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瑜
作為最能渲染情感的直接元素之一,聲音在修飾精神世界、傳遞內在情緒方面,擁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從很多優秀的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紀實”原則在聲音處理方面的表現,不僅注重技術方面的前期錄音,更講究后期制作中同期聲的靈活運用,增強整體創作活動的紀實意識。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音樂音響元素的運用,得到了業界和受眾的好評。
同期聲是影像畫面拍攝中與鏡頭共同記錄的現場聲音。現場聲音又可分為采訪的人物聲音、動物聲音和其他自然事物的聲音。《舌尖上的中國》一片中講述春節全家團聚的時刻,男主人公的同期聲顯得尤為重要,從客觀的角度為人物抒發了個人情感,長期工作在外,對家的思念,對親人的想念。娓娓道來的同期聲,搭配著暖暖愛意的水餃,那份獨一無二的滿足在那一刻體現的淋漓盡致。
同時,作者對同期聲的巧妙使用避免了說教式的解說詞。第一季《自然的饋贈》一集在講述單珍卓瑪和母親徒步去遙遠的原始森林采摘松茸時,采用了卓瑪的畫外音。“媽媽就是不會注意自己的身體,光顧著找松茸,我就是有一點擔心,萬一有一天她有點頭暈,倒在山上,畢竟她已經歲數大了。”生動典型的現場同期聲,將采訪對象的語言轉換為此時的旁白,把圍繞各色美食的相關人物及其心理活動以深情感悟的言說方式娓娓道出,體現出“有設計、有懸念”的創作手法和表現技巧。此時聲音的優勢不僅表現在表達的邏輯性上,還因其語言的音調、音色、說話時的節奏、力度和方言等因素而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這樣的處理既烘托了現場的真實性,又把觀眾帶入紀錄片所表現的場景中去;既追求與現實生活的統一,又增強了節目的參與性,脫離了單一播音式的解說。《舌尖上的中國》的紀實,巧妙地將同期聲分地點、分時間地使用,實現了情感和事跡的相互滲透。
《舌尖上的中國》的音樂設計巧妙,食材切制的“鐺鐺”聲,煲湯時煮沸的“咕嚕咕嚕”聲,烹飪美食時油鍋里發出的“啪啪”聲,這些自然音響匯成節奏明快的曲調,為觀眾呈現了音樂美食盛宴。背景音樂——用老百姓最喜愛的中國風音調,調動了觀眾的情緒,使他們對美食產生一種親近感。運用接近生活原生態的音樂聲效,在舒緩悠長的背景音樂映襯下,實現了音樂與畫面的結合,進一步深化主題。作品中我們得出一些創作中可以“為我所用”的“實戰”結論:首先音樂的旋律要富有抒情氣息,但要把握好度。紀錄片作為一種宣傳色彩濃厚的紀實影片,整個風格較為嚴謹、真實,抒情的配樂要適宜——點到為止,用多反而濫情不客觀。其次,音樂不是從頭至尾一種旋律,因為不同的敘事內容產生的畫面節奏不同。最后,脫離于畫面的音樂再優美動聽,如果與片中主題相沖突,那也是失敗的。
自然音響不同于背景音樂,恰到好處的音響效果會增添畫面的真實感,渲染氣氛。聲音是有情緒的,不同段落想要體現的情感各有側重。寫意也是《舌尖上的中國》中音樂創作的一種重要修辭手法,它力求以簡練的敘事記載來展示全面的內在涵義,常見的方式是夸張,即對自然環境中的聲音進行音量提高或降低、延遲或快進、混合處理等。經過處理的音響,其產生的象征、刻畫描寫的修辭功能更能渲染感情氣氛,達到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背景音樂可以是一首或幾首樂曲,也可以是相對短促的聲音效果,如風聲、雨聲、雷聲、濤聲、蟲鳴、鳥鳴等自然界一切聲音都可以化作電視畫面的音樂聲效。這些音樂聲效具有寫實性、逼真性、主觀性、寫意性、渲染性等。在《自然的饋贈》中,自然音響作為同期聲保留下來,讓我們體會到稻谷被收割時發出的聲音,深埋在地下的竹筍被挖掘出來的聲音。這些真實的聲音,讓遠離大自然的城市人備感親切,從而證實和加強現場的互動性和逼真感。
電視紀錄片和其他的電視節目一樣,是在視覺和聽覺的共同感受之中展開的。有了聲音的介入,電視紀錄片的表現空間被大大拓展,聲音的音色、節奏、力度等要素間的相互協作,給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帶來了新鮮的元素。電視紀錄片的創作理念被不斷更新,為電視紀錄片的藝術魅力展現提供更佳的表現手段,使之在真實性、藝術性、故事性、審美性、體驗性與思想性等方面作出更具魅力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