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莉
消除成人化思維對兒童的不利影響。看現在的一些少兒節目,觀眾會發現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那就是成人化的植入,無論是孩子的衣著打扮還是言行,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成人化的影響。兒童節目過于成人化了,就凸顯不出少兒節目的特點和優勢,比如金鷹卡通打造的少兒歌唱類節目《中國新生代》,模仿當紅歌星,裝扮成人化,演唱成人歌曲比較多,過多的充滿成人化的表演,可能會掩蓋掉孩子身上特有的童真和可愛。
成人化的思維還集中體現在動畫片里,比如《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用平底鍋無數次打人的暴力行為,《熊出沒》里光頭強動輒開槍的暴戾脾氣等,孩子模仿后是比較危險的。成人覺得無關緊要的東西,可能就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好的影響,孩子的主觀判斷能力還沒有那么強,對于危險也沒有那么敏感,這些東西都是少兒節目應該避免的。
少兒節目的娛樂性和教育性的結合。少兒電視節目要做到娛樂性和教育性相結合,過于娛樂化或者過于說教化,都是不科學的。節目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要多樣,在娛樂的同時引導孩子的真善美價值取向。韓國的少兒節目《爸爸,我們去哪兒》取得了成功,也引起了世界性的關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爸爸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性很強,在和爸爸旅游過程中的交流也教給孩子一些做人道理。這些道理不是人生哲理等高深莫測的東西,大多數是生活中的為人處世,尊重長輩,愛護比自己小的弟妹,學會怎么正確地用敬語等,孩子們玩得很開心,學得很快樂。湖南衛視引進了這檔節目改名為《爸爸去哪兒》,這是中國首個以旅游的形式來展現親子互動的一個少兒節目,大人的興趣甚至高過了孩子,爸爸和孩子們走出了演播廳,走進了大自然,走到了社會中,除了睡覺、上洗手間的時候,全程都在跟拍,給少兒節目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兼顧城鄉孩子的不同需求。兒童是祖國的花朵,不管是生長在什么地方的花朵,我們都要用養料去澆灌他們。地方電視臺創辦少兒節目的局限性很多,沒有那么多的資金去成立專門的部門,沒有那么多專業的少兒節目制作團隊,孩子和家長的參與熱情也沒有那么高,但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文化和生活習慣,要針對在不同地方成長起來的孩子,制作適合他們的節目。這樣會更貼近他們的生活,因為他們就是這些節目的主角,是參與者,是站在旁邊鼓掌喝彩的人。
湖南衛視的《變形記》,進行互換人生體驗,城里孩子去農村體驗生活,農村孩子去城市體驗城市的生活,也許在雙方的人生軌跡中都會留下一點痕跡。地方可以辦地方自己的少兒節目,中國有地理優勢,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利用起來,給孩子們參與的機會,我相信會有好的反響。少兒節目不是商業片,不要想著馬上就能收獲碩果,小小的種子種入孩子的心里,加以細心地照顧,會茁壯成長的。
一、找準節目的定位和價值。兒童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的規定是0-18 歲,中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的規定是0-18 歲,醫學界以0~14 歲的兒童為兒科的研究對象,這是比較粗略地一個概括。在0—18 歲之間還可以分成:嬰兒(0-1 歲)、幼童(1-3 歲)、小童(4-6 歲),中童(7-12歲)、大童(13-18 歲)。少兒節目的定位當然不必那么細,但是還是需要針對幼兒園、小學和中學等不同階段制作不同的節目來滿足孩子們的特殊要求。如果少兒節目的范圍過于寬,過于籠統,那么節目就難以吸引穩定的受眾群。因此,節目內容細分會容易抓住孩子的眼球。東方衛視的《潮童天下》,專為4—6 歲的小朋友度身定做了許多不同的有趣環節,有主持人金煒的搞怪訪談也有棚外的小任務交給小朋友做。在對話或者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小朋友鍛煉了簡單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懂得承擔責任這個概念。
