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濤
在對臺廣播史上,曾經有兩個以“空中”為名的廣播節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的《空中之友》和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的《空中立交橋》。這兩個節目都曾在大陸傳媒界引起轟動,堪稱對臺廣播名垂中國廣播史的“空中”品牌。雖然它們的輝煌已經過去20年多年,但回望它們當初的成功與創新,仍能給今天的節目改革創新提供啟迪。
《空中之友》的成功之道
1981年元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的主持人節目——《空中之友》開播,節目不僅在大陸的傳媒界轟動一時,在臺灣也形成了不小的影響。該節目開播20天以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就破天荒地收到了臺灣聽眾經由美國寄給節目主持人徐曼的信。之后,節目主持人徐曼在臺灣越來越出名,主持人收到的臺灣聽眾來信也逐年增加。《空中之友》節目為什么能產生如此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形態:對接臺媒,傳受關系改善。《空中之友》的主持人形態直接來源于一位臺灣歸來的臺灣老兵對臺灣廣播主持人形態的描述。《空中之友》節目形態的改變,不僅在節目形態上契合了臺灣聽眾的收聽習慣,而且由“一對多”的“居高臨下”變為“一對一”的“我和您”,傳受關系也由過去的“導師和學生”變為“朋友”,①節目對象感更強,傳受關系更加融洽。
語態:親切真誠,贏得受眾信任。《空中之友》節目在開辦時,充分吸收了對臺廣播和臺灣廣播的經驗,在試辦節目時首先就試驗如何用生活中的語調說話,打破播音腔。對主持人如何在話筒前說話的第一個要求,就是生活化,不要格式化。②而且非常仔細地規定了節目主持人的形象:說話要溫文爾雅、和藹可親、講究禮貌,語調要甜、軟、輕、美,有濃厚的人情味和同情心,對聽眾既關懷又諒解,尊重聽眾的感情,以商量和探討的口吻與聽眾說話……③這種語態契合了臺灣聽眾的心理期待,輕聲細語的、口語化的交談,使聽眾感到主持人是彬彬有禮的朋友、熱情友好的同事、體貼入微的親人,使臺灣聽眾產生親切感和信任感。
內容:平實客觀,服務至上。《空中之友》節目從一創辦就確定了為聽眾“解疑、解惑、解憂、解難”的服務方針。雖然各個時期報道的重點不同,但在整體節目編輯上注意了將政策性寓于服務性之中,在節目內容上力求平實客觀。不論解答問題、分析政策、介紹情況,都是實事求是,既講合情合理的一面,也講尚未完善的一面;介紹大陸情況既講進步的一面,也承認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落后的一面;既講大陸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又承認還不富裕。不講過頭話,不選用缺乏代表性的典型,而盡量選用那些具有大眾性、普遍性的情況,把真實地介紹中共和祖國人民政府的政策、真實地介紹大陸社會狀況,當作《空中之友》節目的靈魂,讓聽眾從平實、客觀的內容中,自己去理解和識別,自己去做出結論。④
手法:情感入手,細節切入。《空中之友》編創人員有意識地利用了人情、親情、鄉情、友情、民族之情、愛國之情等情感對宣傳效果的催化作用,從話題的選擇、角度的切入、稿件的撰寫、主持人的表達都追求于細微之處見真情,收到“以心換心的效果”。⑤
此外,個性也是《空中之友》受歡迎的原因之一。主持人的節目形態凸顯了主持人的形象,同時也塑造了主持人的個性,如徐曼的“甜美”,冬艷的“清雅”。⑥反之,主持人的個性形象又進一步形成了節目的風格和標識,提高了節目的辨識度,增加了節目的特色與吸引力。
《空中立交橋》的創新發展
《空中立交橋》由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創辦于1989年7月1日,每周播出4檔,每檔節目時間為1小時。該節目不僅受到臺灣聽眾的喜愛,也深受大陸聽眾的熱捧。《空中立交橋》不僅是海峽之聲收到聽眾反饋最多的一個節目,也是“海峽之聲廣播電臺歷史上最響亮的一個品牌”。⑦
