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莉
(作者系中廣協會城市臺(上海經濟區)委員會常務副會長)
秉持“搶先布局,搶占終端”的原則,近年來許多縣級廣播電視臺紛紛開辦網站、手機報、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積極布局新媒體業務。根據對中廣協會城市臺(上海經濟區)委員會60多家縣級成員臺的不完全統計,約有60%以上的臺開辦了不同程度的新媒體業務,但目前大多數還只是將新媒體作為拓展廣電媒體的傳播覆蓋渠道來用,尚停留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真正的產業贏利模式還遠未形成。盡管縣級廣電媒體比其他三個層級的廣電媒體走融合發展的道路更加艱難,但是縣級臺也具有船小好掉頭、更加接地氣、更加地方化等特點,在以互聯網思維顛覆式創新改造傳統廣電媒體中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一、創新發展、跨媒融合。縣級廣電的融合發展應該強調面對現實、因地制宜、腳踏實地。首先必須創新體制機制,在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的前提下,強化互聯網思維,去“行政化”,去“事業化”,用新媒體的現代企業制度激活縣級廣電的用人機制、激勵機制、創收模式、管理模式,進一步激發縣級廣電的內部活力。其次應當重組組織結構,整合臺內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制作與播出平臺,實現扁平化、協同式運作,努力創造信息生產、傳輸、交換、消費等功能一體化信息服務平臺。近兩年浙江省的蕭山臺、長興臺借鑒BBC模式運作的“新聞廚房”信息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江蘇省的江陰等縣級廣電打造集團化模式,進行一體化運作的做法也值得關注。第三必須增強內容優勢,以用戶思維做強內容核心競爭力,贏得融合發展的優勢。要以用戶為中心,遵循新媒體平等交流、互動傳播的特點,利用縣級廣電接地氣、最基層的優勢,關注網上常說的“痛點”“暴點”“參與點”,做好內容服務。
二、線上線下、跨界整合。科技改變世界,互聯網模糊了很多產業的邊界,媒體跨界融合已無孔不入,縣級廣電同樣大有可為。首先必須推動臺網融合發展,通過合資、并購、合作等市場化手段做好與廣電網絡以及其他新興業務形態的整合。比如在傳統業務基礎上開發直播電視、互動電視等融合媒體業務;開發智慧城市業務,如遠程教育、民生信息、醫療健康、電子商務等;開發娛樂業務,如卡拉OK、互動游戲等多種業態,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其次可發揮直播電視的優勢,實現縣級廣電直播節目與其他行業,尤其是電子商務行業的跨界對接等。第三可嘗試探索線上線下一起運作,通過打造一個媒體的重點品牌項目,帶出一個全新的產業鏈的模式。湖北長江壟上傳媒集團成功打造的中國傳媒界的一個全新的產業鏈模式——壟上模式,就是值得借鑒的案例。這是一個“頻道+渠道”,線上線下一起運作的全新發展模式,“線上”通過內容播出,打造節目品牌鏈;“線下”通過農資(農藥、化肥、種子)銷售、綠色農產品銷售、農村信息咨詢服務、農村保險等多項業務,打造傳媒農業產業鏈。用湖北長江壟上傳媒集團頻道運營中心主任陳接峰的話說:“以媒體作為產業的DNA,來獲得核心競爭力,才具備可持續的競爭力。”
三、互聯互通、跨區域聯合。首先必須打造拳頭品牌。有特色的、接地氣的產品和項目一定具有跨區域發展的影響力和市場歡迎度。被業界譽為中國縣級廣播創新樣板的溫嶺電臺FM103.6,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兩年前,溫嶺廣電臺以“貼地飛行、用戶至上”的互聯網思維開始向新媒體的融合轉型發展,如今溫嶺FM103.6已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媒體,年廣告收入突破1100萬元。不僅如此,“溫嶺模式”還走出溫嶺,被復制到了浙江的三門、浦江和安徽的宣城、福建的沙縣。
其次應當共同打造合作平臺。一方面,要利用好縣級廣電合作深厚的歷史基礎。中國黃河電視臺《神州瞭望》電視外宣協作網、中國視協市縣臺電視委員會、江浙滬經濟強縣市區廣播電視協作網等自發聯合組織都各自有幾十家成員臺,多年來在廣電新聞、文藝和廣告等領域開展廣泛的合作與交流;創辦即將30周年的中廣協城市臺(上海經濟區)委員會更是在聯辦欄目、聯辦活動、聯合采訪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和經驗。另一方面,要創造性地深化改革縣級廣電合作,善于利用網絡優勢、技術優勢、資源優勢創造管理優勢,去提升、改造傳統合作模式,共同打造推動縣級廣電“一體化發展”的制度平臺。浙江新藍網就在2013年率先創新構建了“市縣新媒體云平臺”,全國65家城市電視臺則共同組建城市聯合網絡電視臺(CUTV),實現內容、資源、版權、技術、運營等一體化,形成城市電視臺與CUTV資源轉移和共享模式。這些都是在主動搶占先機,創新媒體合作中值得借鑒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