CCTV 少兒頻道專門給“1—3 歲嬰幼兒”及其爸爸媽媽制作的《小小智慧樹》是中國目前唯一的一檔適合1—3歲孩子觀看的欄目。節目以紅果果和綠泡泡兩位主持人帶著小朋友們一起唱歌作為開場,節目中間會教小朋友一些比較基礎的東西,比如如何把水壺的蓋子蓋在相應的瓶口上,讓小朋友自己動手操作來加強動手能力。雖然內容都很簡單,板塊設計也不復雜,但是在唱唱跳跳中小朋友都學得很開心。
二、節目內容的創新。孩子的好奇心超過成年人,對于新奇事物總是充滿了探索和想象,他們好動,喜歡生活中的變化。我們要用孩子的視角來制作少兒節目,去挖掘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而不是迎合成年人的口味。少兒節目需要不時地翻新,根據孩子們多變的口味,制作豐富多彩的內容,真正做到反映孩子們的世界。像央視的《大風車》,它由原有的《七巧板》《天地之間》《蒲公英劇場》《同一片藍天》《聰明屋》《和爸爸媽媽一起看》六個欄目整合而成,在1995 年6 月1 日正式開播,成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兒童電視欄目。該欄目強調“以兒童為本”的創作思路,以“尊重兒童、支持兒童、引導兒童、快樂兒童”為宗旨,注重“兒童寫兒童、兒童拍兒童、兒童評兒童”的制作理念,注重孩子對電視節目的參與,以后又相繼推出了《玩偶1 牽1》《頑皮家族》《新聞袋袋褲》《童年》《我看見》《4+4》《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等眾多的子欄目,這些欄目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節奏明快并充滿童趣。
三、提高少兒節目主持人的素養。少兒節目主持人除了要有專業的知識,還應該掌握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知識,還要借助專家的力量,虛心學習,掌握各方面的專業知識,這樣才能成為合格的少兒節目主持人。CCTV 少兒頻道《智慧樹》欄目中的親子活動以及美國知名的少兒節目《芝麻街》在這方面做得都非常的好,通過專家的參與,使節目更科學,既是對孩子負責也能為節目樹立權威。比如《芝麻街之大鳥看世界》中,每一期都會產生一個問題,像為什么聽到青蛙叫卻找不到青蛙之類的,通過卡通人物向小朋友傳授科學知識。《鞠萍姐姐講故事》的每個故事中都隱藏著一個個小知識。這些都是需要閱讀大量的書籍,去試驗去探索,才能做成功的。
少兒節目主持人要有一顆長不大的童心,能和孩子玩在一起,主持的節目需要知識性和趣味性結合,做到孩子和家長共同認可。收視率上去了,那么經濟效益也會水漲船高,繼而為孩子們謀得更大的福利,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四、延伸節目的附加值。制作節目需要人力物力,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經濟效益不好,節目的質量會受到影響。我們應該在追求社會效益的同時抓經濟效益,但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加入過多的成人思維。可以參考《天線寶寶》《哆啦A 夢》以及迪斯尼,他們通過出書、玩偶、服飾等為節目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樣不會讓受眾反感,對于孩子來說也沒有造成什么不良的影響。國內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沒》,還有金鷹卡通的有獎問答題,都是通過節目產生的社會關注度來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成功的例子。以《喜羊羊和灰太狼》為例,在2009 年賀影片中,《牛氣沖天》創下9000 萬的票房;從2005 年推出后,同名漫畫已經超出500 萬冊,在圖書銷售榜上一直位居前10,經過授權的衍生產品也已經超過了100 種,產生了雙贏的局面。
電視就像一個魔法盒,孩子們打開盒子,能看到什么?我們要給孩子看到真、善、美,輔助家長和老師來教導孩子認識自己,認識這個社會,學會保護自己,學會自立、自強,同時讓孩子感受到童年的快樂,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