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勇
區縣電視臺要想擔負起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搖旗吶喊”的重任,得到觀眾的喜愛,必須在時政新聞的報道中實現自我提升、自我轉型,做好民生新聞風格的平民化,做強戰役性報道,拓展報道手法等方面改進工作。
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全國上下轉作風、改文風的氛圍為時政新聞轉變報道方式帶來了契機,也倒逼著各級電視臺轉變報道方式。江寧電視臺對時政新聞報道的重點進行了調整,要求記者多做自采新聞,多下基層蹲點,多采制更加接地氣的鮮活新聞。
首先,調整了考核辦法,從以量考核轉向以質考核,將自采稿件的級別設定為高于派單稿件。設定自采任務量,還設定了優質自采稿件任務量,引導、培養記者用心采制優質稿件。在派單采訪的安排上,盡量少派單給主力記者,讓他們長期處于吃不飽的狀態,倒逼他們走出去,制作優秀自采稿件。在對選題的把握上,我們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以往,我們在報道街道、園區的新聞時,只注重控制會議新聞。現在,凡是街道、園區統一完成的規定動作一律不發,凡是街道園區自己組織的沒有特色的活動一律不發,比如五一表彰;凡是接地氣、有地域特色的新聞,我們均會給予充足的人力、時間和設備保障。
其次,從每一篇報道抓起,一點一滴改進文風,改進新聞報道方式。在審稿環節,大膽砍去空話套話,對成就類報道要求用數字說話,用事實說話,用事例說話;對沒有事例、沒有現場采訪的稿件,在考核中給予差評。現在,記者在采訪中已經從重點關注領導講話,變成了重點關注活動、會議傳達的核心內容,寫出來的時政稿件不再有大段的領導講話,而是跳出會議報新聞,真正寫出了觀眾想知道的東西。在新聞播出的編排上,領導出席與否不再作為時段安排的主要依據,而是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將新聞價值高的稿件往前排,使整檔新聞更有可看性。
早在多年前,江寧電視臺便在《江寧新聞》中為民生新聞單獨設立了板塊,占到新聞總量的一半。經過多年發展,民生新聞板塊已形成了《美麗江寧人》《身邊的感動》《記者調查》《777 新聞熱線》等子欄目為主干,突發事件、新聞現場、百姓生活、新聞行動、階段性主題報道為支干的節目架構。
《身邊的感動》旨在挖掘尋常可見而又不平凡的動人事跡,著力弘揚社會正氣、傳統美德、時代風尚,開播至今已在觀眾中引起不小反響。例如《女子流浪10 年后遇車禍江寧交警助其踏上回家路》,講述了在一起交通事故后,民警找尋了一個月,幫助精神失常且遭遇車禍的流浪女子找到了失去聯系長達10 年的家人。節目播出后反響強烈,好交警的事跡一時成為美談,并被所在街道作為道德講堂事跡在各社區巡講。新聞《妻子用愛喚醒植物人丈夫》獲得“南京市殘疾人事業好新聞”一等獎。一個個具體而形象的小人物、小故事宏揚了新時期社會風尚,也得到了主管部門的高度肯定。江寧區委宣傳部還依托《身邊的感動》欄目,先后組織開展了“江寧·身邊的感動”和“美麗江寧人”評選活動。
《777 新聞熱線》以“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為宗旨,以熱線電話為載體,急百姓之所急,幫助解決百姓身邊的實際困難。養蜂人蔣女士向777 熱線求助,家里釀造了一千多斤蜂蜜,由于種種原因銷售成了問題。節目播出后,多位觀眾打來電話希望購買蔣女士的蜂蜜。在記者的牽線下,蔣女士打開了銷路。尿毒癥患者陳小梅向我們求助,記者上門與區民政部門溝通協調,陳小梅很快拿到了第一筆低保金。這樣的報道凸顯了媒體的社會責任擔當和媒體的公信力。
具有深度的戰役性報道是鍛煉區縣臺隊伍,檢驗區縣臺新聞策劃、制作能力的重要平臺。從選題的確立、計劃的擬訂、人員的調配,以及報道進程中的調整和控制,都是按“計劃單列”的形式運作,它可以讓區縣臺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保持自己的活力和魅力。
2013 年亞青會部分賽事在江寧舉行。與上級臺相比,江寧電視臺在場內的活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報道話題難以先聲奪人。但我們積極尋覓最佳契機,發掘獨家信息,發出獨家聲音,做到人無我有;在同一話題的報道中,我們尋覓獨家視角,找準切入點,以獨特的方式重新整合信息,做到人有我新。射擊項目開賽,記者在臺下采訪了國家射擊隊總教練王義夫,于是有了《射擊“總教頭”王義夫:只要孩子開心、高興》這篇報道,通過王義夫的口述傳達一個信息:亞青會最大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來感受體育的快樂和青春的活力;是誰在保證盛會的順利進行,我們的記者把鏡頭對準了幕后的工作團隊。比如《清廢團隊:亞青江寧場館的“美容師”》《7479 次安全運行 保障好亞青的交通線》《寶供物流:每天3500 箱次亞青物資在這里中轉》等,讓觀眾感受到了這群“亞青人”濃濃的參與感、自豪感和奉獻精神。
在戰役性報道中,我們還對報道的表現形式進行了不斷改進,努力讓新聞更加靈動、富有可看性。倡導記者利用一切手段,抓拍現場。2013 年2 月19 日,暴雪襲城,我們在前一天,便要求記者在上班的路上,注意用手機拍攝值得報道的內容,要求有行車記錄儀的記者,在上班的路上打開記錄儀,雖然手機和行車記錄儀拍攝的畫面沒有專業攝像機拍攝的好,但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在本地新聞中增設民生板塊是一種自我創新,它增強了新聞節目的可看性和貼近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時政新聞與民生新聞的界限已不再那么清晰。從政策層面來看,保障民生已成為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那么,與此相關的新聞,究竟是時政新聞還是民生新聞,該放在時政板塊還是放在民生板塊?時政記者報道了一條事關民生福祉的政策,如果民生記者跟進一組解讀、典型事例,是應該緊跟時政的相關新聞播出,還是單獨放在民生板塊?當前,起于網絡媒體的新聞“整合”,正在傳統媒體中蔓延。這種新聞“整合”,早已不停留在新聞素材的集納上,而是演化成一種為新聞素材注入報道思想的再創作。現在,江寧電視臺也在積極探索,取消時政和民生的劃分,做“大新聞”;對各類同質新聞進行排列組合、重新集納,通過主題報道設置、標題改造、加評論等實現對新聞的多角度、大深度報道;注重策劃,加強言論和報道的后續加工;開設“微江寧”微信平臺,將電視新聞加工后,推送到微信平臺上。此外,還以微信平臺為載體,收集視頻和語音、文字素材,在電視新聞中開設“微江寧”板塊,將微信素材搬到電視屏幕上來。總之,區縣級電視臺改進新聞報道,提高輿論引導力的道路漫長、任務艱巨,但只要遵從新聞規律,緊跟時代步伐,小臺也能做出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