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楓
鄉鎮廣播電視站作為地方黨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廣播電視媒體的前哨站,是基層廣播電視媒體思想文化宣傳的主陣地。在浙江省海寧市,全市共有10 個鄉鎮廣播電視站,單位小,人員配備也少,每一個站的宣傳人員大多只有一人,配備最多的有三人,而他們卻擔負著全鎮廣播電視方方面面的宣傳重任。所以,鄉鎮站記者在基層發揮著不替代的作用。
一、當好喉舌,架好橋梁。鄉鎮廣電站作為基層媒體,能夠最迅速、最廣泛地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到基層群眾中去,也能夠及時掌握和反映基層群眾的意見、呼聲和愿望。2014年,“無違建創建”工作是浙江省中心工作。海寧市丁橋鎮蘆灣村紅光小區是一個新建成才五年的農村新區,一排排別墅式的新住宅漂亮又氣派,然而整個小區總共70 戶居民,卻戶戶都建有違章建筑。這些違章建筑都緊挨著樓房而建,有的做廚房,有的做雜物間,有的做車庫。鎮村兩級打算以這個小區為拆違典型,為推動全鎮拆違工作開好頭。當了解到這樣工作部署后,丁橋鎮廣播電視站記者一邊通過廣播向廣大村民宣傳拆除違章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意義所在,同時,跟隨聯村干部上門了解民情,掌握村民的思想動態,一發現哪名黨員干部帶頭拆違,便及時采寫錄音報道跟進宣傳。經過對一個又一個事例的正面宣傳引導,二十多天后,小區內70 戶居民全部簽約拆違,記者也采編播出了10 篇報道,讓全鎮廣大群眾了解小區拆違的進程,使百姓相信是真拆違,不是搞形式,為全鎮的拆違進展起到了較好的推進作用。
二、服務民生,注重社會效果?;鶎右痪€蘊藏著最鮮活、最豐富的新聞資源,真正的好新聞來自基層一線和群眾實踐。鄉鎮廣電站記者處于新聞第一線,出入城鄉,所有采訪都和村民百姓密切關聯。群眾的情感訴求,人民的所需所盼,都是采訪報道的第一手素材,它能反映出基層群眾的現狀和實情,讓新聞報道更有感染力和說服力。2010 年,在海寧丁橋的一家磚瓦廠里,十多個外來務工者的孩子因沒人照顧被父母用繩索拴在車間窗欞上。這些孩子中最小的才出生兩個月,最大的只有四歲,他們不能自由玩耍,每天被拴的時間長達八個多小時。丁橋鎮廣播電視站記者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凌晨4 點多就到達磚瓦廠,5 點開始跟拍,直至晚上9 點,詳細又全面地記錄外來務工人員及孩子一天的生活。之后,《被繩索捆綁的童年》連續報道播出后,很快引起了當地政府、企業、婦聯等部門高度重視。一個月后,企業騰出兩間房子并進行粉刷,請來了兩位阿姨,一個“幼兒之家”很快辦起來了。這名基層記者又做了后續報道《繩索上的孩子搬進了幼兒之家》,贏得了社會好評。
三、采編播合一,自辦節目成為基層一線宣傳主陣地。鄉鎮廣播自辦節目是當地黨委政府宣傳陣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鄉鎮廣播電視站單位小、人員少,這就要求鄉鎮站記者不僅要具備新聞采寫能力、編輯能力,而且還要具備節目播音和制作能力。
在海寧市,廣播是鄉鎮站可以自行傳播自辦節目的唯一通道,丁橋鎮的廣播入戶率高達97%,這也就給鄉鎮站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布當地黨委政府政令要及時正確。為指導水稻、蠶桑等農業生產,在播音時還得配上當地鄉村語言;為吸引聽眾收聽,在對法律法規宣傳時,要結合各種案例宣傳相關知識,在節目形式上采用邀請嘉賓與記者進行對話,使節目可聽性強,生動、形象,聽眾易接受。丁橋鎮廣播電視站自辦節目已開播三十多年,現在每周一三五定時播出,充足的信息量、豐富的節目內容、一線記者的多角色轉換,使自辦節目的得到了良好發展,在嘉興地區和海寧市級鄉鎮廣播自辦節目評比中屢創佳績。
四、多角色,多能力,有效發揮鄉鎮站記者的協作能力。鄉鎮廣播電視站記者是當地黨委政府的喉舌,而在人員編制和業務屬性上又屬于條線垂直管理,是上級廣播電視媒體在鄉鎮的駐地新聞工作人員,所以工作上除了服務好當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以外,還擔負著與上級媒體的協作重任。
首先要具備獨擋一面的業務能力,隨時能在新聞第一線投入戰斗。海寧市是觀看錢江潮的重點旅游景區,每年農歷八月十八前后都要舉辦潮博會,鄉鎮駐地記者自然成了錢江潮直播大型活動中的主力軍。根據直播要求,在大潮的不同景點,駐地記者得實時傳播大量新聞信息,包括大潮的特點、當地海塘的安保力量,游客的觀潮秩序、對潮水的期盼和感受,以及景點的交通狀況等。丁橋廣播電視站與海寧臺廣播直播特別節目進行電話連線報道,與嘉興、浙江之聲乃至中國之聲直播連線,把海寧的錢江大潮及與大潮有關的各種新聞信息向更廣泛的聽眾傳播。
其次要成為市民記者隊伍的有力組織者。2014 年,海寧廣播電視臺在原有廣播電視的基礎上全力打造涵蓋微信、微博、網站和報紙的全媒體,為此,需要海量信息支撐六大平臺,更需要擁有強大陣容的媒體人員參與運作。海寧廣播電視臺全媒體建設推出后,丁橋站的駐地記者及時和村干部、文化管理員、大學生村官、攝影愛好者等聯系,并進行有針對性地宣傳、引導,鼓勵他們成為丁橋站的業余通訊員,激勵他們從另一個角度體現自身價值。目前,丁橋站已擁有一支由10 名市民記者組成的通訊員隊伍。為了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丁橋站還組織他們參加海寧廣播電視臺舉辦的全媒體專業培訓。
第三,要成為廣播電視臺中心活動的骨干協作者。2014 年,海寧市委宣傳部主辦一場公益性宣傳活動——海寧夢想秀,而這場公益活動的承辦單位是海寧廣播電視臺,海寧市委市政府想通過這場活動真正為普通老百姓達成心中的愿望和夢想。廣播、電視和網站天天在播廣告,可是農村朋友參加報名的卻寥寥無幾。之后,駐鄉鎮站的記者一邊通過鎮廣播進行連續宣傳,一邊利用自己在基層的人脈資源,有的放矢地對活動進行一次又一次深入解讀和細化分析。成功溝通后,報名人員非常踴躍,有八九歲的小朋友,也有年過七旬的古稀老伯;有當地的群眾,也有外來務工者。在丁橋鎮民利村,一位23 歲的小腦癱瘓小伙子也鼓起勇氣前來報名。這位年輕人身體殘疾,沒上過一天學卻早已自學完大學課程,他報名的夢想就是找一些淘寶美工設計的外包活來養活自己,以減輕父母的負擔。這位年輕人的勵志精神感動了現場評委,更感動了全場所有的觀眾。
鄉鎮站記者與百姓零距離接觸,熟悉的程度比較高,腿勤嘴勤手勤,了解的情況多,掌握的信息豐富,既具有專的業務能力,又具備服務大局的運作能力。鄉鎮站記者既要服務于當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同時還是廣播電視臺中心下設在鄉鎮的新聞工作人員,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的位置,都擔負著重任,發揮著非常積極有效的宣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