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祥 河北省新樂市醫院神經外科 050700
外傷性顱內血腫形成后,隨血腫體積不斷增大,使臨床癥狀進行性加重而引起顱內壓增高及神經功能障礙,導致腦疝形成。硬膜下血腫是指血腫位于硬膜與腦表面之間,在顱內血腫中發生率最高,占閉合性顱腦損傷的5%~6%,在顱內血腫中占50%~60%,大多伴有腦挫傷,傷情重、變化快、手術處理比較復雜,死亡率和致殘率比較高,是臨床上常見的繼發性腦損傷的主要類型,早期及時血腫清除,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預后。
1.1 臨床資料 選取自2009年3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由顱腦外傷造成的硬腦膜下血腫患者217例,男154例,年齡16~61(37±11.5)歲;女63例,年齡21~64(38±17.5)歲。急性血腫(傷后72h內出現癥狀者)160例,亞急性血腫(傷后3d~3周內出現癥狀者)40例,慢性血腫(傷后3周以上出現癥狀者)17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110例,對照組107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傷后臨床癥狀較重,并迅速惡化。(2)意識障礙較重,有或無“中間清醒或好轉期”。(3)神經功能障礙,有腦挫裂傷和進行性腦受壓征象。(4)顱內高壓癥狀出現較早,腦疝癥狀出現較快。(5)頭部CT檢查明確診斷[1]。
1.3 方法 對照組基本治療:血腫較小,癥狀較輕者可非手術治療,但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必要時復查CT。血腫較大占位效應明顯者、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者,立即手術清除血腫。連續使用頭孢孟多酯廣譜抗菌消炎10d以上,并依患者
病情加入適量甘露醇[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之上增加奧拉西坦靜脈滴注,4.0g/次,1次/d,可酌情增減用量,用前加入到0.9%氯化鈉注射液中搖勻。血腫較小,癥狀較輕者治療通常為15d,對血腫較大占位效應明顯者、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者治療時間通常為30d以上。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用t檢驗,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測,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通過對兩組患者30d觀察比較,觀察組在陣發性頭痛、躁動、失語、癲癇、偏癱等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30d臨床療效比較〔n(%)〕
2.2 通過對兩組患者60d跟蹤觀察比較,觀察組在陣發性頭痛、躁動、失語、癲癇、偏癱等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60d臨床療效比較〔n(%)〕
硬膜下血腫是指血腫位于硬膜與腦表面之間,在顱內血腫中發生率最高,占閉合性顱腦損傷的5%~6%,在顱內血腫中占50%~60%,大多伴有腦挫傷、傷情重、變化快、手術處理比較復雜,死亡率和致殘率比較高,威脅患者生命[3],并給患者帶來諸多后遺癥,如:陣發性頭痛、躁動、失語、癲癇、偏癱等。傳統治療主要以清淤、抗菌消炎為主,治療僅限于當下恢復健康,對并發癥后遺癥的預防與治療缺乏有效手段。
近年來,奧拉西坦在治愈輕中度血管性癡呆、老年性癡呆以及腦外傷等癥引起的記憶與智能障礙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科于2009年嘗試應用于顱腦外傷的輔助治療,經3年臨床療效觀察驗證了本品對于由顱腦外傷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造成的并發癥陣發性頭痛、躁動、失語、癲癇、偏癱等癥狀的預防與康復治療療效確切,值得大力推廣。
[1] 王忠誠.神經外科疾病臨床診療規范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66.
[2] 蔡琦,路偉,呂彥鋒.神經外科實用基層醫師診療手冊〔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9:23.
[3] Proctor MR,Bauer SB,Scott RM.The effect of surgery for split spinal cord malformation on neurologic and urologic function〔J〕.Pediatr Neurosurg,2000,3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