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秋嫻 鄭曼佳 謝昭雄 陳嬋玉 劉潮堅
廣東省潮州市中心醫院婦科/南方醫科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 510080
子宮良性病變是女性常發病之一,改良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LSH)進行治療,改良過后的手術治療較好、創傷較小、手術時間較少、恢復時間較短、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等一系列優點[1,2]。此種手術可在切除子宮的情況下保留子宮頸,在手術過程中最重要是對宮頸殘端和宮動脈的處理[3]。我院對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收治的25例子宮良性病變患者進行改良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LSH)治療,治療效果顯著,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50例在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住院的子宮病變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25例患者,年齡34~62歲,平均年齡(58.2±14.7)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5±1.5)年,其中子宮腺肌病10例,子宮肌瘤9例,子宮功能性出血6例;實驗組25例患者,年齡32~64歲,平均年齡(58.7±14.1)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6.3±1.2)年,其中子宮腺肌病9例,子宮肌瘤9例,子宮功能性出血7例。對這些即將進行手術的患者進行全面的檢查,宮頸細胞學診斷,B超的檢查等,要經過確診后才可進行手術治療。兩組患者在性別組成、年齡組成、身體情況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采用傳統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進行治療。實驗組子宮良性病變是在改良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術(LSH)下進行治療,首先對手術臺面及器材消毒、鋪巾。采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對該組患者進行靜脈加之氣管插管全部麻醉,放置患者體內尿管,隨后取足高頭低位,臍部皮膚切開后插入氣腹針,為了使氣腹內的壓強達到13mmHg注入一定量的CO2,為了詳細的探查腹腔,使用10mm的套管對腹部進行穿刺并放置腹腔鏡,可對子宮的形狀、大小、盆腔及病變部位進行觀察,以能更準確的進行手術,隨后使用5mm的套管在下腹部兩側(麥氏點部位水平)對腹部進行穿刺,使用舉宮器來對子宮進行操縱。使子宮具有張力,以便使用單極電鉤對子宮膀胱腹膜和闊韌帶前后葉的切除,并反折切割后的部位,可將膀胱推之宮頸峽部,然后使用雙極電凝對輸卵管韌帶、卵巢韌帶及雙側的圓韌帶進行切除。分離子宮周邊的組織來使子宮的動靜脈得以顯露,夾住顯露的動靜脈,使用直針對子宮動靜脈上行支進行縫扎,等到子宮表面變藍后,再使用雙極電凝來切割子宮的動靜脈上行支。隨后取出放置的舉宮器,使用宮頸雙爪鉗來固定宮頸,再使用電凝鉤呈錐形在宮頸部線結的上方0.5cm處對宮體的切除,再使用子宮旋切器對子宮的切除,要對切除部位進行止血,確認止血后,要對宮頸殘端和反折腹膜進行連續的內翻縫合,最終使之形成腹膜化,使用生理鹽水對盆腔的沖洗,直到沖洗液清澈后才進行放氣,結束手術。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在手中的住院的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費及恢復時間、手術時間及出血量的觀察。
1.4 統計學處理 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比較組間,用χ2檢驗計數資料,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的各項指標的比較情況 兩組患者在治療后,實驗組在住院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費等都低于對照組,統計學上有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的各項指標的比較情況(±s)

表1 兩組治療后的各項指標的比較情況(±s)
?
2.2 兩組患者恢復時間、手術時間及出血量的情況比較 兩組在治療后,實驗組恢復時間(10.52±9.78)d、手術時間(60.46±11.22)min及出血量(59.06±13.54)ml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恢復時間(15.82±2.34)d、手術時間(87.01±15.12)min及出血量(88.42±18.04)ml,統計學上有意義(P<0.05)。
子宮的病變在女性中時常發生,時刻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及健康,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也給患者的家庭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4]。子宮切除術是治療子宮病變最常見的方法,傳統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進行治療具有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較多及恢復慢等很多缺點[5]。改良后的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LSH)的主要操作有:對宮頸殘端的處理,可有效的預防宮頸殘端的感染、出血及梗塞;減少術中的出血量,也阻斷子宮的供血,可保證輸尿管的完整性[6,7]。傳統手術可有結扎不緊而致的殘端出血,對宮頸下段的過多保留可致套扎端梗塞。改良后的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LSH)具有的優點:手術時間較短、操作簡便易行、創傷較小、不縮短陰道的長度、不影響患者的性生活、手術后恢復較快等[8,9]。
改良后的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LSH)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改進:(1)宮頸殘端的改進:使用雙極電凝后,破壞頸管內膜組織及宮頸殘端,再使用適當型號的薇喬線對宮頸殘端和前后的反折腹膜進行貫穿縫合,最后對宮頸殘端加壓包埋[9,10]。(2)子宮血管的改進:分離子宮周圍的相關組織,使子宮的動靜脈得以顯露,右手用持針器在鉗尖內使用直針對子宮動靜脈上行支進行貫穿縫扎,子宮變色后,使用雙極電凝在結扎線結上方的0.5cm處對兩側子宮靜脈上行支進行切除[11,12];(3)經過陰道抽出舉宮器,使用宮頸雙爪鉗加持宮頸,宮體上舉,使用單極電凝鉤對宮體進行切除[13]。結果顯示:改良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LSH)組住院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費等都低于傳統治療組,統計學上有意義(P<0.05)。改良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LSH)組恢復時間、手術時間及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傳統治療組,統計學上有意義(P<0.05)。
綜上所述,改良后的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對子宮病變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大大降低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減少手術時間,減少患者家庭經濟負擔,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14]。
[1] 謝朋木,馮良平,張永濤,等.改良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治療子宮良性病變40例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2,52(7):84-86.
[2] Johnson N,Barlow D,Lethaby A,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aparoscopic Subtotal Hysterectomy on Uterine Myoma〔J〕.Hebei Medicine,2011,17(10):1309-1311.
[3] 余洋,王和.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腺肌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3,9(1):15-17.
[4] 樓紅英,黃瓊曉,晏菱,等.改良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臨床研究〔J〕.浙江臨床醫學,2013,15(1):7-9.
[5] 張文愨,林志宏,等.腹腔鏡子宮次全切除術聯合宮頸冷刀錐切術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工程,2013,21(10):26-27.
[6] 張現蕾,劉紅,范立新,等.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對機體損傷的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2):1-3.
[7] 王少梅.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60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7):101-102.
[8] 譚大勇.改良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在剖宮產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0):203-204
[9] 王林.開腹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28(2):130-131.
[10] 唐梅香.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42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18):16-17.
[11] 崔愛民,張月香.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臨床分析〔J〕.河北醫藥,2010,32(24):3492-3493.
[12] 應美霞,王依滿.腹腔鏡子宮次全切除術與經腹子宮次全切除術的療效與護理比較〔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7):970-971.
[13] 張霞紅.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52例臨床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0,39(8):772-773.
[14] 張新芬.兩種不同手術方式子宮肌瘤切除術的護理比較〔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3):3677-3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