象與本質越來越疏離,影響卻越來越持久和牢固。
三是斗爭目的更加明確聚焦。自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來,西方資本主義一直不遺余力地推行和平演變和西化分化戰略,其遏制和扼殺社會主義的圖謀始終沒有改變。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線仍然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本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較量。
從國內大勢看,中國已被推到意識形態斗爭最前沿。一是西方國家對我意識形態滲透破壞進一步加劇。西方國家從骨子里不愿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和強大,把中國的發展壯大視為對其制度模式和價值觀的挑戰,加緊推行西化分化戰略,企圖再現蘇東劇變,復制“顏色革命”。他們處心積慮、變本加厲對我政治上施壓、發展上牽制、形象上丑化、思想文化上滲透,手法更加多樣,技術含量更高,防范和應對的難度越來越大。他們注重“棒殺”與“捧殺”相結合,把資本主義價值觀輸出作為核心內容,把借題發揮炒作熱點敏感問題作為基本手段,把滲透基層、爭奪群眾作為重要方式,把“異見分子”“意見領袖”作為依靠力量,把內外勾連、相互借重作為行動策略,把軍隊作為重點目標,把互聯網、手機作為重要陣地,把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根本目的,對我顛覆遏制、戰略圍堵的險惡用心越來越昭然若揭。
二是社會思潮和價值取向多元化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社會整合難度進一步加大。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和改革全面深化期,社會意識領域極其活躍,社會矛盾和問題相互疊加、集中呈現。一方面,各種社會思潮競相登場,既有主張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的新自由主義,也有主張改良、倡導民主、自由的民主社會主義,更有借歪曲、詆毀黨的歷史和領袖人物虛化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歷史虛無主義。與此同時,西方敵對勢力的意識形態攻勢也向多樣化、深層次拓展。另一方面,社會階層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使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呈現出進一步多元化的態勢,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同時,經濟利益與政治訴求、價值訴求相互疊加,實際問題與思想問題、心理問題相互交織,網絡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相互滲透,國內問題與國際問題相互影響,特別是國內一些錯誤觀點時有出現,對馬克思主義一元化指導地位形成較大沖擊,全面考驗著主流意識形態的整合與引導功能。
三是信息網絡的輿情態勢使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制話語權面臨嚴峻考驗。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帶來了人類傳播方式的革命性飛躍,也使國際間的意識形態斗爭更趨直接便捷、更顯“短兵相接”。盡管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42%,網民已達5.64億,但互聯網信息80%是美國提供的,90%以上是英文,我國的信息輸出量不到全球信息量的1%,②網絡話語權“西強我弱”“敵攻我守”的被動格局非常突出。境內外敵對勢力在網上相互呼應,利用其掌握的網絡資源和技術優勢,造謠誣蔑、借題發揮,小題大做、挑撥離間,制造大量混淆視聽的負面輿論,惡意炒作我涉黨涉政涉軍輿情,惡意抹黑中國的國家形象、政府形象和社會基本面,起勁“唱衰”中國,同我們黨爭奪陣地、爭奪人心、爭奪群眾。一段時間以來,網絡輿論有一種怪象,就是誰發表正面言論,誰發表支持黨和政府的言論,誰駁斥那些攻擊、污蔑黨和政府的言論,誰就會遭到嘲諷、受到圍攻,甚至罵黨和政府似乎成為時尚。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因此被蒙蔽和誘導,聽風就是雨,對堅定共同信念、凝聚社會共識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互聯網絡已經成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戰場和最前沿,是當代中國面臨的“最大變量”。
當今時代是各種“話語”競相表達的時代。意識形態較量的實質是制話語權。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說到底是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兩大話語體系”的角力,是要不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交鋒。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
一、把握好馬克思主義一元化指導與多樣性的關系,在多元多樣多變中掌握話語權主動權。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牢牢掌握話語權主動權,必須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首先是要與時俱進加強主流意識形態整合能力建設。意識形態工作是中國共產黨整合社會的重要機制。面對多樣性的社會思潮和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吐故納新功能,提升整合、引領和對話能力,構建起以主旋律統攝多樣化、以多樣化滋養主旋律的話語格局,才能增強自身的適應性和導向性,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在多變中把方向。其次是要不斷用主流意識形態培植精神家園。主流意識形態要有力量,才有號召力和凝聚力。列寧曾經指出:“最馬克思主義=最通俗和樸實(轉化)”。③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必須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用通俗易懂、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篇章”深入人心,加深干部群眾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領會和認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是提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內生力量。第三是要有理有利有節開展輿論斗爭。主流意識形態總是在斗爭中開辟前進道路、確立主導地位的。思想陣地,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思想必然去占領。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的問題上,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幫助干部群眾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始終讓真理的光芒普照人間。
