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云虹
好的新聞作品是可以當成故事講的,新聞媒體應從內容到形式全方位改進,克服假大空,用生動鮮活的群眾語言講好故事。
北京時間2012年 12月 8日,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演講,主題為“講故事的人”。面對來自全球媒體的攝影機和現場的四百名聽眾,這位來自山東高密東北鄉的“農民的兒子”,以樸實真摯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成長故事,那些隨母親一起經歷過的故事,那些從說書人嘴里聽來的故事,那些“用耳朵閱讀”到的故事,以及那些自己想象出來的故事……正是 “站在大地上訴說”的方式,給予了這些故事貼近靈魂的力量。
當然,新聞作品不是文學作品,二者雖有相通相似之處,但它們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新聞和文學的最根本區別是:新聞是非虛構的,是真的;文學是虛構的,是假的。新聞文學化很容易使合理想象甚至假新聞大行其道,使新聞寫作的改革與創新偏離正確的航向。《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梁衡認為:“本質上,新聞是信息,文學是藝術;在功能上,新聞是傳播信息,滿足人們對信息的需求,文學是提供審美,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在選材上,新聞以事為主,文學以人為主,有人無事不成新聞,有事無人不成文學;在寫作過程中,新聞重采訪,文學重寫作,對新聞來說,采訪到一個好題材,稿件就成功了一多半;對文學來說,作品主要靠加工,包括素材的重構。”這段話,不僅揭示了新聞與文學的一些特點,而且還為新聞和文藝工作者揭示了新聞“客觀真實”與文學“藝術真實”的區別,值得我們在新聞采編和文學創作實踐中思考和借鑒。
毫無疑問,文學和新聞的本源都是生活。離開了社會生活,作家不可能寫出作品,記者也不可能寫出新聞。事實上,我們并不缺乏故事,我們缺少的是發現故事的眼睛和用心講述故事的心情。眼睛是每個人最重要的感覺器官之一,它有兩種感知方式,一是“看”,二是“觀察”。“看”與“觀察”是很不一樣的,“看”只是感知事情的存在,是平面的,表面的;而“觀察”強調思維的參與、情感的參與、行動的參與,目的就是要有所發現,是體現個性化的、觸及本質的發覺。轉型時期,焦慮和不安容易迷失人心,我們的注意力常常被形形色色、稀奇古怪的奇聞軼事所吸引,以致于忘記了對身邊人身邊事的觀察和傾聽,也就喪失了感悟生活的能力,進而也就喪失了講述故事的能力。
既然說“新聞”是“事學”,是一個敘事文本,因此,與一切敘事文本一樣,其敘事方式的選擇,關系到其傳播的效果。用講故事的方式做新聞,其核心就是新聞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細節化,力求做到“見人見物見思想,有聲有色有故事”。近來,新聞報道大力倡導“體驗式采訪”方式,其中又分為過程式體驗式采訪、角色式體驗式采訪、交互式體驗式采訪。“體驗”二字使記者一沉到底,深入民間,貼近草根,直接地氣。體驗式采訪讓記者直接參與到新聞事件中,由觀察而發現,由發現而凸顯新聞深層內涵與意義而加以客觀記錄。
2012年央視“走基層”報道了云南省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陳家順,帶領當地農民工遠赴浙江打工的故事。整個報道沒有宏大敘事,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個細節:沾益縣火車站前的廣場上,陳家順教這些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絕大多數連火車都沒有坐過的農民工在火車上怎么上廁所,怎么把零錢和整錢分開放,提醒他們出門事宜等等……《新聞聯播》連續五天把版面給了這樣一個個真實的細節。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副主任楊華在第三屆中國電視發展年會上的講話中談到,讓他們意外的是陳家順這組報道在德國播出后引起的巨大反響。德國一家電視臺做民調時發現,德國民眾非常關心當下普通中國人真實的生活狀態,因為中國的崛起,很多德國人對中國人的當下生活很好奇。一家節目公司向他們推薦了央視的 “走基層”節目,他們第一個播的就是陳家順。讓這家電視臺吃驚的是,節目推出后,居然有很多德國觀眾給他們發郵件、打電話表達他們對節目的認可。后來外交部知道了此事,跟楊華說“讓德國觀眾認可中國媒體做的新聞,比在其他西方國家都要難。”因為德國民眾經歷過納粹時代,他們對自認為有宣傳色彩的節目很敏感、很抵觸,他們往往將中國官方媒體視作政黨宣傳的工具。那為什么云南的基層干部可以打動德國觀眾?德國電視臺的負責人說,根本是在于真實的細節,真實反映了中國底層民眾和基層國家公務員的生活和情感。①
貼近觀察,用心傾聽,認真講述。“走轉改”實踐進一步證明,只有帶著對普通民眾的深情,真正沉到一線,才能采寫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有溫度的作品。改文風不可能在閉門造車、“復制粘貼”的方法里實現,不可能在“眼睛向上”“隔窗看景”的情景下實現,更不可能在“身入心不入”的狀態中實現。很多到基層的記者是沿著“進入、深入、融入”這條心靈路徑去采訪的。記者們帶著心下去,帶著感情下去,他們用慢速度的紀錄片式,讓觀眾、讀者共同體驗中國的大基層和中國的普通人。在這里,體驗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價值觀,它是平視,它不是俯視,不是憐憫,而是與基層的普通人面對面的溝通和理解。在這里,體驗是一種升華,也是一次靈魂的洗滌,它讓新聞工作者重拾對職業的敬畏,回歸常識。
在瑞典文學院的演講最后,莫言又講了三個故事,一個發生在他小學三年級,一個發生于他在部隊工作的時候,還有一個是從爺爺口中聽來的故事。依舊是樸實無華的語言,依舊是發生在尋常人身上的故事,只是當以故事的形式講述出來,這些片斷就帶給人無限遐思。這些感悟或許還稱不上人生哲理,但卻是生活所給予的啟迪。所謂故事的力量,大概就在于“抵達你的心靈”。
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的美國學者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有這樣一句名言,他說:“在全球傳播的時代,我們通常會選擇故事講得好的那一方,中國的崛起是人類歷史上很偉大的故事。”如何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新聞工作者任重道遠。不僅中國普通百姓能聽懂、肯接受,而且外國人也能聽得懂,哪怕他們不贊成。秉持“透明度決定公信度,話語權決定主動權,傳播力決定影響力”,才能有效增強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真誠是一種力量,談真實,講真事,接地氣,原汁原味,已是最好的味道。
注釋:①楊 華:《“走轉改”難在改文風》,《云嶺聲屏》,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