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茂排,王禹錕
(羅平縣人民醫(yī)院,云南 羅平 655800)
肺部手術后CT復查,非手術區(qū)肺大泡、縱膈氣腫曾有發(fā)生,引起了術者及麻醉醫(yī)師的關注與探索,焦點集中在肺部手術關胸前檢查肺漏氣時的膨肺操作上[1]。自2012年以來,在延襲使用手工擠壓呼吸囊膨肺的同時,對不同的病例也采用了麻醉機PEEP膨肺,并將2種方法對肺的氣壓傷情況進行了比較,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2012年以來隨機觀察手工擠壓呼吸囊膨肺及麻醉機PEEP膨肺的肺部手術病例各6例,以手工擠壓呼吸囊膨肺的病例設為A組(對照組),麻醉機PEEP膨肺病例設為B組。
2組病例ASAI-III級;年齡27~76歲;A組男性4例,B組3例;體重46~72kg;A組2例合并二級以下高血壓,B組1例合并二級以下高血壓;2組病例呼吸系統(tǒng)除原發(fā)疾病外,其他肺部合并疾病未查出(見表1);手術范圍為肺部穿通傷、周圍型肺大泡、周圍型肺部腫塊及肺葉切除術,手術最長時間4.5h,麻醉時間5h,手術最短時間70min,麻醉時間1.5h。
2.麻醉經過:2組病例靜脈快誘導:藥物組合芬太尼2~4μg/kg、維庫溴銨0.1mg/kg、丙泊酚1~2mg/kg(老年人:依托咪酯0.1~0.12mg/kg),阿托品0.008~0.001mg/kg靜脈注射(心率快者麻醉誘導后給入);雙腔氣管導管插管,接Drager Fabius麻醉機雙肺機控呼吸,開胸后非手術側單肺通氣[2],關胸后恢復雙肺通氣,VT8ml/kg,SiO2大于70%;術中常規(guī)監(jiān)測HR,ECG,BP,SpO2;麻醉維持:丙泊酚(2~8) μg·kg-1·h-1、瑞芬太尼(0.05~4) μg·kg-1·min-1及維庫溴銨(0.01~0.03)μg·kg-1·h-1靜脈微量泵持續(xù)注入,術畢逐漸減量停藥,清醒氣管拔管。
3.關胸前檢查肺漏氣膨肺方法:A組病例將肺通氣模式切換為術側通氣模式,呼吸囊快速充氧氣達設計容量的50%,直接手工擠壓呼吸囊,每次送氣100~300ml,時程小于10s即可使肺復張;B組病例切換為術側通氣后,保持原機控送氣量及機控頻率,將麻醉機PEEP從2cmH2O開始,逐漸增加PEEP的壓力,一般增加到4~10cmH20,時程小于15s即可獲得滿意的肺復張。
4.觀察比較項目:術后2d內胸部CT復查,將檢查結果與術前胸部CT檢查結果作比較,以術后非手術區(qū)發(fā)生肺大泡、縱膈氣腫為陽性統(tǒng)計指標。
(注:兩種膨肺方法對血壓的影響在膨肺前后沒有明顯影響與區(qū)別,略述。)
結 果 A組:發(fā)生2例肺大泡、1例縱膈氣腫。
B組:B組沒有陽性發(fā)現(xiàn)。觀察統(tǒng)計見表2。
討 論 肺部手術關胸前膨肺檢查肺是否漏氣,首先雙腔管置管位置準確,操作勿粗暴。
非手術區(qū)肺大泡、縱膈氣腫實質就是氣壓傷:手工擠壓呼吸囊膨肺,受個人主觀因素影響大,送氣流速、送氣量及送氣壓力難以控制,特別在萎陷的肺泡突然膨脹時,容易造成損傷,甚至產生類似于高壓性氣胸的局限性肺氣腫,導致肺大泡,縱膈氣腫,當肺泡撕裂引起肺毛細血管破裂,還可能導致肺內血腫[3]。
麻醉機PEEP膨肺的壓力完全可控,并且逐漸加壓,送氣流速及送氣量穩(wěn)定,肺的復張也逐步實現(xiàn),一般呼氣末壓力逐漸增加到4~10cmH2O即可獲得滿意的肺復張,相對安全,此氣壓范圍在麻醉機或者呼吸機的使用上對呼吸道及肺都很少產生氣壓傷[4]。
肺部手術關胸前膨肺檢查肺是否漏氣,無論手工還是麻醉機膨肺,麻醉醫(yī)師應當平靜沉著,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與手術醫(yī)師要有良好的溝通與默契,使肺復張逐漸實現(xiàn)[5]。
2種膨肺方法相比,作者認為以麻醉機PEEP膨肺較為可取,更適合臨床應用,但由于病例有限,提出本課題供相關人員共同探討。

表1 患者一般臨床資料

表2 手工擠壓呼吸囊膨肺與麻醉機PEEP膨肺氣壓傷統(tǒng)計
[1]萬福紅,張瑋,梁寧.麻醉機通氣系統(tǒng)污染與全麻術后患者的肺部感染[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3):79-93.
[2]吳超,張亞英.氣管插管全麻術后醫(yī)院感染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2,(04):4-6.
[3]吳勵文,陳棉生,鄭良杰,等.全麻肺隔離技術與肺部感染的關系[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6,(01):92-94.
[4]胡國宏.麻醉機全麻手術后患者肺部感染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0,(12):892-893.
[5]劉仁玉,杭燕南.單肺通氣方法和低氧血癥防治[J].臨床麻醉學雜志,1998,(14):293-294.
[6]劉燕,易瓊,楊梅,等.肺部手術后持續(xù)肺漏氣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9,(04):214-216.