多體裁的板塊結構。《空中立交橋》采用多個板塊單元的組合結構,把不同的話題與內容串聯在一起,使節目內容更加豐富、多元和立體,給了聽眾更加多彩的聽覺體驗。板塊結構不是《空中立交橋》節目的首創,但它卻把板塊節目推向新的階段。
首先,打破了題材與內容的界限。《空中立交橋》既有嚴肅的時政話題,又有輕松的文藝內容,更有聽眾直接參與的板塊,集新聞性、議論性、服務性和娛樂性為一體。節目辟有《新聞》《立交橋漫步》《立交橋專訪》《九州采風》《華夏風情》《家鄉曲》《經濟窗》《愛的詩柬》《生命隨想》《歌迷時間》《名曲欣賞》《中華醫藥》《點歌臺》等板塊和節目單元。就如一道超級大雜燴或東北亂燉,別有一番風味。
其次,構思新穎,編串巧妙。《空中立交橋》并不是簡單地把多種體裁和內容雜糅在一起,而是以“編串藝術”為粘合劑,避免任意堆砌的“雜而無章”。《空中立文橋》將政治論題、新聞信息和社會生活話題作了巧妙的穿插,始終給人一種新鮮感和吸引力,尤其是在運用樂曲串連方面作了成功的嘗試。
多個性的群體形象。《空中之友》凸顯的是主持人的個性標識,《空中立交橋》打造的則是多種個性的主持人群體形象。如果說《空中之友》的魅力在于徐曼的“甜美”或冬艷的“清雅”,那么,《空中立交橋》的魅力則是一個由弘力、劉武、錢鋒等幾位主持人的鮮明個性而組成的群體形象。弘力的“活潑開朗、風趣幽默”,劉武的“思維敏銳、快人快語”,錢鋒的“感情真摯、善解人意”,在多位主持人個性反差中又形成互補,構成了一個不可多得的《空中立交橋》主持人群體形象,這正是該節目最大的成功之處。⑧這種融“感性、知性、理性、靈性”于一體,“如陽光般明亮、似兄弟般友好、像智者一樣博學、有相聲演員般幽默”的整體節目風格,營造了“十分和諧的傳播情境”,使節目散發著十足的個性魅力和超強的吸引力。⑨
模擬直播的現場感也是《空中立交橋》吸引聽眾的因素之一。《空中立交橋》鑒于對臺廣播宣傳的敏感性,選擇了直播形態與錄播制作相結合的模擬直播方式,兼具了創新和穩妥的特性。⑩雖然不是真正的直播,但完全按照直播要求進行錄制,在當時的情況下還是具備了一定的創新性,與其它完全錄播的節目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無論是《空中之友》還是《空中立交橋》,都沒有逃脫品牌節目的生命周期。不管是因為主持人個性化的不可復制,還是創新力度相對于媒介生態變化的乏力,至少都告訴我們,節目的創新永無止境,時刻都要與時俱進。不過,它們曾經的成功之道與創新發展經驗,至今仍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作者單位:海峽之聲廣播電臺)
注釋:①楊偉光:《“節目主持人”的形式好在哪里?》,《新聞戰線》,1985(2)。
②③⑤于禮厚:《主持人節目的特征——開辦〈空中之友〉節目以來的實踐心得》,《對臺廣播文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40周年》,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第33、30、28頁。
④畢福臣:《簡析〈空中之友〉的魅力所在》,《對臺廣播文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40周年》,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第112頁。
⑥冬 艷:《對節目主持人的探索——我主持〈空中之友〉節目的體會》《對臺廣播文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40周年》,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頁。
⑦林智勇,廖雪方:《初論板塊節目的優勢及其發展前景》,《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2(6)。
⑧鐘志剛:《歲月留聲》,福州,海風出版社,2009年版,第325頁。
⑨高嚴京,《論主持人與文藝廣播節目的形象結構》,《探索與改革》,福州,海風出版社,1992年版,第106頁。
⑩引自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總編輯盧文興的論文《延伸節目品牌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