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丹華
縣級電視臺是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為百姓提供生活便利的有效渠道。通過一個個新聞節目,電視臺可以真實地反映出一個地區的民俗風情和文化氛圍;聯系國家相關政策,從百姓生活取材,能夠更好的服務全縣人民。新聞節目除了趣味性和題材真實、新穎之外,應當融入了基本的法律意識、黨的基本政策等,教育、引導觀眾正確認識客觀事物。
目前,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傾向。首先是新聞報道題材過于嚴肅。許多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中,時政新聞占據的比重過大,縣級領導的講話和走訪活動過多。這種過度嚴肅和正統的節目容易使百姓產生視覺疲勞,再加上電視臺新聞播出的時間固定不變,人們很容易對新聞節目產生 “在固定時間播出固定內容”“一成不變”的排斥心理。
其次是新聞報道缺乏針對性。在縣域總人口中,農村人口約占70%左右,這樣的比重使得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受眾多為農村人口。但目前許多縣級電視臺并沒有把握好以農民為主要收視對象的新聞節目制作理念,即新聞的制作只是客觀地考慮了節目的意義和宣傳價值,但忽略了與傳統的農耕季節、農民實際需求相結合,導致節目針對性差,與百姓生活的聯系性不強,甚至有些新聞報道存在虛假現象,導致新聞節目收視率長期低迷的狀態。
第三是新聞報道主動性差。主動性的新聞報道需要深入基層進行實地采訪,在此基礎上撰寫新聞稿件,對新聞工作者的主動性要求較高,其形式、效果都與傳統的“等待新聞”存在著很大的區別。但縣級電視臺由于體制的限制或是工作人員數量、精力有限,很難開展深入調查活動,而只是以被動性的報道、會議題材的新聞來奉獻給觀眾,新聞報道的內容容易出現和群眾脫節的現象。
因此,縣級電視臺要想依靠新聞節目取得更好的發展,首先要做好準確的定位,這樣才能使得節目策劃有正確的方向。專業人士認為,新聞節目的策劃主要應把握住三個要素,即如何關注現實,如何反映現實以及如何客觀地評價或批判現實,就是要用敏感的眼光和獨特的手法來實現這三個現實在新聞節目中的完美體現。
一、堅持黨性原則,重大局。新時期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策劃,應繼續把握好與黨的政治主張和思想意識相一致的原則,即節目策劃應建立在黨性原則上。在此過程中,縣級電視臺應當積極擔負起黨和政府的文化宣傳職責,同時深入基層挖掘新聞素材,選取感人事跡策劃出觸動人心的好新聞,然后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這樣才能起到最好的收視效果和宣傳意義。另外,對會議報道的策劃,應遵循新聞規律,力求新聞報道的貼近和深刻。
二、積極宣傳惠民政策。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應通過淺顯易懂的形式,積極做好相關惠民政策的宣傳,從而起到為農民解惑釋疑,輔助政府開展相關工作。例如,針對農村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中擴大林果種植面積、房屋拆遷、村鎮規劃、宅基地劃撥等熱點社會性話題,在新聞節目中開辟“政策解讀”專欄,從百姓的角度出發對類似政策予以客觀的分析和釋疑,使得百姓能正確認識惠民政策,不至于產生歪曲和誤解,這樣有助于政府順利開展工作。
三、當好地區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發展農村經濟,提高百姓生活質量是當下農村工作中的重點。縣級電視臺在做好黨和政府政策宣傳工作的同時,更需要結合民生,努力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服務,當好地區經濟發展的 “助推器”。新聞節目的策劃與制作,應當以報道各地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經驗、新動態、新舉措、新典型以及農民的增收、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等內容為重點,關注和挖掘“三農”新聞資源,不斷推出新經驗、新典型,讓典型引路帶動全市農村經濟發展,產生良好的示范效應。同時也可以通過精心選編一些實用農業科技知識、致富信息,強化服務針對性,彌補上級臺的信息缺口,起到信息平臺作用。
四、當好農民觀念的“更新器”。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策劃和創新應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更新農民觀念”為己任,幫助足不出戶的農民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為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做出自己的貢獻。首先,新聞節目應注重鼓勵農民的進取與創業精神,通過報道一些勤勞致富的典型案例煥發起農民“積極創業,依靠雙手改變命運”的熱情,以及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的勇氣和信念,摒棄傳統的因循守舊、好吃懶做的小農意識,最終引導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創業興業。其次,新聞節目報道要注重引導農民樹立起科學的市場意識,通過對農產品市場動態和發展趨勢的報道,為農民提供盡可能多的帶有方向性、前瞻性和指導性的農業信息,培養群眾的市場經濟意識、規模經濟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增強農民生產的決策、經營能力。另外,在引導農民發家致富的過程中,還應當注意培養農民的法律意識,通過一些民主管理先進典型的報道,引導和鼓勵農民群眾自覺關心、主動參與村務公開、民主議事等活動,樹立社會主義主人翁精神,懂得怎樣依靠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