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霞
陽谷縣人民醫院,山東陽谷 252300
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宮產術后應用微波理療對切口恢復的療效觀察
王慶霞
陽谷縣人民醫院,山東陽谷 252300
目的觀察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宮產術后應用微波理療對切口恢復的療效。方法根據2013年該院婦產科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宮產術后患者2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00例,兩組患者血糖均控制在空腹血糖5.6 mmol/L,觀察組于術后48 h應用微波儀器照射腹部切口部位,對照組不應用微波理療,兩組術后腹部切口常規換藥5~7 d后拆線,觀察腹部切口恢復情況。結果兩組切口愈合情況有明顯差異。結論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宮產術后應用微波理療可促進切口恢復。
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宮產術后;微波理療;切口恢復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首次發現或發生的糖尿病,妊娠合并糖尿病屬于高危妊娠,可增加與之有關的圍生期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1]。糖尿病妊娠期并發癥的發病率為正常婦女的3~5倍,如重度子癇前期、心血管病變、酮癥酸中毒、胎兒生長受限、胎兒窘迫等情況,多需提前終止妊娠,常需剖腹產。由于糖尿病病人體內代謝紊亂、體質弱、抵抗力差,常造成術后切口感染、愈合不良、切口恢復慢。微波理療對手術傷口有鎮痛、消腫、消炎、抗感染作用,加速創面愈合,縮短恢復期。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月該院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宮產手術病人200例,年齡23~38歲,空腹血糖均用胰島素控制在5.6 mmol/L,手術方式均為子宮下段剖宮產,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觀察組應用應用微波理療照射,對照組不應用微波。
1.2 方法
觀察組于剖宮產手術后48 h對腹部切口采用LD-W-99B型微波治療儀,選用“理療”鍵照射切口部位。患者采取平臥位,腹部切口常規換藥后,無菌敷貼覆蓋,將微波理療傳輸線與微波輸出端子和理療探頭耦合接頭擰緊,打開理療開關,將微波設置為“理療”狀態,一般選擇功率為15~20 W,時間20 min,選擇長方形體外理療探頭,將探頭置于切口敷貼上方1~2 cm垂直照射,用微波理療每天2次,連續治療5~7 d;對照組不采用微波理療;兩組均采用常規換藥5~7 d至拆線。
2.1 評價標準
一期愈合:主要是指傷后直接以手術縫合沒有感染等并發癥的傷口愈合。二期愈合:指傷口感染后逐漸達到的瘢痕組織修復。三期愈合:對于污染較重或可能感染的傷口,清創后暫用引流,觀察3~5 d,作延期縫合[2]。
2.2 結果
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宮產術后經過微波照射,對切口進行止血、凝固、灼除或消炎、消腫、止痛、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等,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患者主述感覺舒適良好,傷口局部溫熱,有止痛作用,切口無紅腫,愈合好。兩組比較,照射組傷口:Ⅰ期愈合率99%,Ⅱ期愈合率1%,Ⅲ期愈合率0;對照組:Ⅰ期愈合率90%,Ⅱ期愈合率9%,Ⅲ期愈合1%,結果說明照射組遠比對照組效果好,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切口愈合情況比較
①不能用微波理療頭直接照射眼睛、孕婦腹部、電視、手機等電器。
②照射時,避開金屬物,如金屬鈕扣等。
③對熱不敏感的患者慎用,以免燙傷。出血傾向者、局部嚴重水腫者禁用。
4.1 微波理療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后由于使用微波理療,避免了切口感染,切口恢復快,是因為微波理療將微波能集中照射到病變組織部位,被人體軟組織吸收。由于微波是高頻電磁場,它可以穿透人體組織內部,局部組織溫度上升,促進機體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功能和改善局部營養等一系列生物學作用,在傷口愈合治療中可加速切口部位新鮮肉芽組織生長,提高組織再生能力。微波對微生物細菌有殺傷作用,因此在傷口愈合治療中能降低感染,利于切口恢復。
4.2 妊娠合并糖尿病術后仍需胰島素治療
根據血糖監測情況及時調整胰島素劑量。術后抗胰島素激素迅速下降,胎兒娩出后24 h內胰島素減至原用量的1/2,48 h減少到原用量的1/3,大多數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在產后糖代謝異常能恢復正常,但是有40%~60%將來發展成糖尿病[3]。
4.3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后切口恢復與健康教育等護理工作也有直接關系
產婦擔心切口能否愈合、新生兒能否母乳喂養等,容易產生心理壓力。護士應該耐心解釋病情,建立親子關系,告知病人即使接受胰島素治療,哺乳也不會對新生兒產生不良影響,給病人心理安全感,從而消除疑慮,積極配合治療。
4.4 飲食治療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飲食治療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運動治療也不可少。
4.5 間節功力和時間
微波理療時根據需要調節微波輸出功率和時間,以溫熱舒適感為好。對準病灶部位后方可輸出微波,切忌空載輸出。
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宮產術后經過微波理療,使切口愈合率提高,切口恢復迅速,微波理療適用范圍廣,治療多種疾病,治療中無痛苦、無創傷、無副作用和不良反應。
[1]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40.
[2]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3.
[3]徐曼音.糖尿病細說與圖解[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24.
R719
A
1672-4062(2014)12(a)-0080-01
201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