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峰
隨著法治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及公民自我保護意識的提升,記者采訪被拒在近幾年來頻頻發生。到底什么樣的原因造成了新聞采訪走到如此艱難的地步呢?
一、法律法規的缺失。從法律的層面來說,“采訪權”被認為是公民言論出版自由權利的衍生,但是并沒有確切的法律條文規定“采訪權”的確切定義和權利義務的規范。所以記者的采訪權利并沒有相關法律制度的保護,這也就造成了記者采訪權的尷尬地位。雖然記者的采訪權在世界范圍內都被認可和接受,但是“法無明文不成法”,缺乏法律的保護,記者的采訪權能否實現就在于受采訪人的意愿。記者和公民一樣,需要接受法律的規范,但是記者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行使知情權和監督報道權,如果沒有合理合法的法律條文的保護,就很難實現這些要求。
二、專業素養欠缺。偷拍采訪、暗訪等等不良方式的出現,讓記者不斷挑戰社會的道德底線和公民的忍耐程度。有些記者在行使采訪權的同時,也在侵犯他人的隱私權,這是記者采訪被拒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網上搜索“記者被打”,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事件多發生在對醫療事故和家庭隱私的報道。記者的報道不能帶有個人的感情色彩,也不能以自己的觀點去引導大眾群體的思想,一旦處理不當就造成記者對于新聞本體的追逐卻忽略了周圍的人的情感。尤其是醫療事故,不少記者只為了報道新聞,窮追猛問,忽略了家屬的感受,讓家屬和公眾對記者愈發的反感。另外,有些記者在采訪前不做好準備,不了解事情的經過,不了解當事人的情況,盲目的采訪,自然效果不理想甚至遭到拒絕。
最近幾年不少“假記者詐騙”“假記者借新聞采訪敲詐”等新聞不斷的曝出,也讓公眾對于記者的身份保持謹慎,造成記者采訪的工作難以開展。
三、公民法制意識的提高和對隱私權的保護。法治社會的發展和完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進程。隨著法律宣傳的不斷深入,公民的法律意識不斷提高,對隱私權的保護也非常重視。當新聞事件涉及當事人隱私的時候,當事人對于記者的采訪是非常反感的。尊重隱私是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也是法律規范,記者在不經過當事人允許的情況下對當事人進行采訪,是對自己職業道德的不尊重也是對社會道德的挑戰。
四、政府機構和企業對于自身利益的維護。政府機構某些干部經常出現以“權力”壓制“權利”的情況,在涉及自己利益或本部門利益的新聞事件時,用權力挑戰法律。記者在報道此類事件的時候,出現被暴力對待的情況,而由于利益鏈的關系,記者投訴無門,也使得記者調查的積極性降低。企業也是如此,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時候,往往對記者的采訪進行阻攔或進行暴力毆打等情況。這些不良行為的出現,也是官僚主義和本位主義的體現。
一、應該完善法制法規,建立合理合法的制度規范。記者的采訪權要受到法律制度的規范?!胺o明文不成法”,沒有明確的法律規范,記者采訪被拒的事件還會發生。有法律的保護,才能更好的行使記者的監督權報道權,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提供正面積極的引導。
二、提高記者的自身職業素養。首先新聞媒體應該嚴格記者的招聘制度,實行專業技能考核和培訓。在記者培訓期應該進行長期的實習和學習,在實踐中提高記者自身的修養。
其次,記者在新聞采訪的同時要將人文關懷放在首位,不能忽視他人的感受,盲目追求新聞效益。在以往的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記者的窮追猛問導致當事人情緒失控。記者雖然要客觀的報道新聞事件,但不要在當事人的傷疤上撒鹽。
最后,對新聞事件的報道要準確客觀,記者不能以自己的感情和看法去報道新聞事件,同時也不能為了利益和名氣而大肆渲染新聞事件。記者的報道缺乏真實必和客觀性,會造成社會風氣的混亂,采訪的困難也會加劇。
在法律規范還不健全的當下,記者在采訪新聞事件時,最重要的是需提高自身的職業水平和修養,只有過硬的職業技能和修養才會在采訪中合理合法,才能更好的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和知情權,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1.徐向明:《記者采訪被拒的成因及對策》,《新聞通訊》,2002(2)。
2.劉力果:《新聞記者采訪技巧淺談》,《中國城市人報》,2012(3)。
3.馮 琳:《近年來新聞記者采訪受阻事件的實證分析》,《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