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熹 陳建榮 江蘇省南通市老年康復醫院消化內科 226001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在肥胖人數增多的同時,脂肪肝的患病率明顯升高,脂肪肝臨床流行病普查顯示,國人脂肪肝的檢出率達到10%[1],該病可導致肝硬化、肝纖維化、肝功能衰竭等,且與2型糖尿病及動脈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關系密切,探究脂肪肝的相關危險因素對早期診斷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2]。本文探討脂肪肝與血脂、血糖及體重的關系,對影響脂肪肝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并探討預防對策,現分析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診治的脂肪肝患者100例,再在同一人群中選擇年齡、性別相匹配的非脂肪肝者100例作為對照。
1.2 方法
1.2.1 脂肪肝的超聲診斷[3]。(1)肝實質點狀高回聲,肝臟回聲大于腎、脾回聲。(2)肝臟前部回聲增強,后部回聲衰減。(3)肝臟內血管紋理顯示不清或纖細。上述三項中符合(1)+(2)或者(1)+(3)者診斷為脂肪肝。
1.2.2 血脂、血糖的檢測。血脂、血糖的檢測使用美國BECKMAN DXC 800全自動生化儀。診斷標準:(1)總膽固醇,采用氧化酶法,>6.5mmol/L為高總膽固醇血癥。(2)甘油三酯采用酶法測定,甘油三酯>1.71mmol/L為高甘油三酯血癥。(3)糖尿病診斷方法,血糖采用己糖激酶法,FPG>7.0mmol/L,或OGTT 2h≥11.1mmol/L,或糖尿病癥狀加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11.1mmol/L診斷為糖尿病[4]。
1.2.3 計算體質指數(BMI)。BMI=體重(kg)/身高(m2),判斷標準:BMI<18.5為消瘦,18.5≤BMI<24為正常,BMI≥24為超重[5]。
2.1 脂肪肝組和非脂肪肝組年齡、性別分布比較 本文中脂肪肝組100例,男女各半,年齡24~59歲,平均年齡40歲;非脂肪肝組100例,男47例,女53例,年齡25~58歲,平均年齡40歲。20~29歲、30~39歲、40~49歲和50~59歲組的脂肪肝患者分別占20.0%、33.0%、28.0%和19.0%。兩組的年齡和性別構成情況詳見表1,經檢驗,兩組的年齡(χ2=0.180,P=0.777)和性別(χ2=0.267,P=0.966)構成沒有統計學差異。

表1 脂肪肝與非脂肪肝者年齡、性別構成〔n(%)〕
2.2 脂肪肝組和非脂肪肝組的體重分組情況 對兩組人群的體重進行分析,脂肪肝組消瘦的僅1例,占1.0%,正常的有38例,占38.0%,超重的48例,占48.0%,輕度肥胖的7例,占7.0%,肥胖的6例,占6.0%;而非脂肪肝組消瘦有13例,占13.0%,正常的有70例,占70.0%,超重的17例,占17.0%,無肥胖者。結果顯示兩組的體重構成有統計學差異(χ2=44.588,P=0.000),脂肪肝組超重及肥胖的比例顯著高于非脂肪肝組(χ2=40.689,P=0.000)。
2.3 兩組患者血脂、血糖水平比較 兩組血脂、血糖水平詳見表2。經統計檢驗,脂肪肝組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顯著高于非脂肪肝組(t=6.857,P<0.01),血清總膽固醇水平也顯著高于非脂肪肝組(t=5.303,P<0.01)。兩組的血糖水平沒有統計學差異(t=1.166,P=0.245)。
表2 脂肪肝與非脂肪肝者血脂、血糖水平比較(±s)

表2 脂肪肝與非脂肪肝者血脂、血糖水平比較(±s)
注:*與非脂肪肝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2.4 兩組高甘油三酯、高膽固醇、高血糖患病率的比較 兩組的高血糖患病率詳見表3。結果顯示,脂肪肝組高血糖患病率14.0%,非脂肪肝組糖尿病患病率8.0%,兩組患病率沒有統計學差異(χ2=1.839,P=0.258)。

表3 脂肪肝和非脂肪肝者高甘油三酯、高膽固醇、高血糖患病率的比較
正常健康人每100g肝濕重約含4~5g脂類,當肝細胞內脂質蓄積超過濕重5%,或組織學上每單位面積1/3以上肝細胞脂變時稱脂肪肝[6]。脂肪肝原因包括酒精性及非酒精性兩大類。脂肪肝是一種多種病因引起并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獲得性疾病,其發病特點與病因和病理程度有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飲食結構以及生活方式改變,脂肪肝的患病率不斷增高,因此,脂肪肝的流行病學研究受到普遍關注,影響脂肪肝因素復雜[7],本文分析結果顯示血脂、體重是脂肪肝的相關因素。
脂肪肝組TC、TG高于非脂肪肝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脂肪肝與之有關,是脂肪肝的危險因素,與國內相關報道結果一致[8]。高脂血癥人群游離脂肪酸輸送入肝增多,脂肪酸在肝線粒體β-氧化減少,甘油三酯轉運障礙,導致脂肪肝。脂肪肝組體重指數高于非脂肪肝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體重指數與脂肪肝密切相關,與國內相關報道結果一致,BMI高的人群由于進入肝臟的脂肪量超過肝臟的脂化和氧化能力,或肝臟合成極低密度脂蛋白障礙,肝臟合成的內源性甘油三酯就不能以脂蛋白的形式進出肝臟,則在肝細胞內外堆積形成脂肪肝。FPG水平兩組無統計學差異,與國內相關報道不符,可能與脂肪肝組糖尿病患者較非糖尿病組多,而糖尿病患者服藥期間血糖水平控制較好有關。
脂肪性肝病已成為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其預后類似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炎,并可發展至肝硬化、肝癌以及肝功能衰竭的風險[9]。脂肪肝的治療無明確的藥物,主張注意飲食、戒酒、適當運動等綜合治療,應該針對上述危險因素采取相應措施,預防脂肪肝的發生。采用講座,發放宣傳小冊子等多種方式增加患者對脂肪肝的了解,包括病因、發病機制、危險因素、治療及疾病轉歸;針對每一個個體,了解其生活習性,根據每一位個體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的飲食生活指導,制定具體的飲食、運動方案。避免服用具有肝損害的藥物,以防止藥物性脂肪肝。定期體檢,脂肪肝早中期常不伴癥狀,易被忽視,定期體檢,以便及時采取防治措施。
[1] 李李,博慶麗,周麗,等.脂肪肝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08,25(1):42-43.
[2] 王吉耀.脂肪肝臨床流行病普查〔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2):115.
[3] 范建高,朱軍,李新建,等.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2):83-88.
[4] 謝霞,梁圣彬,李世存,等.脂肪肝超聲診斷與血脂、血糖和肥胖的相關性分析〔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7,28(4):12-13.
[5] 陸文華.老年體檢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影響因素及預防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4):481-482.
[6] 鄭娉娉,王炳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與酒精性肝病的異同〔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9):715.
[7] 王敏.1 093例脂肪肝患者相關因素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35):7381-7382.
[8] 李靜,周利霞,王俊明,等.石家莊地區體檢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情況及危險因素分析〔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2,33(8):870-884.
[9] 趙紫煙,董靜波.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險因素及脂肪肝診斷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0,16(10):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