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滔
聯播類新聞節目不管在哪一級電視臺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一向被視為輿論的風向標,特別是以領導同志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時政類新聞,具備了較強的權威性。但是也應該看到,正因為時政類新聞在聯播類節目中占據相當比重,時政新聞有沒有看頭,成為了影響聯播類電視節目收視率的主要因素。
關于領導同志的新聞,在現代社會,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重要的新聞內容之一。執政黨和政府的權力和資源任何變化甚至正常運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在中國的政治傳統下,這種權力和資源運轉充分體現在各級領導和他們的活動里,通過他們的行程、會議、政策、講話等各種方式顯現出來。因此,有關領導的活動的新聞,其實也是中國最大的政治新聞,能有效地傳播領導人的施政理念和工作風格。
長期以來,時政新聞在報道中存在不少誤區。首先就是不管領導參加什么活動一律要上電視,視為一種規格和待遇,違背了新聞規律;其二就是領導同志活動報道篇幅冗長,唯恐遺漏一絲細節,面面俱到;再有就是只能發通稿,限制了新聞記者的創造性,由此生產的電視新聞也就成為了高高在上的“皇家消息”,缺乏親民感,缺少吸引力。
2012年12月4號,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一致通過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專門提到了“要改進新聞報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會議和活動應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進一步壓縮報道的數量、字數、時長。于是,從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開始,清新之風撲面而來。2012年12月23號,央視《新聞聯播》播出消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南海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節目時長25秒,被視為時政活動說短話、講實話的標志性節目之一,也為地方各級聯播類節目樹立了榜樣。而央視等媒體對2012年12月份習近平廣東之行的報道,則給出了更加明確的信號,似乎已經不是一組簡單的關于領導人的新聞,而被視為一種改革的信號:常規時政報道模式的打破。
“是不是報錯了?”很多人不敢相信,習近平考察深圳的第一組消息,主題為“習近平視察深圳,無列隊歡送環節”,不僅僅說一個國家領導人的考察調研活動能夠如此輕車簡從令人驚異,而且以往的時政活動報道根本不會出現這樣的主題,這是民眾的一種心態,也是此前的時政報道給受眾帶來的刻板成見所致。拋開其他因素,從新聞本身而言,總書記踐行“新八條”,輕車簡從,這就是一條有價值的新聞??倳洀V東之行報道給很多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而“親民”“新八條”“改革”等詞語也被頻繁提及。
改革報道形式,體現工作需要,尊重新聞價值,提升社會效果,既是貫徹“新八條”,也是在傳播和推廣“新八條”。不可否認,“新八條”推出之后,一些地方官員難免觀望,同時要想從舊有的思維和作風中徹底走出來,都需要一定的壓力,而中央領導的身體力行,也為各級聯播類節目樹立了榜樣。以作者所在的江西衛視新聞聯播為例,按照中央八項規定明確提出的要改進新聞報道的精神和省委的具體規定,《江西新聞聯播》中,領導調研考察活動的篇幅嚴格按規定的時間長度,一般的會見只發口播新聞和標題新聞,副省級領導的報道轉入《新聞夜航》,會議報道得到精簡,重大會議按要求發稿,一般會議只提取有效信息。通過規范時政報道,精簡會議報道,《江西新聞聯播》壓縮出了大量的篇幅,其中時政頭條減少近30%,一般時政新聞、會議新聞的數量減少50%左右,改變了以往時政新聞、會議新聞占據節目半壁江山的狀況。騰出來的時間段,采寫播發了一大批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群眾關心的熱點、民生變化、社會新風等報道。2013年前三季度,江西新聞聯播在全國35個主要城市平均收視率較去年同期上升33%,在29省網平均收視率上升了35%。
時政報道改革的核心是要尊重新聞規律,從常規的政務新聞中做出多元化、多角度的報道,真正發揮“輔政親民”作用。對此,媒體需要報道方式和文風的調整,也需要政府部門對新聞定位及媒體管理理念作出較大轉變。(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
本文責編:陳道生
注:《江西新聞聯播》收視率數據來自江西電視臺總編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