二、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原則,在堅定立場中掌握話語權主動權。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是意識形態領域關乎輿論導向、立場的重大問題,一直是宣傳思想工作必須把握好的重大課題。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真正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做到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這是我們牢牢掌握話語權主動權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首先是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黨性原則。新聞媒體是黨的“耳目喉舌”。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黨性原則不僅要講,而且要大張旗鼓講、理直氣壯講、堅持不懈講,不能躲躲閃閃、含糊其辭。要摸透傳播規律、講究宣傳藝術、對接群眾需求,創新正面報道形式、方法、手段,把握好輿論引導時、度、效,引導大家多看主流、多看本質、多看光明面,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其次是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新聞宣傳是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新聞宣傳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務的。新聞媒體要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大力改進工作作風和報道文風,堅持“三貼近”、深化“走轉改”,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呼聲,推出更多清新樸實、生動鮮活、言簡意賅的精品力作,滿足人民精神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三、把握好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關系,在占領新興輿論陣地中掌握話語權主動權。當今時代,隨著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的重塑調整,新興輿論陣地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在新聞宣傳整體格局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顯。有人說,上世紀60年代之前,誰掌控了紙質媒體,誰就擁有話語權;上世紀90年代之前,誰掌控了電視媒體,誰就擁有更多話語權;而進入新世紀后,誰掌控了互聯網尤其是微博客資源,誰就擁有最大的話語權。④新形勢下,能不能建好、用好、管好新媒體,已經成為我們能不能掌握意識形態領域話語權的關鍵,也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重大考驗。首先是要充分發揮傳統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優勢,引導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在鞏固發展傳統業務的基礎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轉型步伐,積極向新興傳播領域延伸,提升新聞信息產品生產與高新科技的融合度,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使主流意識形態在每一塊版面、每一面熒屏、每一個網頁上都搶占先機。其次是要積極占領新興輿論陣地。順應傳播分眾化、對象化趨勢,大力發展新興媒體,加強各類新平臺終端建設,不斷豐富傳播內容、提升傳播速度、拓展傳播渠道、擴大傳播范圍,提升運用新媒體開展宣傳思想工作的能力。推動各類宣傳力量向網上聚集、在網上發聲,打通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兩個輿論場,使網上網下的正面聲音相互呼應,搶占制高點,放大正能量,在網上形成主流意識形態強勢,確保在互聯網戰場上頂得住、打得贏。第三是要強化網絡新技術新應用管控。完善互聯網站資格審核制度,規范網絡傳播秩序,加大對互聯網有害信息、網絡謠言等的整治力度,引導網民理性參與互聯網內容建設,實現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使我們的網絡空間真正清朗起來。
四、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在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掌握話語權主動權。當今世界,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就能更廣泛地流傳,就能掌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近年來,盡管我們在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但從總體上看,西方主要媒體依然左右著世界輿論,“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沒有根本改變,我國在國際輿論場中的話語權與我國際地位遠遠不相適應。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是要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看待外部世界。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不能閉上眼睛不看世界。要增強宣傳自信,客觀、全面、真實地報道世界,好的要報道,不好的也要報道,拓寬我們的國際視野,在了解和參與世界中更好地發展自己。同時,在報道西方國家情況時要注意拿捏好,不要讓人產生“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感覺。其次是要不斷創新對外宣傳方式。創新傳播理念、話語體系和方式方法,增強議題設置能力,貼近海外受眾需求,及時回應國際關切,更好地做到“中國元素、國際表達”。第三是要加強海外陣地建設和本土化建設。堅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并舉、軟件建設與硬件建設并重,加快形成覆蓋全球、更加健全的新聞信息采集傳播網絡,打造一流的海外工作團隊,同時積極拓展與國際媒體和機構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提高影響國際輿論的能力。只有大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不斷增強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才能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充分展示我國繁榮發展、民主進步、文明開放的良好形象,有力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讓世界認識客觀真實的中國,真正達到影響和引導海外輿論的效果。⑤
注釋:①鄭衛平:《妥善應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挑戰》,《紅旗文稿》,2011(22)。
②中共中央黨校廳局進修班(第61 期)“黨的建設科學化”課題組:《打好意識形態斗爭主動仗》,《紅旗文稿》,2013(20)。
③《列寧全集》第3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2 頁。
④劉亞洲:《牢牢占領意識形態陣地》,《解放軍報》2013/10/15 第七版。
⑤李從軍:《牢牢掌握輿論工作主動權》,《人民日報》,2013/09/04 第十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