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宇
摘要:“時代曲”是風行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至今仍為人耳熟能詳的一種音樂形式,黎錦暉則是"時代曲"這一音樂形式的創始人。在現如今流行音樂蓬勃發展的今天,對黎錦暉的"時代曲"做一個清晰、全面的認知,可以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借鑒,從而正確地引導市民大眾對流行音樂的審美傾向,喚醒"中國好聲音"。
關鍵詞:黎錦暉 民族化 流行音樂
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黎錦暉的確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人們對他的評論從未停止過,這絕大部分是因為他的流行歌曲創作。一直到現今,黎錦暉本人的音樂作品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研究黎錦暉,充滿著挑戰,對其公正、客觀、合理的歷史定位絕非易事。近幾十年來,黎錦暉為什么成為中國音樂史上充滿爭議人物,不是因為他的兒童歌舞演曲,也不是兒童歌舞劇,而是為當時城市里的成年人、為平民階層所寫的一系列“新城市小調”,讓他在特色的歷史年代戴上了“黃色鼻祖”的帽子,并長期受到批判,但這些所謂的評價到底是否有價值呢?
所喜,筆者最近拜讀了施詠博士《黎錦暉‘時代曲創作中的民族化探索及其當代啟示》一文正是在這背景下推出的學術新篇,對20世紀中國音樂史上充滿爭議的人物黎錦暉的流行音樂文化本土化貢獻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通覽全文,可以看出作者以史學家的目光深入把握住黎錦暉的音樂創作背景,通過抓住“民族化“這條線,以第一部分“歷史時期”和第二部分“歷史評價”對黎錦暉流行音樂創作民族化探索歷程進行敘述。其中,第一部分“歷史時期” 分為萌芽、探索、興盛、變異四個時期。中國音樂中的許多樣式,與中國城市發展的進程同步,“小調”即是與城市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形式之一。作者對黎錦暉民族化音樂創作進行梳理首先要說的就是黎錦暉對民間小調的直接運用,然后是寫根據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創作技法嘗試以及運用,再后來寫黎錦暉的歌舞劇的發展成長。中國音樂要發展就應該吸收外國歌舞劇的優點,從而取其精華去其糟泊。最后論述了黎錦暉抗日戰爭時期的音樂作品,評其因為類似、雷同、俗套等原因而少有光彩與時代感。第一部分“歷史時期“的表述以非常學術的視角對黎錦暉民族化的音樂發展作出了深入細致的剖析。
文章的第二部分“歷史評價”使筆者感受最深的是段落的布局,最為集中的體現了作者思維縝密的邏輯思辨性。第二部分作者分三個部分去敘述,一“對黎錦暉的歷史評價”、二“黎錦暉模式的奠定”、三“‘黎錦暉模式的當代啟示”。其中第一部分“對黎錦暉的歷史評價”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作者對問題進行了全面、邏輯嚴密的分析,并較前人黃翔鵬對黎錦暉的一句話“五四時期,傳統的舊東西是依靠劉天華、黎錦暉給穿上的新衣服,在音樂會活動中爭得了一席地位,登上了大雅之堂的。”引出黎錦暉是以何種因素,奠定了他的民族化、大眾化、平民化的追求,也讓讀者從不同的觀點去詮釋和理解他對中國民間音樂、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起著雙贏互利的作用。第三部分“黎錦暉模式”的當代啟示使人在讀完之后留下深深的感觸,作者通過黎錦暉的音樂創作中“把新創作的和現成的曲子組合起來”的所謂“珠聯璧合式” 的編配手法,在現當代流行音樂中舉出了大量鮮活的列子,使讀者眼前一亮、心中一震。如高楓的《大中國》中在前奏與主體中分別將《東方紅》、《滿堂紅》(嗩吶曲牌)、《茉莉花》“聯綴”一體而成。而由民歌《茉莉花》的巧妙植入又產生《親親茉莉花》(孟慶云曲)、《又見茉莉花》(張宏光曲)、《送給媽媽的茉莉花》(王志信曲)等,《瀏陽河》的植入創作了《又唱瀏陽河》(鄧東源曲)和《瀏陽河2008》(周筆暢曲)等新曲,作曲家徐沛東還將江西客家民歌《打支山歌過橫排》引入到《中國永遠收獲著希望》。1980年代李谷一演唱的《鄉戀》就是一個繼續沿著黎氏流行音樂風格道路的例證——探戈的節奏背景下的民間旋法風格的曲調結合。時至新世紀里,連民歌手宋祖英演唱的《飛》中都整段地運用了“倫巴”、“恰恰恰”的節奏、三寶作曲的《斷翅的蝴蝶》則已經完完全全地是一首爵士版的河北民歌《小白菜》了……等等曲例不勝枚舉。不禁感嘆作者的文化底蘊之深,而且不放過最平常生活中的音樂,使它變成研究著眼點,看似簡單的人人都會哼唱的小曲都能非常自然的運用到文章中,而且解釋和揭示這些流行歌曲的前生今世也體現了作者對音樂的高度敏感和思維的開闊。
文章最后以2012年浙江衛視風靡全國的“中國好聲音”節目中的歌手翻唱的中國老歌引出一個疑問“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究竟是那些大唱爵士風的中國小調的九零(1990)后新生代歌手在銳意‘創新?還是在早在百年前,出生于1890后他們的祖師爺爺——黎錦暉黎錦暉就奠定了這個基本的模式,而供當代人去重新發現、繼承,乃至在此基礎上的創新與發展?”使讀者深思。“數典不可忘祖”回首歷史,“好聲音”就在我們的生活傳承中等著你來發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